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6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第一章 绪论. 1.1 比较经济学与比较经济体制学 1.1.1 经济学所涵盖的范围 A. 理论经济学 B. 应用经济学 C. 分析工具:会计、统计等 D.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1.1.2 比较经济学涵盖的范围. A. 比较经济理论 B. 比较经济体制:本次课程核心内容 C. 比较经济发展 D. 比较经济政策 例:德国的经济学学科设置 A.Finance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B. 理论经济学:宏观、中观、微观 C. 经济政策研究. 1.1.3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

lemue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姚先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姚先国

  2. 第一章 绪论 1.1比较经济学与比较经济体制学 1.1.1经济学所涵盖的范围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分析工具:会计、统计等 D.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3. 1.1.2比较经济学涵盖的范围 A.比较经济理论 B.比较经济体制:本次课程核心内容 C.比较经济发展 D.比较经济政策 例:德国的经济学学科设置 A.Finance(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B.理论经济学:宏观、中观、微观 C.经济政策研究

  4. 1.1.3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 二、对世界各国主要经济体制模式的分析: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 三、经济转型理论、模式与中国经济改革

  5. 1.2 研究对象: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 (1)体制与制度 观点1:体制与制度是一样的 观点2:体制与制度不同 体制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制度是指决定社会性质的社会本质经济关系的组合,与所有制相关;机制是运动中的经济体制 观点3:不一样,但不本质区别(2)经济体制的定义 经济体制是在一定时期里关于资源占有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化的制度安排。 其要点是: A.制度安排(institution arrangement) B.制度系统 C.解决社会最重要的经济问题:资源占有与资源配置

  6. 1.3研究方法 三种研究方法: 1.演绎:逻辑过程、一般到特殊 可靠性强、创新性弱 2.归纳:特殊到一般 可靠性较强、创新性较强 3.比较法:特殊到特殊 可靠性弱、创新性强

  7. 1.4 比较经济体制学的产生与发展 • 1.4.1比较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 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末期 • 值得一提的学者包括: • 瓦尔拉斯(1858-1873年) 、维塞尔(Wieser,Friedrich Freiherr von) (1851—1926年) 、熊彼特、巴伦尼、皮尔逊 • 1.4.2比较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 (一)2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论争 • 社会主义的反对派:米塞斯、哈耶克、罗宾斯 • 社会主义同情派:泰勒、兰格、迪金斯 • (二)30-40年代的比较经济制度研究

  8.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 伟大的思想家,为经济学贡献了许多原创性思想,对今天的经济学发展影响巨大。 代表作: 《经济发展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 《经济分析史》

  9.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哈耶克的老师

  10. 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 (1899-1992),1974年获诺贝尔奖

  11. 哈耶克: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 哈耶克的思想在当代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 • 代表作: • 通向奴役之路 • 自由秩序原理 • 法、立法与自由 • 致命的自负 • 苏东国家的转型证明:“历史是错的,哈耶克是对的。”——媒体的噱头评价。

  12. 罗宾斯(Lord Lionel C. Robbins, 1898-1984) 1929年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其时哈耶克执教于该系。 与凯恩斯观点相左

  13. 1.庇古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 2.熊彼特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 3.勒纳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 4.以“比较经济制度”命名的第一部专著 《比较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合作社运动》1938年出版,作者:罗克斯、胡特

  14. 1.4.3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深入(二战后) 1.4.4最新进展 1990年代以来: (1)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 (2)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革

  15. 第2章 经济体制的功能 • 2.1 制度的内涵 • 制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 • 经济制度可以定义为支配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的行为规范,如契约制度、财产占有和使用制度等。 • 制度的特点: 制度是公共产品;无形产品;制度的供给与需求不是单个人自主行为可以实现的;制度的供给是非竞争性的,供给权垄断在社会的某一政党、利益集团之中。

  16. 制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制度与组织 • 制度与制度环境 • 制度与制度安排 • 任何一项付诸实施的制度都包括三个要素: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或者说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实施机制。

  17. 2.2 制度的起源 为什么人类社会需要制度?主要原因是:1.人的理性及其限度;2.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机会主义倾向 一、人的理性及其限度 完全理性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是,西蒙指出,人是有限理性的。

  18.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 1916-2001 ) 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发表的获奖演说题为《企业组织中的合理决策》

  19. 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三、“囚徒困境”及其制度含义 “囚徒困境”说明,利己心和机会主义往往会导致坏的结果,要使博弈能够实现最优结果,必须制定制度

  20. 囚徒困境

  21. 伟大的纳什(John F. Nash ),我们祝愿他早日康复! 大家看过电影《美丽心灵》吗?这是以纳什为原型拍摄的,1994年因为对博弈论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此人是个天才。他告诉了我们纳什均衡的存在,泄露了天机,于是上帝惩罚他,让他发疯。 2002年访问中国。 纳什先生,早日回来!

