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35 Vues
層析法的簡介與分類. 層析法的分類 依流動相與固定相分類 1. 氣相層析法: GSC 、 GLC 、 GBC 2. 液相層析法: LSC 、 LLC 、 LBC 依分離過程的原理分類 1. 吸附層析法 2. 分配層析法 3. 離子交換層析法 4. 凝膠滲透層析法. 層析法的簡介與分類. 層析法的分類 依固定相的形式分類 1. 管柱層析法 2. 平面層析法: 薄層層析法、紙層析法. 根據物質的吸附性差別進行分離. 物理性吸附(表面吸附) 化學性吸附 半化學性吸附 常用的吸附材料:矽膠、氧化鋁、活性炭.
E N D
層析法的簡介與分類 • 層析法的分類 • 依流動相與固定相分類 1. 氣相層析法:GSC、GLC、GBC 2. 液相層析法:LSC、LLC、LBC • 依分離過程的原理分類 1. 吸附層析法 2. 分配層析法 3. 離子交換層析法 4. 凝膠滲透層析法
層析法的簡介與分類 • 層析法的分類 • 依固定相的形式分類 1. 管柱層析法 2. 平面層析法: 薄層層析法、紙層析法
根據物質的吸附性差別進行分離 • 物理性吸附(表面吸附) • 化學性吸附 • 半化學性吸附 • 常用的吸附材料:矽膠、氧化鋁、活性炭
色層分析法(Chromatography) 色層分析法(Chromatography)是利用吸附劑(adsorbent)對於一個溶液中部同成分物質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利用另一沖提展延用的溶劑,予以展延成不同的位置(或高度)將溶液中所含各種物質加以分離純化的方法。本法為俄國植物學家M. Tswet於1906年所首創,他利用這種方法來分離葉綠素,由於在吸附劑上展開後形成許多色層而命名為色層分析法。
色層分析法(Chromatography) • 一般影響溶質在濾紙上移動速率有下列的因素需要考量: • 溶質本身的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分子量較小者,移動 • 較快。 • 2. 溶質本身的電荷(charge):溶質的電荷常受其他存在的溶液的 • pH值支配,如天然氨基酸在鹼性溶液中呈負離子狀態。 • 3. 溶質本身的極性(polarity):試樣中各成分移動速率之所以不 • 同,主要導因於各成分對於兩種液相(固定液相及流動液相 • )之溶解度(solubility)的不同。 • 例如:甲物質易溶於水,不易溶在有機溶劑,,而乙物質與甲相反,則乙物質被有機溶劑攜帶而移動之速率必將大於甲物質,其移動速率視下式比率(即分配係數)之大小而定:
色層分析法(Chromatography) • 極性化合物(如分子上帶有OH或COOH或NH2較多的物質),其極性越大親水性越強,故在紙上之移動速率越慢。 • 4. 展開用的溶劑種類:分配係數之大小為支配溶質在濾 • 紙上移動速率的首要因素,改變不同種類的展開溶劑 • 為改變同一溶質的分配係數之主要方法。 • 5. 所使用的濾紙的種類:(type of paper used): • 濾紙質地越鬆,溶質移動速率越大。 • 濾紙越厚,溶質移動速率越快(濾紙越厚,對溶質 • 的負荷力越大,適用於多量溶質的分離,但各樣品 • 點的擴散現象亦越顯著,此為其最大缺點)。 • 6. 溫度(temperature):溫度越高,溶質移動速度越快。
色層分析法(Chromatography) Rf值的定義為溶質移動的距離與溶劑移動距離的比值:
色層分析法(Chromatography) • 求出Rf的用途為: • 1. 判定兩種物質是否相同(identification):在同一條件下, • 若兩物質的Rf值相同,可推論他們極可能為同一種物 • 質;若Rf值不同,則必定是不相同物質。 • 2. 判定兩種物質能否在該條件下用色層分析法來分離 • (separation):一般而言,在一混合溶劑系中(或單一種溶 • 劑)兩物質的Rf數值若差別在0.1以上者即可加以分離, • 當色點拖尾(tailing)過長,則仍難分離。 • 3. 測定未知物質為何物:使用相同的展開溶劑系以測定未 • 知物質之Rf,若與已知物的Rf相比較,即可推測出定該 • 未知物質。
薄層層析法 • 常用的固定相 • 流動相的要求 • 分析物的定位:以UV、I2、或水觀察(物理性檢出法)或噴灑特殊試劑(化學性檢出法)。 • 定性分析 • 定量分析
吸附柱色譜法用於物質的分離 • 吸附劑的使用量 • 樣品的製備 • 洗脫溶劑的使用 • 減少化學吸附的發生 • 利用加壓方式加速實驗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