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第六組

題目: 沙田的變遷 組長:江可愉 組員:譚皓俊 組員:周婉茵 組員:陸冠泰. 第六組. 目錄. P.2. 引言 P.3 相片介紹 及訪談 P.4-7 沙田相片 P.8 沙田的今昔 ( 相片 ) P.10 沙田 的歷史 P.11 沙田的發展 ︰ 新市鎮 P.12-17 沙田的現況 ( 人口及房屋組合 ) P.18 沙田 今昔的對比

lucie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六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題目: 沙田的變遷 組長:江可愉 組員:譚皓俊 組員:周婉茵 組員:陸冠泰 第六組

  2. 目錄 • P.2. 引言 • P.3 相片介紹及訪談 • P.4-7 沙田相片 • P.8 沙田的今昔(相片) • P.10 沙田的歷史 • P.11 沙田的發展︰新市鎮 • P.12-17 沙田的現況(人口及房屋組合) • P.18 沙田今昔的對比 • P.19-25 調查結果 • P.26 總結及數據分析 • P.27 反思 • P.28 參考資料 • P.29 鳴謝

  3. 引言 • 我們選擇了沙田作為我們的研究主題,是因為我們想了解一下沙田的變遷到底有多大。 • 從以前到現在,究竟變成怎樣,變化有多大?相信不僅我們想知道 各位同學都十分好奇 就讓我們為你一一揭曉啦!

  4. 相片介紹及訪談 Q:相片於何時拍攝? A:1972年 Q:這張相片在那裡拍攝的? A:這張相片在沙田拍攝的 Q:相片內有甚麼背景? A:花圃,那裡有許多杜鵑,十分漂亮 Q:相片內上尚其他人物嗎?他跟你有甚麼關係? A:相片中是江可愉同學的公公及婆婆

  5. 相片介紹及訪談 Q:請你描述相片當時的背景和面貌? A:當時沒有很多高樓大廈,空氣十分清新,有很多花草。 Q:為何你(受訪者)當時會在這個地方出現?有甚麼目的? A:約會。 Q: 當日你(受訪者)在這裡還進行甚麼活動呢? A: 閒逛。 Q: 該相片拍攝時,人們在這裡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A:比較悠閒,生活節奏也較現在慢。我們約會也沒有太多地方可以 去,不同現在可以去商場,那時我們多數也會到公園逛逛。

  6. 相片介紹及訪談 Q: 你(受訪者)喜歡這地方嗎?為甚麼? A: 喜歡,因為空氣較市區清新。 Q: 你(受訪者)在這裡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甚麼? A: 沙田大會堂對出那個池塘。 Q: 經過那麼多年,這地方跟從前的面貌有甚麼不同? A: 那個池塘已經拆卸。 Q:承上題,對上述的變遷你(受訪者)可有甚麼感覺呢? A: 感到可惜,因為香港已沒有這些地方了,以前的沙田有較多的花 花樹樹,現在 的地方大都己變成高樓大廈,花草都離我們很遠。

  7. 相片介紹及訪談 Q: 你(受訪者)懷念這個地方嗎?為甚麼? A: 十分懷念,因為香港很少有這些充滿花草樹木的 地方了。 Q:該相片如何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 A: 當時的花草樹木較多,環境也較為寧靜,跟現時 的高樓大廈相比,很大分別。

  8. 沙田今昔 1970年代的沙田︰ 當時的沙田尚未發展,綠化的地區較多。 現在的沙田︰ 現在的沙田已成為新市鎮,到處都是高樓大廈。

  9. 沙田的歷史 沙田原稱瀝源,古稱棘園 瀝源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城門河清澈的 河水。 這個地區早於明朝或更前,便已經有居民定居。 1574年,大圍村於現時的大圍一帶建立,是該區最古老及最大的圍村。

  10. 沙田的歷史 • 其後,也有不少村落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例如山下圍、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 • 清朝時,瀝源的四十多條村組成瀝源九 約,共同肩負沙田區的治安防衛。 • 在英國接管新界時,政府官員誤以為沙田圍為瀝源的地名,所以從此瀝源便叫做沙田。

  11. 沙田的發展︰新市鎮 • 在規劃沙田新市鎮的發展時,政府已預留合適的土地,作各種土地用途。 • 其中包括住宅、商業、工業和休憩用地,及提供各種社區和基礎設施,以滿足人口的需要。

  12. 沙田的現況︰人口及房屋組合 • 沙田區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面積約6,940公頃。 • 根據2011年的估計,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30,273人,是全港人口最多的地區。

  13. 沙田的現況︰人口及房屋組合 • 沙田區是一個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並且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區域,現時已經約有640,000人居住,而沙田區有65%的人都是住在公共屋邨。 • 沙田約有48條村落,較以前少很多。某部份鄉村已遭政府拆卸,十分可惜!

