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发 热 ( Fever )

发 热 ( Fever ). 一、概述 热型 — 以时间为横坐标,体温为纵坐标 所作的体温曲线,不同的疾病有 不同的热型。. 发热可见于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流感、伤寒、痢疾、回归热、出血热、 疟疾、结核等等)和炎症性疾病(败血 症、肺炎、肝脓肿、肾盂肾炎、脑膜 炎、腹膜炎等等)。. 体温升高的分类 生理性体温升高 — 月经前期、剧烈运动、 应激

lave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发 热 ( Fever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发 热 (Fever)

  2. 一、概述 热型—以时间为横坐标,体温为纵坐标 所作的体温曲线,不同的疾病有 不同的热型。

  3. 发热可见于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流感、伤寒、痢疾、回归热、出血热、发热可见于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流感、伤寒、痢疾、回归热、出血热、 疟疾、结核等等)和炎症性疾病(败血 症、肺炎、肝脓肿、肾盂肾炎、脑膜 炎、腹膜炎等等)。

  4. 体温升高的分类 生理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剧烈运动、 应激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T=SP) 过热 (被动性体温升高, T> SP)(中暑、 甲亢、鱼鳞病变、 颅脑损伤)

  5.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 (SP) 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 超过0.5 ℃时,称为发热。 致热原→ ?→ SP↑ → ?→体温(T)↑ T>0.5 ℃ 调节性体温升高

  6. 体温调定点(Set Point, SP)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 延髓、脊髓 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medial amydaloid nucleus,MAN) SP 腹中膈(ventral septal area, VSA) 弓状核 致热原

  7.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调节的机构发生了障碍,机体不能将体温调定到与SP相适应的水平。属于被动性体温升高。

  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发热激活物(febrile activators) 致热原(pyrogen) 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产EP细胞 致热原(pyrogen)—以往把具有致热性或含有致热 成分的,能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统称为 致热原。

  9. 发热激活物(febrile activators)—能诱导 或激活机体的产EP细胞,使其产生和 释放EP的体内、外的一些物质,又称 EP诱导物。 (外致热原和体内的发热激活物) 产EP细胞—体内能产生和释放EP的细胞, 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 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 的物质。

  10. 外致热原(细菌、病毒、 真 菌、螺旋体、 发热激活物 疟 原虫等) 体内产物(类固醇代谢产物、 致热原 尿酸结晶) 内生致热原(TNF、IL-1、2、6、8、IFN、 MIP-1、CNTF、ET等)

  11. 1、外致热原—来自于体外的发热激活物 ⑴、细菌最常见 A、G-性细菌 大肠杆菌(E.Coli)、志贺氏菌、 脑 膜炎球菌、淋球菌等 内毒素(endotoxin,ET)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12. (1). E.coli →iv →T ↑,血中测到ET的存在(动物) (2). 纯化LPS →iv (ng)→T ↑(双峰热)(家兔) 纯化LPS →iv (2ng)→T ↑(人) (3). LPS + 血单核细胞或肝枯否氏细胞→培养 →EP ↑ (4). ET →iv →血中EP ↑(人)

  13. B、G+细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 肽聚糖、外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A型链球菌—红疹毒素) C、分支杆菌 结核杆菌—结核菌素 (OT试验和PPD试验)

  14. ⑵、病毒 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 血细胞凝集素(haemagglutinin) ⑶、真菌 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孢子菌 荚膜多糖 ⑷、螺旋体 溶血毒素、外毒素和细胞毒因子 ⑸、疟原虫

  15. 2、发热激活物之体内产物 ⑴、Ag-Ab复合物 a. 纯化的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家兔→不发热 b. 纯化 BSA→家兔(Ab)→+BSA(Ag)→发热 c. 纯化BSA→家兔(Ab)→+BSA(Ag)→取家兔的血 清 →另一正常家兔→发热 ⑵、其它 类固醇代谢产物:睾丸酮—本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 石胆酸 尿酸结晶

  16. 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1、概念 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 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2、 EP的研究简史 1948年 leukocyte pyrogen(LP) 70年代初期 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LAF mononuclear cell factor,MCF 1979年 interleukin-1,IL-1 迄今 多种EPs

