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四章 《 封建社会的繁荣 ---- 隋唐 》 单元复习 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

第四章 《 封建社会的繁荣 ---- 隋唐 》 单元复习 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 学法提示 1 、牢固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史实是完整进行历史单元复习的前提 2 、要学会搭建单元知识框架,将分散、琐碎的知识点用知识链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阶段特征。 3 、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主义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进行概括和归纳,从中得出解决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隋唐历史发展线索.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武则天统治. 藩镇割据. 贞观之治. 农民起义. 589 隋统一中国.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四章 《 封建社会的繁荣 ---- 隋唐 》 单元复习 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单元复习 云南民族中学 张敏

  2. 学法提示 1、牢固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史实是完整进行历史单元复习的前提 2、要学会搭建单元知识框架,将分散、琐碎的知识点用知识链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阶段特征。 3、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主义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进行概括和归纳,从中得出解决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隋唐历史发展线索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武则天统治 藩镇割据 贞观之治 农民起义 589隋统一中国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581隋建立

  4. 隋朝疆域图

  5. 唐朝疆域图

  6.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政治 国家统一制度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经济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阶段特征 民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对外关系 对外友好交流频繁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

  7. 国家统一 制度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三省六部制 独相制 到群相制 1、中央官制 2、选官制度 3、土地制度 4、兵 制 5、赋役制度 科举制 以考试选拔官员 均田制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府兵制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募兵制 减轻农民负担,导致军阀形成 租庸调制 庸成年男子可以布帛代役 两 税 法 从人丁为主到资产为主

  8. 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 唐朝的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是 A均田制的破坏 B战争频繁,兵士逃往较多 C府兵社会地位下降 D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A

  9. 唐前期关于“庸”的规定对农民的影响是 A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刺激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 下列关于两税法的表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收赋税 B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C一年分为先夏两季收税 D反映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 B

  10.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规律一: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原因 政治前提(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的因素(统治者的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外交流+地理环境+继承发展 规律二: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表现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注意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1. 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A制造了曲辕犁和筒车 B江南地区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 C开辟了大量荒田 D使用耧车和犁耕法 D

  1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注意 1、唐朝的民族政策 开明、灵活、平等、自治 2、大唐帝国的兴衰与少数民族有关 3、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13.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之如一。” 又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材料说明唐太宗( ) ①主张民族平等 ②民族政策开明 ③具有民族歧视思想 ④带有排外倾向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①③ B

  14. 对外友好交流频繁 规律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政治前提(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的因素(统治者的对外政策)+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地理条件 唐朝对外关系的地位 1、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途径的转折点 2、开创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内容的新时代 3、出现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新方式 4、使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了 5、使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具有互动性

  15. 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这一盛况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这一盛况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汉朝和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分别到达 A印度半岛南端和波斯湾 B马来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C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D大秦和埃及 A A

  16. 文化繁荣 注意 要重视文化史的学习 隋唐文化的特点 全面繁荣 兼收并蓄 世界领先 影响深远 形成中华文化圈 规律四: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政治前提(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的因素(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中外交流+继承发展

  17. 世界公认的“中国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形成于(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 D

  18. 重难点解析 历史上不少封建文人学士把大运河的开凿看成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凡是对生产发展有利,不损害国家利益,对人民利益有所体现的,属于正当剥削,反之为非正当剥削,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但正当剥削也应注意限度,限度指保证人民基本的简单的再生产,如果超过了限度,也会带来可怕的后果,遭到人民的反对。

  19. 分析: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认识 主观动机: ①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 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客观: ①带来人民沉重的徭役负担,人们把它归为炀帝的暴政 ②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其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促进运河交汇处新兴繁华商业城市出现,泽被后世

  20. 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实,他们所盛赞的也是我们现在所继承的科举制度的精髓即“公开考试、自由竟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实,他们所盛赞的也是我们现在所继承的科举制度的精髓即“公开考试、自由竟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如何评价科举制?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历史事物,注意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不能一概而论。

  21. 汉和唐都是我国古代强盛的封建王朝,而唐朝尤过之,但后来又皆衰落。试分析唐比汉更加强大的原因。并指出汉唐衰落的共同原因,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汉和唐都是我国古代强盛的封建王朝,而唐朝尤过之,但后来又皆衰落。试分析唐比汉更加强大的原因。并指出汉唐衰落的共同原因,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原因:①唐采取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更加完善。②唐采用科举制,能笼络大批士人,统治基础扩大,官吏任免权在中央。③唐更好地执行了民族政策,基本不存在边患问题。④唐代江南地区大量开发,经济基础更加雄厚。⑤唐与边疆各族及外国经济交流频繁,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共同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土地高度集中。 (3)结论: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既不能从政治上抑制自身的腐败,也不能从经济上遏止自己的贪欲,因此任何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而衰而亡,这是由其阶级局限性决定的。

  22. 突破: (1)用数字记忆法巧记知识 ①隋朝历史三个“4”。即4条统一原因:民族大融合使南北民族矛盾缓和并逐步消失;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统一的经济基础;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灭陈的准备;陈朝政治腐败,军队涣散。4项建设成就: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隋炀帝暴政4个表现:滥用民力;三征高丽;奢侈腐化;严刑酷法。

  23. ②大运河,要记住,掌握“12345”。即1个中心:洛阳。2个终点:北通涿郡,南达余杭。3项作用: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在后世及今天都发挥了重大作用。4段河道: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5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24. (2)跳出隋朝看隋朝,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去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2)跳出隋朝看隋朝,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去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 隋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非常短暂的王朝,但其历史地位却很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东汉末年至南北朝,中国经历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隋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隋朝建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大量建设,创立和革新了众多制度,为后来唐朝的强盛奠定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基础。随炀帝的暴政导致了隋朝短命而亡,这又为唐初统治者调整治政策提供了借鉴。因此,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正是隋朝开创了继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盛世局面。

