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認識伊比力斯

認識伊比力斯. 小兒科 黃雪婷. 前言. 兒童癲癇症是兒童神經科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病。 1000 人當中約有 5 到 10 人患病。 一百個兒童中月有三十多個人經服藥控制之後,可以將藥物逐漸停掉。 癲癇不是不治之症. 定義. 抽筋或抽搐 (seizure) 大腦皮質神經元突然、陣發性且異常的放電 , 而引起臨床功能及行為上的改變 癲癇 (epilepsy) ( 伊比力斯 ) 兩次或以上的復發性抽搐 癲癇症候群 (epileptic syndrome) 具有特定臨床症狀及徵候的癲癇症. 原因. 腦部因素 感染:腦炎、腦膜炎等

lob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認識伊比力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認識伊比力斯 小兒科 黃雪婷

  2. 前言 • 兒童癲癇症是兒童神經科最常見的一種慢性病。 • 1000人當中約有5到10人患病。 • 一百個兒童中月有三十多個人經服藥控制之後,可以將藥物逐漸停掉。 癲癇不是不治之症

  3. 定義 • 抽筋或抽搐(seizure) • 大腦皮質神經元突然、陣發性且異常的放電,而引起臨床功能及行為上的改變 • 癲癇(epilepsy) (伊比力斯) • 兩次或以上的復發性抽搐 • 癲癇症候群(epileptic syndrome) • 具有特定臨床症狀及徵候的癲癇症

  4. 原因 • 腦部因素 • 感染:腦炎、腦膜炎等 • 發育障礙:先天發育畸形或染色體異常 • 受傷:意外造成外傷或出生時的腦傷(早產 合併腦病變等) • 血管:阻塞或出血 • 腫瘤 • 代謝性腦病變 • 原因不明

  5. 誘發因素 • 不規則服藥或減藥 • 睡眠不足或過度疲勞 • 酒精中毒或過量喝酒 • 身體不適,如感冒或發燒等 • 心情緊張 • 外界刺激,如聲光 • 荷爾蒙影響,如月事來潮

  6. 發作型態 • 全身性 • 全身性僵直陣攣型發作 • 兩眼上吊、或口吐白沫 • 失神性發作 • 兩眼無神、動作突然僵住、並失去意識、約數秒後回復,常被誤認為發呆或做白日夢 • 肌躍性發作 • 像被電到或嚇到全身瞬間抖動一下 • 失張力性發作 • 忽然失去力氣整個人倒下去 • 嬰兒點頭痙攣 • 兩歲內嬰兒、出現類似點頭的動作

  7. 發作型態 • 反射性發作 • 光刺激 • 碰觸 • 聲音 • 局部或部分性發作 • 根據腦部放電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症狀 • 單純型: 無意識喪失 • 複雜型: 合併意識喪失 • 續發型: 局部發作之後引起泛發性發作

  8. 診斷 • 現在病史、過去史、生產史及家族史 • 詳細的發作描述,包括之前、其間及之後的狀態 • 理學及神經學檢查 • 血液生化檢查及藥物濃度 • 腰椎穿刺 • 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照影 • 腦波:最主要的診斷工具

  9. 藥物治療 • 須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 開始治療時會慢慢將藥量增加至治療範圍內 • 須注意副作用(認知功能、皮疹等) • 經過二至三年完全沒發作可考慮開始減藥或停藥 • 切忌自行停藥

  10. 其他治療 • 生酮飲食 • 利用飲食使身體產生酮體,而達到抗癲癇藥物的效果 • 60% 中鏈脂肪酸, 11% 長鏈飽和脂肪, 10%蛋白質及19%碳水化合物 • 癲癇手術 • 胼胝體切開術 • 局部切除術 • 大腦半球切開術 • 迷走神經刺激術

  11. 預後 • 長期抗癲癇藥使用 • 發作兩次以上可考慮開始給藥治療 • 有20%病人在給藥後立即seizure-free • 有70%病人在seizure-free1至2年後可順利停藥 • 頑固型癲癇 • 兩種以上的第一線抗癲癇藥使用 • 平均每個月有一次發作至少18個月以上 • 沒有連續三個月不發作的紀錄 • 控制癲癇的最高準則 • seizure free • 無藥物副作用 • 不影響認知功能

  12. 熱痙攣

  13. 定義 • 熱痙孿(febrile convulsion) • 發燒合併抽搐,體溫大於38.4℃ • 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及電解質不平衡等問題 • 第一次發生年紀大於1個月 • 好發於六個月至3歲間的孩童,平均年紀為十八個月 • 為兒童時期最常見的抽搐疾患

  14. 分類 • 單純型或典型(simple or typical) • 單一次發作 • 發作時間較短 • 全身性發作 • 複雜型或不典型(complex or atypical) • 多次發作(同一次發燒疾患中發生多次) • 較長的發作時間(大於十分鐘) • 局部型發作

  15. 診斷(1) • 通常詳細的病史、理學檢查、神經學檢查及臨床病程即可確定診斷。 • 需排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他神經疾患或是電解質不平衡等問題。 • 實驗室血液及尿液檢查等通常不必要,但可做為發燒來源的探查。 • 腰椎穿刺非必要,除非臨床懷疑中樞神經感染或其他考量。 • 複雜性熱痙孿 • 第一次發作年紀大於五歲 • 第一次發作年紀小於一歲(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

  16. 診斷(2) • 腦波及影像學檢查。 • 腦波 : 通常不需要 • 頭顱部X光 : 不需要 • 腦部電腦斷層 : 對於診斷幫助不大 • 腦部核磁共振: 若是複雜性的發作可考慮,典型熱痙孿則不需要 • 整體說來,單純型熱性痙攣通常不需加做其他的檢查,複雜型熱性痙攣則視臨床狀況而定

  17. 治療 • 急性治療:大多到急診時已經停止 • 確認生命徵象 • 同時退燒(退燒藥)及控制抽搐(短效性鎮定劑) • 排除因低血糖或電解質不平衡引起的抽筋 • 長期治療 • 多不需要長期使用抗癲癇藥 • 可考慮發燒期間之短期預防使用 • 最重要的是要衛教

  18. 預後 • 致死率:相當低 • 熱痙孿的孩童中會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會再發生,有10%的病患有三次以上的發作,2-10%的比例會形成伊比力斯。 • 首次發作年紀、發作時的體溫及有無家族史可以判斷是否會再發作。

  19. 發作的處置 • 大發作時的處置 • 避免孩童受傷 • 讓病童躺在一個安全的環境 • 附近尖銳或大型家具要移開 • 勿強壓發作中孩童 • 不要塞東西或手進入孩童嘴巴 • 協助維持孩童呼吸及避免嗆到 • 側臥姿勢 • 在意識未完全清醒之前,不可餵食任何食物

  20. 發作的處置 • 部分性複雜型發作的處置 • 會有自發性的動作出現並合併意識喪失 • 避免孩童受傷 • 發作完後會比較疲累,讓孩童休息以恢復體力 大部分發作多在五分鐘以內自動停止,如果發現抽搐沒有停止跡象,需盡快送醫

  21. 謝謝大家的聆聽!! 伊比力斯的孩童 需要大家的守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