1 / 18

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的研究 陆汉权 何钦铭

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的研究 陆汉权 何钦铭.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2014年11月. 要点. 问题与思考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浙江大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 几点体会. 问题与思考. 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如何把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 如何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如何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问题一: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推动力 技术发展 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 基础教学改革的制约 基础性,对教学稳定性的要求 教学对象计算机基础的差距 教师理念与水平的提高 观点

lana-comb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的研究 陆汉权 何钦铭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的研究陆汉权何钦铭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的研究陆汉权何钦铭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2014年11月

  2. 要点 • 问题与思考 •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 浙江大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 • 几点体会

  3. 问题与思考 • 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 如何把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 • 如何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 如何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4. 问题一: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 改革的推动力 • 技术发展 • 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 • 基础教学改革的制约 • 基础性,对教学稳定性的要求 • 教学对象计算机基础的差距 • 教师理念与水平的提高 • 观点 • 变是永恒的 • 需要有一定的滞后性 • 把握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5. 问题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 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意识 • 计算机意识的培养 • 了解计算机的原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 • 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 有效、主动地运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问题

  6. 问题三、如何把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 • 背景: •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 计算机与网络的广泛应用 • 困难 •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 定位:计算机知识和必要的理论基础、专业应用的深度发展 • 解决方法:多样性选择与分类教学

  7. 问题四、如何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 传统 • 课堂教学 • 多媒体教室 • 机房上机 • 新手段——网络教学 • 新的交互 • 培养自主学习 • 研究性学习

  8. 问题五、如何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 传统的方法 • 理论考试 • 上机考试 • 改进的方法 • +综合性课程设计、报告 • +网络化的考试、练习环境的构件

  9. 二、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 学什么: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 • 计算机: • 处理专业问题的手段: • 信息表现、信息传输、信息管理、数据分析与计算 • 知识获取与交流的工具 • 教学目标: •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方法 • 基本应用能力 • 专业应用能力

  10. 三、浙江大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践 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1995~2000 • 第二阶段:2001~2003 • 第三阶段:2004~

  11. 课程建设:第一阶段 • 第一阶段:1995~2000 • 计算机文化基础 • 1996年开始试行上机开始 • 1998年开展分类教学 • 计算机程序设计:C、VB、 FoxPro •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 1997年开始应用上机编程考试系统 • 选修:软件技术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接口技术、多媒体应用等

  12. 课程建设:第二阶段 • 2001~2003 选课制 • 计算机文化——通过制 • 计算机基础:二选一 • 计算机科学导论 • 计算机网络基础 • 计算机程序设计: C、VB、 JAVA • Project的引入 • 以程序设计为核心,大量多种层次的编程练习 • 程序设计竞赛的推广

  13. 课程建设:第三阶段 • 2004~ • 大学计算机基础: 加强基础、计算机核心概念与方法 • 程序设计:C、VB、 JAVA • 大量在线编程练习的全面开放 • 国家精品课程: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 开设新技术实用型选修课程

  14. 教学组织 • 课程建设 • 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 教学组织 • 以计算中心为主,各院系教师参与 • 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 今天: • 计算机学院负责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15. 教学资源建设 • 构建教学网CC98 • FTP:提交作业、课程学习报告 • 教师个人主页 • 教学资源下载 • 答疑 • 讨论 • 程序设计竞赛网:acm.zju.edu.cn • 全球热门的程序竞赛网站: • 注册用户2万3千多人、 • 13000多个网页链接该网站(93%为英文和其他各国语言网页)。 • 推进课程建设 • 校重点课程、精品课程

  16. 教学评价 • 课程成绩评定:加大平时成绩比重 • 理论考试:50% • 实验环节:30% • 平时成绩:20% • 建立考试系统 • C语言上机考试与练习系统 • VB自动出题系统

  17. 四、几点体会 • 建立稳定的教学组织体系 • 改革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内容的更新 • 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实践的结合 • 注意突出大学教学的特征 • 教学内容的先进型与知识的系统性的统一 • 注意技术的成熟性 • 注意教学内容的公共性、基础性 •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适应教学体系的需要 • 突出网络教学的作用 • 倡导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 与专业的紧密结合:各专业教师的参与

  18.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