  25. (3)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去辩证地认识古代历史上的“治世”现象:(3)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去辩证地认识古代历史上的“治世”现象: 对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可以发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治世”现象有共同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昌盛等。“治世”出现的原因:统治者吸取前代兴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减轻剥削压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并且这一政策往往有连续性,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注意加强民族团结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治世”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上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因素。但这是相对的,封建盛世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现象。

  26. (4)用歌谣记忆法巧记知识: 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央官制有三省,尚书、中书、门下省,下有六部分工,分相权,互牵制,中央集权有保证。隋文帝,设科举,隋炀帝,始形成,太宗、则天、唐玄宗,完善科举备其工。府兵制,隋继承,均田结合寓兵农,太宗调整军府数,府兵负担更沉重,开元年间府兵崩,玄宗转而去募兵,农民负担可减轻,军阀割据也形成。租调制,隋沿用,以庸代役始推行,唐代完备租庸调,国家富强有保证。两税法,杨炎立,户税地税两分工,纳税依据唯资产,人身控制有放松。隋唐制度齐完备,鼎盛局面终形成。

  27. (5)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隋唐制度的革新奠定其强盛的基础:(5)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隋唐制度的革新奠定其强盛的基础: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强盛主要表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国家长期统一。而这主要得益于封建统治者重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革新完善制度。从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兵役制度一直到赋役制度,隋唐两朝统治者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完善。其表现出的特点:第一是成熟,后世没有再发生大的改变;第二是完备,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第三是作用突出,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生产,全面反映了调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这一基本原理。

  28. (6)用关键词记忆法巧记知识: ①农业发展的特点掌握:江南(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灌溉(农田灌溉的发展)、农具(农具的改进)、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手工业发达的特点掌握:广(产地分布广)、大(生产规模大)、细(分工细)、多(产量多;品种多;新产品多)、高(技艺水平高)、新(融入了外来新风格)。③商业繁荣的表现掌握:交通便利、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城市兴旺。④隋唐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掌握:两个主观政策(对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三个客观条件(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民族间和中外间交往频繁)。

  29. (7)从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众多史实中去归纳和概括其特点: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较发达,又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因而对外交往呈现出空前的盛况。主要特点:(7)从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众多史实中去归纳和概括其特点: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较发达,又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因而对外交往呈现出空前的盛况。主要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0. (8)用歌谣记忆法巧记知识: 唐朝科技大发展:印刷术,出雕版,中期火药已出现。一行制订《大衍历》,最早实测子午线。《千金方》,思邈撰;《唐本草》,历代传;元丹贡布吐蕃人,《四部医典》有贡献。隋朝建筑成就高。赵州桥,李春建;宇文恺,建长安。文学成就是诗篇,初、盛、中、晚四阶段。雕塑艺术莫高窟,绘画书法有名篇。

  31. (9)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去分析隋唐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9)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去分析隋唐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有一个基本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策、法律、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隋唐文化的繁荣就是这一原理的全面体现。隋唐时期,统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理顺了生产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32. 高考地位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考点分布广、考查内容多。 (1)从题型上看,本单元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题型多样,设计巧妙,值得关注。 (2)从内容上看,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还是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文化都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政治制度方面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民族关系部分是命题的一个热点。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考题加强了对社会生活及文化的考查。 (3)从考点分布上看,本单元考点分布密集,且近五年高考年年有题,复习时要重点关注。

  33. 近五年高考考点分布 04:唐蕃关系、唐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唐的农业环境、唐强盛的原因、唐长安城、海上丝绸之路、租庸调制、中国对外交往、僧一行。 05:租庸调制、隋唐文学、隋大运河、生产工具、隋唐科技、白居易、隋唐中印交往。 06:三省六部制、大运河、唐朝的经济。 07:武则天的政绩、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隋唐手工业、科举制、玄奘、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唐朝的治国思想。 08:丝绸之路、隋唐社会生活的表现、造纸术外传、三省六部制、安史之乱、书法家张旭、唐太宗加强皇权的主张、唐代文化现象出现的因素、阎立本的《步辇图》、唐代科举制、鉴真东渡的方法和途径。

  34. 2009高考命题趋势 1、命题重点:唐朝的制度创新和开放的内外政策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2、关注考纲新增加内容:府兵制、募兵制、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 3、高考切入点:①以隋朝开凿大运河、元朝整修大运河为切入点,渗透南水北调的综合知识;②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有关史实,分析盛世局面出现原因;③以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造就隋唐前期社会繁荣的史实,认识调整统治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④以唐朝前期民族融和、民族交往频繁的史实,说明民族团结、对外开放的进步性等。

  35. 历年高考题 2003. 29、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3分) 29、(13分) 率军灭陈,统一南北;开运河,创进士科;兴建东都和粮仓;修弛道;与日本、东南亚国家友好往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往来。

  36. 2004 3.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专法方面,他制订了A.《大衍历》    B.“太初历”    C.“十二气历”    D.《授时历》   A

  37. 2005 29.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此回答: 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 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

  38. 2005答案 29.①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②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9. 2006 (06全国一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C)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40. 2007 (07全国II综)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D)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41. 2008 (08全国I)32.(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计、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宫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42.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37、(32分)   (1)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   (2)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3) 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 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43.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