  22. 四、关于制度起源的几种观点 1.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定理是什么?

  23. 科斯Ronald Coase 划时代的著作: 1936年,发表《企业的性质》 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 1991年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演说《论生产的制度结构》。

  24. 张五常—科斯的好朋友 华人学者,尽管饱受争议,但是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作出的杰出贡献不容抹煞。 代表作:《佃农理论》、《经济解释》 2001、2002年两度访问浙江大学。

  25. 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 阿尔钦:1972年,AER上发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指出解决“偷懒”、“搭便车”行为的办法是让监督者获得剩余索取权。——这是从产权角度讨论企业制度的起源。

  26. 阿尔钦(Armen A. Alchian ,1914-) 张五常的老师,产权理论先驱。 其名言:竞争、资源稀缺、歧视、行为约束、财产权利,实质上是五个等价的命题。

  27. 德姆塞茨: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和受损的权利,一个主要功能是将外部性内部化提供激励。德姆塞茨: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和受损的权利,一个主要功能是将外部性内部化提供激励。 德姆塞茨考察了皮革贸易与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起源之间的关系。

  28. 德姆塞茨 Harold Demsetz, 1930- Early developer of Coase's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His 1967 paper argued that the alloc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wa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efficient functioning of markets. Demsetz pursued these "Chicago"-style concerns - i.e. locating the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s such as property rights, contracts, firms, oligopolistic behavior etc. in transactions costs and information problems. Demsetz's 1972 paper with Alchian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analyse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29. 3.诺斯的经济史理论 通过考察经济史证明了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巨大影响。 综合:一切制度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产权安排。

  30. 诺斯 Douglass C. North 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 代表作: 《西方世界的兴起》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31. 2.3 制度的种类 • 舒尔茨的分类 • 林毅夫的分类 • 我们把经济制度分为以下几种 • 1.确立人们的经济权利的制度 • 2.关于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交易关系的制度 • 3.确立人们的劳动与其收入之间关系的制度4.降低或消除个体经济风险的制度 • 5.保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制度 • 6.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稳定的制度

  32. 2.4经济体制的功能 • 一般而言,经济体制存在的必要性,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 经济体制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 确定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协调作用。 • 确定经济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经济当事人不符合社会整体效率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 • 确定利益分享规则,对经济主体行为发挥激励功能。 • 确定信息交流结构,对经济运行发挥信息功能。

  33. 2.5 经济体制与经济利益关系 • 经济体制也可以定义为关于经济利益的制度安排,利益分割始终是一切经济体制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 2.5.1利益源泉与结构 • 2.5.2利益结构的外化——利益集团2.5.3利益实现方式 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 • 生产性努力:是指经济当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国民财富的行为。 • 分配性努力:是指并不增加国民财富,但能改变国民财富分配比例的行为。 • 2.5.4 利益结构的调节与规范 • 政府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关系重点是: • 两种产权的规范与功能性收入分配比例。 • 个人与收入分配的调节。 • 对无收入能力者的保护。 •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调节。

  34. 思考与阅读文献 1.纳什均衡与一般均衡的不同之处? 2.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制度? 阅读文献: 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2.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 3.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 4.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 5.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 6.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 7.新经济学帕尔格雷夫词典:“交易费用”条目 8.汪丁丁: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 9.汪丁丁:制度成本、博弈均衡与知识结构 10.新经济学帕尔格雷夫词典:“纳什均衡的哲学意义”条目