  17. 表二、EP的种类、来源和生物学特征 EP 细胞来源 生物学特征 实验依据 IL-1а/в M/ MФ、EC 17KD, 脑内受体 肿瘤细胞、星状细胞、 70C,30min IL-1→POAH→T↑ 50ng/kg.W→iv→T↑ 水杨酸阻断 TNFа/в MФ、LC TNFа- 17KD, 50-200ng/kg.W(iv)→单相热 TNFв-25KD 10ug/kg.W(iv)→双相热 70C,30min 脑室注射→T↑、PGE↑ IFNа/г WBC 抗病毒、抗肿瘤 iv→T↑、脑内PGE↑ 60C,40min IL-6 M、成纤维细胞 21KD iv、脑室注射→T↑ EC 布洛芬or吲哚美辛阻断 IL-2 LC 诱导人M产生TNF和IFNа MIP-1 MФ 肝素-结合蛋白 iv→T↑ 体外:激活PMNs IL-8 M、EC 8.36KD 激活PMNs ET EC CNTF

  18. EP的产生和释放(以LPS为例) ①、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LPS→LPS-LBP→LPS-sCD14 ②、单核巨噬细胞: →R/TLR→NF-kB→ LPS→LPS-LBP→LPS-LBP-mCD14 入核→基因转录、翻 译→EP合成与释放

  19.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体温调节中枢 (前述) 2、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①、EP通过BBB入脑 ②、EP通过OVLT入脑 ③、肝迷走神经

  20. 3、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 (1)、体温调节中枢的正调节介质 ①、PGE A、PGE→ POAH或脑室→ T ↑,潜伏期短 B、EP (IL-1、IFNa) → iv → T ↑,CSF中PGE2 ↑ C、阻断PGE合成的药物,对EP性发热有解热作用; D、 EP+下丘脑组织→共同培育→ PGE2 ↑ A、EP性发热时,体温升高与PGE增多在时相上并不完全 吻合 (某种EP → T ↑ →PGE ↑) B、摘除POAH → 脑室注入PGE →无 T ↑,注入 IL-1 → T ↑

  21. ②、cAMP A. PGE→ 脑室→ T ↑,潜伏期短 B、 EP、ET、灭活葡萄球菌→ iv →T ↑,CSF及下丘脑 cAMP ↑,正相关;血浆 cAMP 未↑; C、ET → iv → 双相热,与下丘脑和CSF的cAMP变化同步 D、过热:CSF中cAMP未↑ EP性发热:CSF中cAMP ↑ ③、中枢Na+/Ca2+比值 Na+/Ca2+比值↑ → cAMP ↑ →SP ↑ 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CRH ⑤、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22. (2)、体温调节中枢的负调节介质 热限(febrile limit) 精氨酸加压素 arginine vasopressin, AVP 黑素细胞刺激素 a-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a-MSH 脂皮质蛋白-1 lipocortin-1

  23. 依据 ①、EP →T ↑ ,VSA、MAN中AVP、a-MSH和 lipocortin-1增多 ②、AVP、a-MSH、lipocortin-1 →注射入脑→ 减弱EP 性 T ↑ ③、AVP、a-MSH、lipocortin-1的抗体或抗血清可取消其 限制升温的作用

  24. 4、体温调节过程和发热时相 (1)、体温调节过程 (2)、发热时相 ① 体温上升期:SP↑ 畏寒、寒战、“鸡皮疙瘩”、面色苍白 产热>散热 ② 高温持续期:SP持续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面色潮红、“酷热” 产热=散热 ③、体温下降期:SP ↓ 大汗、脱水 产热<散热

  25. 四、发热时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一)、物质代谢变化 1、糖代谢a、分解代谢↑ b、寒战→乳酸↑ 2、脂肪代谢a、 分解代谢↑ b、脂肪动员 3、蛋白质代谢 a、分解代谢↑ 负氮平衡 b、急性期反应蛋白 4、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a、高渗性失水 b、维生素消耗

  26.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1、中枢神经系统a、兴奋性↑:头痛、烦躁、谵妄、 幻觉、小儿热惊厥 b、兴奋性↓:淡漠、嗜睡 2、循环系统 a、心率↑→心输出量↑或↓ b、心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c、脱水→血压↓ 3、呼吸系统 加深加快 4、消化系统 抑制

  27. (三)防御功能改变 1、抗感染能力 增强:a、T↑→杀灭和抑制某些细菌 b、T↑→淋巴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活力↑ 减弱:a、T↑→沙门氏菌感染大鼠死亡率↑ b、T↑→NK细胞活力↓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3、急性期反应 急性期反应蛋白

  28. 五、防治原则 1、诊断明确→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 诊断未明→对适度发热病人不宜急于解热 3、诊断未明→高热、心脏疾病、妊娠发热、 恶病质→应及时解热 4、有关的解热措施:药物解热 物理降温

  29. Volcanic Lake !! Mysterious and challenging Keep your life open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 your dignity by not revealing too much too soo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