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第 1 篇 建筑热工学 第 1.1 章 室内热环境

第 1 篇 建筑热工学 第 1.1 章 室内热环境. 1.1.1 人与室内热环境. 人体舒适度与 人体本身 和 室内热环境 有关. 人体产热量. 人体. 衣着情况. 室内空气温度. 室内空气湿度. 室内热环境. 室内气流速度. 环境辐射温度. q m. q w. q r. q c. △q. 1.1.1.1 人体的热平衡. △q=q m -q w ±q r ±q c. 人体产热量. 人体蒸发散热量. 人体辐射换热量. 人体对流换热量. 人体得失的热量. △q=0. 体温恒定不变. 体温下降. △q<0. 体温上升.

lilly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 1 篇 建筑热工学 第 1.1 章 室内热环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篇 建筑热工学 第1.1章 室内热环境 1.1.1 人与室内热环境 人体舒适度与人体本身和室内热环境有关 人体产热量 人体 衣着情况 室内空气温度 室内空气湿度 室内热环境 室内气流速度 环境辐射温度

  2. qm qw qr qc △q 1.1.1.1人体的热平衡 △q=qm-qw±qr ±qc 人体产热量 人体蒸发散热量 人体辐射换热量 人体对流换热量 人体得失的热量 △q=0 体温恒定不变 体温下降 △q<0 体温上升 △q>0

  3. 1.1.1.2 人体热平衡的影响因素 正常热平衡 对流换热占25%~30% 辐射散热占45%~50% 呼吸和无感觉散热占25%~30% 负载热平衡 舒适的 四要素 可以忍受 人体产热量 不可忍受 衣着情况 对于不舒适的热环境,可通过调温设施来改变 缺点: 1、经济上不合适 2、降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不利于健康

  4. 1.1.1.3、热环境的综合评价 1、有效温度ET 1923~1925 包含因素:气温、空气湿度和气流速度 评价依据:人的主观反映 方法: B A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为100% 气流速度 气流速度为0.1m/s 温度? 温度 为B室的有效温度

  5. 新的有效温度ET(℃) 主观热感觉 允许上限 酷热 炎热 热 稍热 适中 稍冷 冷 寒冷 严寒 43 40 35 30 20 15 10

  6. 2、预测热感指数(70年代 房格尔 丹麦) 包含因素:四个环境要素,两个人体要素(人的活动量和衣着情况) 方法:受试对象在实验中对某种环境因数组合的人感觉的投票值

  7. 1.1.2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1.2.1 室外气候因素 1、太阳辐射 地表大气热过程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垂直与入射光线的大气界面单位面积上的热辐射流 反射 直接辐射 太阳辐射 折射 总辐射量 散射辐射 吸收 2、空气温度 是评价不同地区气候冷暖的根据 3、空气湿度 绝对湿度变化不大 相对湿度变化很大

  8. N NW NE W E SE SW S 4、风 包含:大气环流 地方风 实测时各个方向上的风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 风向频率图 (风向玫瑰图) 注意:除最里环外, 每环代表5%

  9. 白天 夜间和清晨 地方风 夜 日 水陆风 夜 日  山谷风 林原风

  10. 5、降水 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现象。 城市区域的气候要素: 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 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 3、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 4、蒸发减弱,湿度变小; 5、雾多,能见度差。

  11. 1.1.2.2 室内的影响因素 1、热环境设备的影响; 2、其他设备的影响; 3、人体活动的影响。

  12. 1.1.3 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与改善室内热环境的途径 1.1.3.1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13. 1.1.3.2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途径 1、太阳辐射热的利用与调节 • 窗口设计 • 透射体设计 •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2、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保温性能 • 隔热性能 • 防潮性能 • 自然通风 • 绿化

  14. 蒙古族毡包

  15. 沿崖窑洞 西藏民居

  16. 北京四合院 云南竹楼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