  35. 第3章 经济体制的效率及其评价 • 对经济体制的比较有两条思路: • 近年来制度经济学家对经济体制从成本-收益角度所作的效率评价; • 福利经济学家从“帕累托最优”或福利最大化角度对经济体制作出的评价。 • 3.1 经济体制的效率评价 • 经济体制成本大致包括:1.创建成本;2.运行成本;3.维护成本 • 对体制效率的衡量(刘世锦,1993): • 1.有体制与无体制的比较 • 2.同种条件下两种体制的效率比较 • 3.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36. 3.2 经济体制的福利评价 • 3.2.1 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 旧福利经济学即 A·庇古在其于 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所阐述的理论。庇古以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满足。庇古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测社会福利的标志:第一是国民收入的数量,第二是国民收入分配状况。 • 国民收入总量:庇古主要是考察:为了使一个社会的一定总量的生产资源所产生的国民收入达到极大值,应该怎样将这些生产资源分配使用于各个部门。 • 国民收入分配:庇古认为在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总量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努力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37. 3.2.2 新福利经济学1930年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加以修改、补充和发展而形成的福利经济学,一般被称之为“新福利经济学”。它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推导出来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而在于使用的分析工具有所不同:旧福利经济学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而新福利经济学则建立在序数效用论基础上。 • 最优条件的含义 所谓最优条件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组织下为达到最大社会福利地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帕累托最早提出了最优条件的标准,他指出,只有在一定的收入分配的条件下,生产和交换情形的改变使得有些人境况变得好些,而其他人并未变得坏些,社会福利才能说是增加的。或者说,生产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个人处境变坏。后人把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um)。这套最优条件包括三个部分: ①交换的最优条件; ②生产的最优条件; ③生产和交换综合最优条件。

  38. 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1848-1923 • 帕累托最优条件: • 交换的最优条件 • RCSX=RCSY • 生产的最优条件 • RTSX=RTSY • 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 RPTXY=RCSXY

  39. 3.2.3 社会福利函数论 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埃奇沃思契约曲线 CC’上的任何一点都是最优状态。帕累托未能指出哪一种状态下社会福利是唯一最大的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SWF)试图解决唯一的最优条件的判别问题。 • 所谓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 • 社会福利函数的求得要依靠把社会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单一社会偏好次序。然而,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偏好,被阿罗证明为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福利的唯一最大值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几乎是不可能确定的。

  40. 阿罗Kenneth J. Arrow, 1921- •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economic theor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Kenneth J. Arrow has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numerous fields, most of then concentrated around Neo-Walrasiangeneral equlibrium theory and welfare economics, of which he can be considered one of the primary architects. • 1972年获得诺贝尔奖

  41.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有A,B,C三人针对X,Y,Z三种选择方案进行投票,在得多数票获胜的规则下,每个人均按照他的偏好来投票。投票者A的偏好次序 是X、Y、Z,B的是Y、Z、X,C的是Z、X、Y。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偏好x胜于y,同样大多数人也是偏好y胜于z。按照逻辑上的一致性,这种偏好应当是可以传递的(transivity),即大多数人偏好x胜于z。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偏好z胜于x。因此,以投票的多数规则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这就好象一只狗在追自己的尾巴,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结果,在这些选择方案中,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多数票而通过,这又被称作“投票悖论”(the voting paradox),它对所有的公共选择问题都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的公共选择规则都难以避开这种两难境地。 那么,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消除循环投票,做出合理决策的投票方案呢?阿罗的结论是:根本不存在一种能保证效率、尊重个人偏好、并且不依赖程序(agenda)的多数规则的投票方案。简单地说,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当社会所有成员的偏好为已知时,不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从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

  42. 还有必要提及森Sen,他来自东方,1998年获得诺奖还有必要提及森Sen,他来自东方,1998年获得诺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审核委员会在给阿马蒂亚·森颁奖的颂词中指出:“他对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许多关键性的贡献,其中包括公共选择的一般理论、福利与贫穷的指标以及对饥荒的实证研究等方面”。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的桑蒂克尼坦,1953年获加尔各答大学文学士学位,1955年前往英格兰攻读剑桥大学的另一个学士学位,1959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起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77年起任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70年代末转教于美国哈佛大学。1999年又转往英国剑桥大学,担任三一学院院长。 森针对阿罗不可能定理发起的挑战。森发现,当所有人都同意其中一项选择方案并非是最佳的情况下,阿罗的“投票悖论”就可以轻松地迎刃而解。

  43. 3.3 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尺度 • 3.3.1 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校正 • 国民生产总值(GNP)所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它是以货币表示的。 • 这是最常见的宏观指标,但是,芝加哥学派不同意GNP,他们说,“GNP是个什么东西。” • 我们须知,GNP不是经济的全部,我们要讨论GNP指标地局限性和缺陷。

  44. 诸位学习经济学,应该瞄准下面这座小楼,这是哪里?诸位学习经济学,应该瞄准下面这座小楼,这是哪里? • 这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芝加哥学派是目前的主流经济学的大本营。 • 谁能说出目前活跃的芝加哥学派学者都有谁?

