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第五章 第二节 细菌性鱼病

第五章 第二节 细菌性鱼病. . 细菌性鱼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之为鱼类细菌性疾病。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微生物,具有细胞壁,有细胞核但无核膜,同时也缺乏细胞器。细菌的个体很小,表示其大小的单位未 um 。其形状有球形、杆形和螺形,其中以杆菌较为多见。 细菌性疾病的种类虽不多,但其分布广,危害大,死亡率高,可引起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在养殖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一、烂鳃病 【 症状及病理变化 】 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食欲减退,甚至停食。病鱼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为开天窗。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五章 第二节 细菌性鱼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第二节细菌性鱼病

  2. 细菌性鱼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之为鱼类细菌性疾病。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微生物,具有细胞壁,有细胞核但无核膜,同时也缺乏细胞器。细菌的个体很小,表示其大小的单位未um。其形状有球形、杆形和螺形,其中以杆菌较为多见。 细菌性疾病的种类虽不多,但其分布广,危害大,死亡率高,可引起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在养殖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3. 一、烂鳃病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食欲减退,甚至停食。病鱼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为开天窗。 • 【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其他养殖的海、淡水鱼类均有发生,且危害严重,从鱼种倒成鱼均可感染。流行水温为15℃~30℃,水温越高越容易发生,且病情越严重。当鱼体受伤,放养密度大,水质不良时,可促进其流行。

  4. 【防治方法】 • 1、鱼种放养前用10mg/kg的漂白粉药液或用15~20 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5~30分钟;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 • 2、在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其浓度为15~20 mg/kg,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或者每半月泼洒一次漂白粉,其浓度为1 mg/kg,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 3、发病池塘可全池泼洒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浓度为1 mg/kg;或泼洒漂粉精(含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 mg/kg;或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 mg/kg;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5 mg/kg。 • 4、发病时也可用中草药五倍子,磨碎后浸泡过夜全池泼洒,其浓度为2~4mg/kg, 或用大黄氨水液全池泼洒,用0.3%的20倍大黄重量的氨水浸泡大黄12~24小时,带渣全池泼洒,其大黄浓度为2.5~3.7 mg/kg。 • 5、在外用药的同时口服药物效果更好,在饲料中添加复方新诺明1 g/kg或者添加氟哌酸0.4~0.5 g/kg,制成药饵,连续投为3~5天。

  5. 二、赤皮病 •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的育种和成鱼,其它鱼类也有发生。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终年可见,春末夏初较为流行,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鱼体受伤使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 【防治方法】 同烂鳃病。在外用药的同时,须口服药物。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及腹部较为明显;鳍基充血,鳍的末端溃烂、断掉一截,鳍条裂开,称为蛀鳍;有些病鱼鳃盖及上、下颌也充血发炎饿而有红斑。疾病的后期常常伴有水霉的感染。

  6. 三、白头白嘴病 •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淡水养殖鱼类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尤其对夏花草鱼危害较大。每年的5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该病的流行季节,6月份是发病高峰。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一种爆发性疾病,发病快,来势猛,危害大,发病2~3天即可大批死亡。全国各地均有,当水质恶化,分塘不及时,缺乏适口饵料时容易发生。 • 【防治方法】 • 1、鱼苗放养前要彻底清塘。 • 2、鱼苗放养的密度要合理。 • 3、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适口饵料和良好的水质环境,并应及时分塘。 • 4、发病时可全池泼洒漂白粉,浓度为1 mg/kg。 • 5、用大黄加20倍的0.3%的氨水浸泡12小时,全池泼洒,大黄的浓度为1.5 mg/kg。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自吻端直眼球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口难以张开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周边皮肤糜烂,有絮状物黏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中的鱼有白头白嘴症状。有时病鱼的颅顶和眼球周围充血,而有“红头白嘴”现象。发病部位,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7. 四、竖鳞病。 • 【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危害鲤、鲫鱼和金鱼,罗非鱼及其它鱼类也可发生。一般发生在越冬后的春季,水温17~22℃时容易发生。我国东北、华东、华中较常见。此病流行与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和鱼体抵抗力降低有关,在集约化养殖中,温度较高时,罗非鱼容易爆发此病。 • 【防治方法】 • 1、用2%的食盐水,或者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水的混合液浸洗病鱼10分钟。 • 2、全池泼洒强氯精,浓度为0.3 mg/kg,每天一次,连用3天。 • 3、口服土霉素,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5 g/kg,制成药饵,连喂5~6天。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疾病早期,鱼体粗糙,鳞囊积水,部分鳞片竖起,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似张开的松球。鳞囊内积有半透明的液体,用手轻压鳞片,鳞囊中的液状物即喷射而出,鳞片随即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腹部膨大,腹腔积水等症状。

  8. 五、肠炎病 • 【流行情况】 此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发病季节为6~9月,当年的鱼为7~9月,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时达到流行高峰。 • 【防治方法】 • 1、彻底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要消毒,方法见烂鳃病。 • 2、养殖期间保持水质清新,投饵要适量,且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 • 3、发病季节,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和投喂药饵以预防此病发生。 • 4、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浓度为1 mg/kg;或泼洒漂粉精(含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 mg/kg;或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 mg/kg;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5 mg/kg。 • 5、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5g、食盐2g,将大蒜去皮捣烂后拌饵投喂,连喂3天。 • 6、用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100mg,连喂7~10天。 • 7、复方新诺明拌饵投喂,药物的添加率为1~1.5g/kg。 •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中突出,腹部有红斑。解剖开鱼体可见肠道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呈红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严重时腹腔积水,肠道内粘膜上皮大量坏死脱落,肠壁微血管充血或出血,肠壁失去弹性。

  9. 六、打印病 • 【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危害鲢、鳙,从鱼种到成鱼均受其害,其它鱼类,如:胡子鲶、泥鳅、黄鳝和加州鲈也有发生。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低,病情较重的池塘发病率可达80%以上,一般不会出现大批死亡,但可陆续死亡,影响其生长和性腺发育,降低商品鱼的价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流行。 • 【防治方法】 • 1、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用量见烂鳃病。 • 2、亲鱼患病可以涂抹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药膏。 • 3、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注射10~20mg。 • 【症状及病理变化】 在发病鱼体的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以后逐渐扩大,形似在鱼体上盖了红色的印章,因而称之为打印病。病灶处的皮肤出血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坏死溃烂,鳞片脱落,露出真皮和肌肉,边缘仍有红色的轮廓。严重时肌肉腐烂,直至露出骨骼和内脏。

  10. 思考题 • 何为草鱼四病? • 烂鳃病、肠炎病各自症状和防治方法怎样? • 竖鳞病、白头白嘴病的流行和防治方法怎样? • 赤皮病和打印病的防治方法怎样? • 饲养期间为何定期泼洒消毒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