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66 Vues
第五章 澇災防治. 台灣之年降雨量主要係由 颱風所導致,其次則為梅雨 。 降雨量雖然 豐沛但 其季節分配甚不均勻 , 尤其南部更是明顯。 澇災泛指暴雨或颱風帶來豐沛之雨量 , 其降在地面產生沖蝕坍方 ,或其流量超過河道及於排水路之容量而造成淹沒區 , 或因水流作用力破壞相關工程措施而引發之水患災害。 澇災 防禦可分防洪及排水二部份 , 防洪之工程方法. 可分為蓄洪、滯洪、導洪、分洪及束洪等。. “ 梅雨 ”
E N D
第五章 澇災防治 • 台灣之年降雨量主要係由颱風所導致,其次則為梅雨。降雨量雖然豐沛但其季節分配甚不均勻,尤其南部更是明顯。 • 澇災泛指暴雨或颱風帶來豐沛之雨量,其降在地面產生沖蝕坍方,或其流量超過河道及於排水路之容量而造成淹沒區,或因水流作用力破壞相關工程措施而引發之水患災害。 • 澇災防禦可分防洪及排水二部份,防洪之工程方法 可分為蓄洪、滯洪、導洪、分洪及束洪等。
“梅雨” • 氣象學者從臺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5月到6月中,全省各地雨量都有明顯增多現象,尤其是中、南部地區,在東北季風的的乾季(10月至4月)後,雨量突然增多,在天氣上﹐則經常是陰雨連綿及豪雨常現
排水之工程技術則包含興建排水路系統、設置抽水站與防潮閘,及以滯水池、透水性路面或透水性排水道減少逕流量,以達到消減尖峰流量之功能。排水之工程技術則包含興建排水路系統、設置抽水站與防潮閘,及以滯水池、透水性路面或透水性排水道減少逕流量,以達到消減尖峰流量之功能。 • 防澇之非工程方法包含水患區土地利用管理,洪水災害保險,洪水預警系統及民眾教育宣導等。
第一節 台灣之水資源環境 5.1-1 水文循環及全球氣候變遷 • 海洋及陸面之水,受日照作用而蒸發為大氣中之 水汽,而後在大氣運行中凝結為水滴降至地面及 海洋,部份之降雨被截留或窪蓄於地表,部份之 降雨則成為地表涇流,地表逕流依重力之作用而 流歸河泊海洋,並受日照作用而重新蒸發為水 汽,此一水循環活動即稱為水文循環。 • 在温室效應之影響下,全球氣溫有增力之趨勢 (近100年內,全球氣溫增加0.6℃)。
太陽輻射進入地球時, 地球也放出長波輻射,但地球的輻射會遭到大氣層吸收後,有都分會再反射回到地球,造成地球的溫度比其輻射平衡時的溫度高 , 使地球溫度升高,我們稱這種作用為大氣的溫室效應(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ct) • 溫室效應主要會造成下述現象: • 1.地球表面溫度增加 • 2.海平面上升 • 3.全球氣候轉變 • 4.傷害人體抗病能力 • 5.動物大遷移 • 6.受高濃度臭氧影響地區擴大
京都議定書1996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之預估,21世紀末將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工業革命前的兩倍(550 ppm) • 全球排放量必須削減一半。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仍在不斷上升,在國際上引起極大的爭議,形成制定具有法律力的議定書的共識。 • 於是,於1997年日本京都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COP3)中簽署「京都議定書」 • 規範38個國家及歐盟,共同控制人為排放之溫室氣體數量以期減少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5.1-2 台灣的水文環境 • 台灣位於亞熱帶,颱風最常於七月間至十月間 侵襲台灣,以八月份發生之頻率最高,而每次 颱風來襲均帶來豪雨。 • 台灣降雨量相當豐沛,年平均雨量約為二千五百公厘,為世界平均年降雨量七百三十公厘之三倍多,山地區域最大年雨量可達六千至七千公厘。 • 因為降雨量之時空分佈皆甚不均勻,而降雨強度高且變化大,以致洪水流量特大、漲退迅速,例如濁水溪之最大洪峰流量記錄高達每秒二萬三千立方公尺,故在河川整治工作上,常需預留寛廣河道以容納特大洪水量。
