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 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 和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 1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历史必然性。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 • 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 • 和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教学重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的历史必然性。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教学难点:(1)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间,中国处于什 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2)如何正确地历史地把握当今的社会主 义改革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社会 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有中国特色 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

  3.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 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 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 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5.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 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 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 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 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新民主 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 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 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6.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上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 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 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上述5种经济成分

  7. 政治上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 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文化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基本内 容,是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8.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取得全国政权,建立起新民 主主义社会。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 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彻底 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6年,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 义制度建立起来时,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 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9. 上海私营大康药房业主王康年,曾 向25个机关的65个干部行贿。他在 药房设立一个“外勤部”,1951年仅 账本上记录的“交际费”就有1.9万元。 王康年指示他的“外勤部长”:对国 家干部要“投其所好,送其所要”。 王康年说:“大康就是干部思想改 造所。”凭这些手段,王康年骗取各 机关订货款即有11万元,而这家药 房原来资本不过2000元。1951年8 月,他骗取志愿军某军定购“消发灭 定粉”和“氯霉素”等六种前线急需药 品及医疗器械的定货款3亿多元(旧 人民币),然后将带菌棉花旧纱布作 “急救包”用假药和旧次医疗器械等抵 充定货,贻害志愿军伤病员的治疗。 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 王康年因向志愿军出 售伪劣药品被判死刑

  10.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关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初设想 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 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 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 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 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 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 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 体化。

  11. 2.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总路线具体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 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中 南海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把 过渡时期总路线载入了宪法

  12.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3.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 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一化”是“主体”, “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 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 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 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 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4.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 必要条件。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小农经济落后,无法满足工业化的要求

  15. 落后的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落后的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 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 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16. 4.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 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 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 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 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1953年冬《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8.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 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 出来,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选举社干部 对入社的牲畜议价

  19.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民积极报名加入合作社

  20.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 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 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 序渐进的步骤。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21. 互助组 互助组有两种: 临时性的和常 年性的。临时 性的一般是在 农忙时节临时 组织起来的; 常年性的是较 为稳定的合作。

  22.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 主义性质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按劳分配和土地分红相结合。 初级社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分配粮食

  23. 高级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土地、牲畜、大农具一律归公,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饲养、使用,劳动产品实行按劳分配。 欢庆高级社成立 高级社的农民在收运粮食

  24.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者庆祝合作化

  25. 由小到大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由低级到高级 组织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6.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为什么要采取 赎买的方式?

  27. 民族资产阶级 具有两面性 民族资产阶级 的两面性 社会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拥护宪法 愿意改造 革命性 妥协性 剥削工人 取得利润

  28.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我看统一战线有好处,又反帝反封建,又赞成社会主义, 为什么要把人家赶走呢?是人多好些,还是把许多积极 因素赶走好些呢?还是把积极因素团结起来好。要把民 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村的、城市的)、宗教家 等等都团结起来。团结了更多的人,阻碍就少些,事情 就容易办得通。 ——1955年10月27日 毛泽东《工商业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P488

  29. 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 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 社会主义的依赖。 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 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 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 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 ——1949 年 《毛泽东选集》 第4卷 第2版 P1477

  30. 1956年1月,荣毅仁答记者 问:作为一个资本家,为什么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答: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 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我的父亲因为恨透了帝国主义 和国民党,坚决不愿意离开祖 国……我们企业的流动资金当 时已经枯竭,解放以后……初 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就使 我们的企业摆脱了解放初期的 窘迫局面……没有共产党,不 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1956年,荣毅仁、胡厥文、盛丕华并肩步入 中苏友好大厦申请公私合营大会会场

  31.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 济,也即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的经济。国 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 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 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 行业公私合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三步骤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2. 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 到这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上海市棉布业的店员们庆 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天津市青年资本家组织的三千人报喜队 右图

  33.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 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郭琳爽在全国 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态企业向国 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看齐 1957年,时任上海市副市 长的荣毅仁在办公室办公

  34.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36. 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载重4500吨的油轮与自造的机车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载重4500吨的油轮与自造的机车

  37. 1954年1月 毛泽东主持起草宪法。9月15日至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9月20日,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进行了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就此正式诞生。1954年1月 毛泽东主持起草宪法。9月15日至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9月20日,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进行了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就此正式诞生。

  38.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在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39. 阶级关系的变化:帝国主义被赶走;官僚资产阶级被阶级关系的变化:帝国主义被赶走;官僚资产阶级被 消灭;地主、富农被改造成新人;民族资产阶级被改 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为国家 的领导阶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变成社会主义的 集体劳动者;知识界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 来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 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40.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 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 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41.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实践证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