  45. 3.4 评价经济体制成绩的常用指标 • 3.4.1 西方比较经济学家提出的几种指标体系 • M.伯恩斯坦指标体系 • G.格罗斯曼指标体系 • 库普曼和蒙泰斯指标体系 • 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指标体系 • V.霍尔索夫斯基标准 • 亚诺什·科尔奈标准 • F.L.普瑞尔标准3.4.2 西方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普遍使用的评价指标 • 经济增长:产出水平、经济增长率 • 经济效率:基尼系数与洛伦茨曲线 • 经济公平:4种公平观 • (1)平均主义——社会的所有成员得到同等数量的商品 • (2)罗尔斯主义——使境况最差的人的效用最大化 • (3)功利主义——所有社会成员的总效用最大化 • (4)市场主导——市场结果是最公平 • 经济稳定: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

  46. 第四章 经济体制的构造与分类 4.1 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经济体制作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总是由各种具体的经济制度按照一定的联系方式而构成有机的整体。 我们把经济体制理解为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机组合,任何经济体制都由三类制度构成: ①资源占有制度安排,这里包括所有制、利益关系和动力机制三组制度。 ②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的出发点也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③经济运行的支持系统。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信息系统;二是监督一协调系统。如果没有这两类系统,经济运行过程必然发生紊乱,或摩擦,从而阻碍甚至窒息经济体制的活力。 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有三个层次: 核心要素,是所有制或产权制度; 支配要素,包括决策结构和利益结构;运行要素,包括组织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和协调(监督)结构。

  47. 4.2资源占有方式 4.2.1 占有的主体与客体 经济资源分为三类: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构成生产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源是生产的人身条件,三种资源都构成占有的客体。 4.2.2 占有的性质 占有的性质取决于经济主体权利边界的划分,而这种划分又是社会生产关系长期演变的结果。占有或所有权的性质可分为三类:私人占有、共同占有、国家占有。 个人占有 家庭或家族占有 私人占有 占有的性质 有限团体共同占有:私人股份制 有限区域内的共同占有:如集体所有制 整个经济活动范围内的共同占有:社会(全民)所有制 私人占有 私人占有:委托一代理制

  48. 4.2.3 不同所有制的差异 • 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公共所有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平等地行使对财产的权利。国家所有制是指国家对任何人都拥有排他性权利,而私人所有制则是社会认可的个人排他性权利。 • 严格意义上的公有制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其生产力基础是机器化大生产; 二是财产对涉及的社会成员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排他性; 三是所有权在社会成员之间不可分割,共同实现其权利; 四是任何个人不能直接依据对生产资料的权利去享受运用生产资料的成果,也不存在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联系的独立利益主体。 • 私有权的本质特征在于: 一是财产在价值形式上是可以完全分割,因而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相互之间具有鲜明的排他性; 二是个人作为所有者对生产资料拥有直接的最终处置权,也可以单凭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 三是产权界定清晰,不存在外在性,外在性大多存在于产权界定不清的领域。

  49. 4.2.4产权与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 • 阿尔契安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排他性)权利。” • 产权与所有权都是由某种资源的占有而引起的权利,二者的共性在于: (1)都是由占有引起的权利; (2) 都必须在经济上得以实现,由此都以收益的分享为归宿。 • 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1)所有权的占有对象是实体性的生产要素,即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 (2)所有权主要涉及所有者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它强调的是财产的最终归属以及由这种归属所引起的收益权,而产权则涉及人们在财产运用过程中与他人的权利关系。 (3)产权不仅是所有权的延伸,而且是对所有权的限制。 (4)所有权是一种静态的完整的概念,而产权是动态的、可分解的权利束。

  50. 4.3资源配置方式 • 4.3.1 资源配置问题的起源 • 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是任何一个社会始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 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较高的层次是指,经济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或不同个人,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 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使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