5.1-3 台灣的地文環境 • 台灣山地(高程大於一百公尺)面積佔71%,而其中 高山區(高程大於一千公尺)佔33%。 • 而台灣島東西向寛僅一百四十公里,故河流短促 ,坡陡流急,台灣位於西太平洋地震帶而地震頻 繁,地質脆弱且易風化,加上颱風之暴雨作用, 常造型崩塌或土石流等災情。
第二節 澇災之成因及防治 5.2-1 澇災之成因 • 澇災泛指暴雨或颱風帶來豐沛之雨量,降在地面產生沖蝕坍方,或其流量超過河道及排水路之容量而造成淹沒區。 • 都市區域則有低窪地區淹水,排水不良等問題,沿海地區則面臨海堤破損及海水倒灌之損失。在背風區則出現焚風造成農作物之傷害。
5.2-2 澇災之影響 • 台灣河川的地文及水文環境甚為特殊,常易造成嚴重水災而導致人民生命, 財產之鉅大損失。 • 依照國科會防災研究計畫的統計分析,民國五十年至八十年期間,平均每年的天然災害損失約為一百一十億餘元,相當於我國之國民生產毛額的0.5%,其中水災有關的損失約佔一半左右。 5.2-3 澇災防治之工程方法 • 防洪指在防禦河川中過多之水氾濫所引起之水患(亦稱外水災害),排水則指處理到達河槽前之地面水(或稱內水災害)。
防洪之工程方法可分為蓄洪、滯洪、導洪、分洪、及束洪等。防洪之工程方法可分為蓄洪、滯洪、導洪、分洪、及束洪等。 蓄洪:以水庫或湖泊之巨大水體容量貯蓄洪水量 以減小洪峰量。 滯洪:以河川中之滯洪區或洪水平原來調節洪峰 流量。 導洪:疏暢洪水以降低洪水位之工程措施,如河 道疏浚、加深河道及河道之截彎取直等(如 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 分洪:則將超出河道之洪水量引至適當的減洪 區,如二重疏洪道。 束洪:以堤防構造將洪流束於河槽內以免氾濫成 災。
排水之工程技術則包含: 1.興建排水路系統以重力排水。 2.設置抽水站及防潮閘以機械方式強制排水。 3.以滯水池、透水性路面或透水性排水道減少涇 流量達到消減尖峰流量之功能。 5.2-4 澇災防治之非工程方法 1.水患區土地利用管理 2.洪水災害保險 3.洪水預警系統 4.民眾教育宣導
第四節 結 論 5.4-1澇災防治之工程措施不能完全消除水患,但 能降低洪災之風險。 不同地區之防洪程度依受其政治、經濟及社會 情況,要適當提高才能滿足社會之需求。 5.4-2防洪或排水系統之規劃治理應整體性考量。 應針對整條流域之特性由上、中、下游之河川 治理,排水系統整體規劃與維護,如此才能達 到整體治理之效果。
5.4-3 加強行水區及防洪排水建設之維護管理。 為確保防浚效果,對於行水區(含集水區、河 川地及洪患區)之土地使用應嚴格管制。另一 方面對於現有防洪、排水設施如堤防、抽水 站、渠道等應定期檢查、維護及修護,以確 保及輸水容量。 5.4-4 加強水患防治技術之研究。 如何利用先進之科技以收集更仔細之水文、 地文資料,以獲得流量及輸砂量是水患治理 之基本工作。
我們平常拿一杯水加冰塊,冰塊融化水平面不會上升,全球暖化造成冰山融化,海平面卻會上升,為什麼呢? (1)海平面上升: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海洋水的體積將會膨脹。同時,陸地上冰川以及極地的冰蓋融化也將注入大量的液態水。如果氣溫增加1.5~4.5°C,海平面將上升15至95厘米。自從18000年前上一個冰期高峰以來,海平面已經上升了120多米。海平面基本維持恆定,每年上升約0.1至0.2毫米;而自從1900年,這一速度上升到1–2毫米/年;TOPEX/Poseidon的衛星高程表顯示了自1992年每年3毫米的上升速度。 • (汴ㄅ一ㄢ/ )