  14. 沙田的現況︰人口及房屋組合 • 沙田區內房屋種類眾多,適合不同收入水平和要求的人士居住。 • 於二零零一年六月,沙田新市鎮的人口約為 617,000人,其中包括︰ • 居於公共租住屋邨的 206,000人、 • 居於資助出售房屋的 209,000人、 • 202,000人則居住在私人住宅區、鄉村和其他臨時及非住宅用房屋。

  15. 沙田的現況︰人口及房屋組合 • 全面發展後,各類房屋包括︰ • 新市鎮的公共租住房屋 • 資助出售房屋 • 私人永久性房屋(包括鄉村房屋) • 其他私人臨時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 • 它們的比率分別是27:34:36:3。 • 新市鎮的人口約為 730,000人。

  16. 1993至2001年沙田新市鎮的人口增長

  17. 截至2001年6月按房屋類別劃分的沙田新市鎮人口數字截至2001年6月按房屋類別劃分的沙田新市鎮人口數字

  18. 沙田今昔的對比

  19. 調查結果 • 為了獲得更確切的資訊,我們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及街頭訪問。 • 問卷調查︰ • 我們發去出了約40份問卷調查,訪問他們對沙田區的觀感。 • 街頭訪問︰ • 我們還到了沙田一帶進行了街頭訪問,希望能夠透過問卷調查了解沙田居民對該區的設施及建設的看法。我們成功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十名居於沙田區市民。 • 接下來我們會向大家展示訪問結果。

  20. 1.你覺得沙田的設施夠不夠現時生活所需(1=十分足夠,4=十分不足夠,如此類推)1.你覺得沙田的設施夠不夠現時生活所需(1=十分足夠,4=十分不足夠,如此類推) 可見,共有36人認為沙田的設施「足夠」及「十分足夠」現時生活所需,而只有一名受訪者認為「十分不足」。

  21. 2.相比之下,你是以認為過去村屋、平房式建築比現在的高樓大廈較好?2.相比之下,你是以認為過去村屋、平房式建築比現在的高樓大廈較好? 8人 32人 由此可見,大部份受訪者都較喜歡過去村屋、平房式建築,佔受訪人數2/3。

  22. 3.你是否滿意沙田區的設施(如房屋、交通等)(1=最滿意,4=很不滿足,如此類推)3.你是否滿意沙田區的設施(如房屋、交通等)(1=最滿意,4=很不滿足,如此類推) 4人 6人 28人 2人 從上圖可見,對沙田區的設施的不滿的人僅佔四份之一!

  23. 4.你認為沙田區的生活環境是否舒適?(1=十分舒適,4=十分不舒適,如此類推)4.你認為沙田區的生活環境是否舒適?(1=十分舒適,4=十分不舒適,如此類推) 3人 8人 20人 9人 從上圖可見,大部份受訪者均認為沙田生活環境舒適,我們由此可得知沙田亦屬一宜居地。

  24. 5.你有沒有考慮到沙田居住? 過半數的受訪者曾考慮到沙田居住。

  25. 6.你是否希望把沙田的村落保留? 8人 32人 有超過三分二的受訪者希望能保留沙田的村落,保存舊貌。

  26. 總結及數據分析 • 從上述的訪問及介紹當中,我們對沙田的認識增加了不少。想不到以前鄉村為主的沙田區經過七、八十年代的發展後才演變成今天集商、住及娛樂於一身的市鎮,且已面目全非。 • 更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我們透過訪問和問卷得知原來有很多港人希望能保留舊有的建築物。由此我們可推斷香港人近年的保育意識已開始在社區植根,越益重視本土文化承傳。

  27. 反思 • 經過我們完成這個專題研習後 我們學到了一定要團结才能成事 。 • 還有我們學到了一些訪問的技巧 一定要有禮貌 否則別人一定不會幫我們填問卷的 。 • 我們還學到了如何搜集一些較有用的資料呢 現在我們還對沙田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又多了一些知識了 這次專題研習真的獲益良多! • 此外,在訪問期間還得知公公、婆婆以前的生活,還有約會時的去處,讓我們對他們了解更多!

  28.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 雅虎香港 • 馬鞍山民康促進會 • 新浪香港 • 谷歌 • 香港公共圖書館

  29. 鳴謝 • 通識科老師︰賴慧珊老師 • 通識大使︰歐陽鋒熹 • 受訪者︰沙田區居民、 江可愉的婆婆

  30. THE END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