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人類善於運用工具以彌補先天生理上之不足 人類具備運用符號思考的能力 四大重要資源:勞力、能源、土地、資訊

資訊科學&資訊科技. 人類善於運用工具以彌補先天生理上之不足 人類具備運用符號思考的能力 四大重要資源:勞力、能源、土地、資訊. 壹、資訊科學發展史. 資料、資訊、知識. 何謂資訊科學 Information Science ?.

leor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人類善於運用工具以彌補先天生理上之不足 人類具備運用符號思考的能力 四大重要資源:勞力、能源、土地、資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資訊科學&資訊科技 • 人類善於運用工具以彌補先天生理上之不足 • 人類具備運用符號思考的能力 • 四大重要資源:勞力、能源、土地、資訊 壹、資訊科學發展史

  2. 資料、資訊、知識

  3. 何謂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as a phenomenon, a process, a system, a product, and a service which extends human cognitive capabilities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unctions us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and methodologies.—James G. Williams

  4. 何謂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 • 將資訊視為一種現象、過程、系統、產品及服務之研究,以增進人類認知能力(有助於知識之成長) • 經由對資訊處理之系統性應用(模組化之學科發展) • 運用適當技術與方法(達成自動化)

  5. 資訊科學萌芽時期 • 1890年歐洲開始產生文獻學(Documentation)的概念 • 1895年歐洲大陸的Paul Otlet & La Fontaine 籌組成立「國際書目學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Bibliographie),以整理全球文獻,透過對各類文獻整理,建立一套國際性索引(Universal Index) • 對於龐雜文獻的處理,建立一套微縮影儲存系統,同時設計國際十進分類法(1905)作為知識分類的基礎。

  6. 資訊科學萌芽時期(續) • 1937年文獻學傳至美國,在Watson Davis提倡下,成立美國文獻學學會(American Documentation Institute, ADI),為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SIS)之前身。 • 1945年Vannevar Bush發表As We May Think一文,提出Memex自動檢索文獻的系統概念

  7. Dr. Vannevar Bush 1890-1974

  8. 資訊科學萌芽時期(續) • 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發明第一部電腦ENIAC,人類史上第一部運用電力可從事自動計算的工具。 • 1948年 • S.C. Bradford出版Documentation名稱的意涵,乃對所有觀察紀錄之收集、主題分類,以能滿足發現者或科學家使用之需求。 • C.E. Shannon與W. Weaver提出Information Theory確立信息傳播的基本模式 • N. Wiener提出人機通訊之構想

  9. Dr. C. E. Shannon Dr. N. Wiener

  10. 資訊科學奠基時期 • 1953年 • Mortimer Taube提出組合索引法,製作資訊系統,使系統可從事檢索儲存 • Hans Peter Luhn提出KWIC/KWOC索引方法及資訊系統SDI • 1955年Eugene Garfield發明引用文獻觀念(Citation Index),同時創立ISI從事文獻的分析出版。

  11. KeyWord In Content--KWIC

  12. KeyWord Out Content--KWOC

  13. Hans Peter Luhn demonstrating a mock-up of an IBM card used in his scanner (1952).

  14. Dr. Eugene Garfield

  15. 資訊科學奠基時期(續) •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使美國成立國防部ARPA • 1958年Luhn開始進行自動化索摘程式撰寫 • 1960-1965第二代電腦 • 1962年Allen Kent等完成ERIC教育資料庫之研究 • 1964年NLM啟用MEDLARS醫學資料庫系統

  16. Dr. Allen Kent

  17. 線上資訊系統發展時期 • 1965第三代電腦、ARPANET構想開始 • 1966-1968美國國會設計MARC I與MARC II • 1966年Lockheed Co. 推出DIALOG系統 • 1971年OCLC、ERIC開始線上服務 • 1972年DIALOG商業化運作 • 1973年ORBIT開始對外服務 • 1977年BRS對外營業

  18. 網路時代開始 • 1980第四代電腦、美國制訂EDI國家標準 • 1982年出現Internet名詞 • 1984年 • William Gibson科幻小說出現Cyberspace一字 • Steve Case創辦America Online • 1987年歐洲量子物理實驗室CERN以Internet 交換資訊 • 1990年Tim Berners-Lee提出WWW與HTML概念

  19. Dr. Tim Berners-Lee

  20. 網際網路時代 • 1991年美國提出全國研究與教育網路NREN • 1992年高爾提出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Act of 1992中出現Digital Library • 1993年 • 克林頓總統宣布NII計畫 • 台灣蕃薯藤成立 • 1994年 • WWW超越Gopher • Jim Clark與Marc Andreessen成立Netscape公司 • 1995年楊致遠與David Filo推出Yahoo!

  21. Marc Andreessen

  22. 楊致遠與Marc Andreessen

  23. 貳、資訊科技 • 資訊科技的定義 • 資訊科技一詞,乃較近代的概念。 • 資訊科技所指的,不再局限於電腦電子技術,還包括電信技術,是兩者結合起來的新技術,所處理的乃語言、圖像、文字和數字等信息。

  24. 資訊科技教育 1. 一種學科 a. 電腦教育 2. 教與學的輔助工具 a. 多媒體電腦教學 b. 互聯網教學 3. 新的教學模式 a. 電腦多媒體輔助學習 b. 互聯網學習 • 資訊科技教育的範疇

  25. 由上表中來看,可清楚分辨各個概念的分別,「資訊科技教育」乃泛指各種透過電腦及電信技術進行的教育。由上表中來看,可清楚分辨各個概念的分別,「資訊科技教育」乃泛指各種透過電腦及電信技術進行的教育。 • 涉及三個層面: • 第一個層面是把它視為一個學科,把電腦及電信技術教授予學生。 • 第二個層面是把它視作教與學的「輔助工具」,以多媒體電腦取代影音設備,令教學達至最佳效果。 • 第三個層面乃是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可透過互動媒體,令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得到全面革新。這方面,以電腦輔助多媒體學習及互聯網學習的成效最為顯著。

  26. 教學生操作電腦、透過互聯網進行教與學、透過電腦進行多媒體教學、以電腦為本的電腦輔助教學及一些以資訊科技進行創作的教育,皆被列入資訊科技教育的體系中。教學生操作電腦、透過互聯網進行教與學、透過電腦進行多媒體教學、以電腦為本的電腦輔助教學及一些以資訊科技進行創作的教育,皆被列入資訊科技教育的體系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