(2)水溫升高:1950年代至1980年代間,環南極的南大洋水溫升高了0.17°C,速度幾乎是全世界海洋平均值的兩倍。水溫的升高影響了生態系統(如,海冰的融化影響了在其底部生長的海藻),同時降低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2)水溫升高:1950年代至1980年代間,環南極的南大洋水溫升高了0.17°C,速度幾乎是全世界海洋平均值的兩倍。水溫的升高影響了生態系統(如,海冰的融化影響了在其底部生長的海藻),同時降低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南韓將向北韓提助七十一億韓元洪水賑災物資 2007/08(法新社首爾十七日電) 南韓統一部長官李在楨強調,基於北韓洪水澇災情況嚴重,南韓政府決定採取緊急支援賑災行動,將透過南韓紅十字會管道,向北韓提供包括速食麵、礦泉水、炊具、生活用品及醫藥品等價值七十一億韓元(約七百六十萬美元,約2億5000萬台幣)的緊急賑濟物資。
牛津的歐克河(River Ock)淹沒沿岸的房屋。 • 六十年不遇洪水 牛津被淹持續四天的豪雨,使英國遭受了60年來不遇的大洪水。 • 英國英格蘭中部及西部的紛紛漲水,兩條大河泰晤士河(Thames)與賽文河(River Seven)的部份支流決堤,到處一片水鄉澤國。 • 氾濫的洪水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不便,但是人們並沒有抱怨,他們面對洪水的圍困却非常樂觀。
暴雨後積水告急為哪般? 城市化背後"人水爭地"2007/8 • 強雷暴雨。楊浦、虹口、嘉定、南匯等地,大雨持續了3個多小時,道路和小區嚴重積水。強暴雨造成積水嚴重、頻頻告急的地方,大多是開發建設集中、城市化速度較快的地方。 共同點。專家認為,擅自填堵河道,打亂了水系。“人不給水留道”,暴雨降臨,水泄不通,淹沒道路與房屋。。改造地下排水系統成本高,市郊道路和居民區規劃不合理。市郊城鎮積水處往往地勢較為低窪,周圍既沒有河道,甚至河積水一時難退。 澇災嚴重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浪潮背後的“人水爭地”。隨意將黃沙、水泥、爛污泥等垃圾衝進陰溝裏,堵塞排水管道,也加重了排水不暢的情況。 如何消除一些城鎮的內澇現象?有關專家認為,第一,要增強防範意識。,切實提高城鎮排水功能。第二,科學規劃、綜合治水。從大環境著手,溝通大水系,保持合理的水面率,科學解決人與水的搶地之爭。第三,“地下工程”儘快強筋健骨。
不可思議的中國「太極村」 有誰能夠相信,一個曾經被旱澇肆虐的小村落,在按照中國道教的太極星象圖重新設計佈局後,在此後的600多年中再沒有發生過一次旱澇之災,百姓從此安居樂業,而且村中還出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奇異現象。不久前,在浙江省中部的武義縣就發現了這樣一個籠罩著濃厚道教神秘色彩的古村落---俞源村。
劉伯溫將溪流改成S形,就是要把溪道變長,溪道容積加大,可使溪水下洩速度減緩,使瓶頸口處的水量不至暴積,溪水可以緩緩流出村莊
河川修改:加寬或加深河川斷面,或去除河川阻水物以降低水流摩擦力,以增加河川輸洪能力。河川修改:加寬或加深河川斷面,或去除河川阻水物以降低水流摩擦力,以增加河川輸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