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地球結構與 板塊構造

地球結構與 板塊構造. 海下技術研究所 王兆璋. 2006/11/02. 我們共同的家. 地球結構. MacDonald 海底火山 (1987/10). 發生地點. Melville 海洋研究船. Type: Oceanographic Research Year Built:1969 Year Acquired by Scripps: 1969 Mid-Life Refit: 1992 Owner: U. S. Navy Length: 278 '10" Beam: 46 ' Draft, Full: 16 '6"

lore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地球結構與 板塊構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球結構與 板塊構造 海下技術研究所 王兆璋 2006/11/02

  2. 我們共同的家

  3. 地球結構

  4. MacDonald 海底火山(1987/10) 發生地點

  5. Melville海洋研究船 • Type: Oceanographic Research • Year Built:1969 • Year Acquired by Scripps: 1969 • Mid-Life Refit: 1992 • Owner: U. S. Navy • Length: 278 '10" • Beam: 46 ' • Draft, Full: 16 '6" • Displacement, Full (Tons): 2,958 • Cruising Speed: 11.5 knots • Range (Nautical Miles): 12,000 @ 10 knots • Crew: 22 • Scientific Party: 38* • Radio Call Sign: WECB

  6. 一個島嶼的誕生

  7. 地球的誕生 密度層化 大氣形成

  8. The Earth

  9. 地球剖面 外核 地函 內核 地殼

  10. 以化學性質來區分 花崗岩 輕 玄武岩 重

  11. 地層特性 • 玄武岩漿遇到海水快速冷卻收縮而形成的柱狀解理。

  12. 以物理性質來區分 溫度、壓力、應力三個因素影響岩石的物理特性:硬脆,具彈性或具塑性。

  13. 岩石圈(lithosphere )軟流圈(asthenosphere)中間層(mesosphere) 海域地殼平均約11公里,陸域約35公里,在高山區域可厚達70公里 陸上:俄國的Kola半島曾經鑽探到12,063米深,探得245C。 海上:Joides Resolution海上鑽探到7000米(水深2,500m) 。 日本:Chikyu : Riser Drilling 4,000m 。

  14. 4000m 既然軟流圈會流動且會形變,為何大如喜瑪拉雅山的地貌不會因重量使地殼沈沒? 水密度的變化很奇妙

  15. 如何證明地球內部層化? 利用地震波來瞭解地球內部構造。 Body waves: P波(縱波)、S波(橫波) Surface waves: L波、R波

  16. 地震波(一)

  17. 每秒鐘5至10公里 P波速度的2/3 地震波(二) 地震波傳遞次序

  18. 地震時的感受 一般而言,我們在地表震央附近所感受到之搖動方式與地震波傳播方式與震源之深淺有關。當震源深度較大時,P波與S波到達地表的時間的差異較明顯,P波會先抵達,因為P波質點的運動和波傳播的方向一致,所以地表上的人會感受到較明顯的上下搖動,之後S波抵達,而S波質點的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因此地表上的人會感受到較明顯的一前一後或一左一右的水平方向的搖動。當震源深度較淺時,P波與S波到達地表的時間差異也會變的比較小,所以地表上的人會感受到上下搖動與水平搖動混合,較不容易區分何種搖動先產生。 摘自『為什麼地震時會有上下左右不同的搖晃呢?』 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地球科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胡植慶博士http://www.isst.edu.tw/s59/地震波.htm

  19. 地震有多大?

  20. 地震在地球內部傳遞的模式 固體可以傳遞P波和S波 液體僅能傳遞P波

  21. 台灣地震帶

  22. 板塊構造

  23. 地殼結構學說 • 1912年,大陸飄移說 • 陸地觀點 • 1962年,海底擴張說 • 海洋觀點 • 1968年,板塊構造說 • 整合陸海觀點

  24. 大陸漂移說 (Alfred Wegener, 1912)

  25. 大陸漂移說 • 地球容貌的改變 相吻合的海岸線、岩層、化石、古地磁、古氣候支持此一學說

  26. 大陸漂移說 • 吻合的化石

  27. 海底擴張說 (一) 1962年H. Hess

  28. 海底擴張說(二)

  29. 1977/1到1986/12地震活動 地殼運動的證據在那裡?

  30. 板塊構造說(一)

  31. 板塊構造說(二) 板塊構造的過程

  32. 板塊構造說(三) 新板塊邊界形成的模式

  33. 主要地殼板塊

  34. 板塊邊緣的形成,造成遠古大陸的分裂漂移

  35. 板塊交互作用類型

  36. 板塊交互作用類型 板塊擴張帶

  37. 板塊交互作用類型 板塊隱沒帶(海陸板塊)

  38. 板塊交互作用類型 板塊隱沒帶(海海板塊) 島弧 地塹

  39. 板塊交互作用類型 西太平洋與東印度洋的島嶼弧、地塹、和火山分佈。 地塹 火山

  40. 板塊交互作用類型 板塊隱沒帶(陸陸板塊)

  41. 板塊交互作用類型 板塊轉型帶

  42. 板塊邊界 板塊運動 海床形成 板塊擴張帶 海洋 — 海洋 分離 海底擴張 陸地 — 陸地 陸塊分離 板塊隱沒帶 海洋 — 陸地 聚合 在隱沒區毀滅 海洋 — 海洋 陸地 — 陸地 N.A. 板塊轉型帶 交錯 維持現狀 板塊交互作用類型(續) 大西洋 東非峽谷 南美西岸 馬里雅納海溝 喜馬拉雅山

  43. 板塊構造說的證據 古地磁

  44. 板塊構造說的證據 明顯的地磁遊走

  45. 板塊構造說的證據 熱點遺跡

  46. 熱點遺跡

  47. 熱點遺跡

  48. 韋格納的想像力!

  49. 海底熱液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