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大教育家 孔子

大教育家 孔子. 万世师表, 道贯古今.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孔子其人.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551 ),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 479 ),年七十三。. 孔子像. 删诗书 , 定礼乐 , 创儒学 , 传经艺 , 师表万世 ; 赞周礼 , 写春秋 , 立杏坛 , 育才德 ,. 桃李三千。.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大教育家 孔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教育家 孔子

  2.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3.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4. 孔子像

  5.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6.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7. 孔庙,全称至圣庙,亦称阙里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 前479年孔子逝世,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岁时奉祀。公元前195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开帝王祭祀孔子之先例。公元153年设官守庙,“掌领礼器”。公元541年始塑孔子像,“旁立十子”。隋、唐时多次扩建重修。公元1021年扩建孔庙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凡增广殿庭廊庑三百十六间”。公元1499年重修扩建至现存规模。公元1725年重建大成殿等建筑。孔庙现占地140000多平方米。南北长13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有金、元、明、清时期建筑104座466间,碑刻1172通,古树1250株。孔庙建筑群仿皇宫之制。空间和平面布局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为中轴,院分九进,建筑东西对称排列。

  8. 孔府,全称袭封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孙历代衍圣公的官衙住宅。孔子后代赐爵始于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历经宋、金、元、明、清延续880年。孔子去世后,"因宅立庙",后代子孙附庙而居,故称庙宅。宋代始设官署袭封视事厅,前有客馆、客位,后有双桂堂等建筑,官署住宅合一格局初步形成。金代扩建双桂堂为袭封宅。公元1377年勅建袭封衍圣公府。公元1503年重修扩建至现存规模。 孔府现占地约73300平方米,有楼、房、厅、堂480余间。整个建筑座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三路布局,七进院落。中路前为官署,后为内宅。最后是花园。东路称东学,西路称西学。

  9. 孔府大门 孔府大门,明代建筑。三 间,灰瓦悬山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每间辟一门,黑漆红牙 ,狻猊铺首,菊花阀阅。明间上悬"圣府"竖匾,为明代严嵩书。左右柱上悬挂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为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书,其中"富"字上无点,"章" 字中竖通上去。意为孔家富贵无头,文章通天。门前有粉白照壁、明代石狮和上马石。

  10.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 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11. 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 定《礼记》《乐记》, 赞《易经》, 修《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

  12.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13.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14.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论语》

  15.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16.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 学而时习之 教科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

  17. 有关学习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明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满足)

  18. 流传至今的日常用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零) “小不忍则乱大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主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局促忧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考虑)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9.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20.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 董仲舒

  21. 名著导读《论语》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22.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23.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25. 百年千年万年 昨天今天明天多少亭台楼阁 早已化作瓦砾一乍多少功名利禄 早已化作过眼云烟你仍旧是你 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你仍旧是你 永远活在众生之间多少正人君子 最爱把你乔装打扮多少帝王将相 总想借用你的威严你仍旧是你 你是一位通情达理的长者多少通都大邑 仍在汲取你智慧多少穷乡僻壤 仍在温习你的语言你仍是旧是你 你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你仍旧是你 永远活在众生之间活在众生之间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