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352 Vues
实验 3 5 溶胶聚沉值的测定. 35.1 实验目的 ( 1 ) 了解溶胶聚沉方法。 ( 2 ) 了解溶胶的保护。 ( 3 ) 掌握聚沉值的测定及其一些规律。.
E N D
实验35 溶胶聚沉值的测定 • 35.1 实验目的 • (1)了解溶胶聚沉方法。 • (2)了解溶胶的保护。 • (3)掌握聚沉值的测定及其一些规律。
35.2 实验原理胶体有巨大的表面和吸附作用,胶粒往往都是带电的,如用FeCl3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容易吸附Fe3+而带正电。由于在同一条件下制得的胶粒都带有同一类型的电荷,胶粒之间存在着一种静电斥力,就使得它难于继续碰撞而长大,这是胶粒能较稳定存在之根源。若改变溶胶生成的条件,如向溶胶中加入电解质,以减少或消除胶粒的电荷,胶粒较易于碰撞而变成大颗胶粒而沉降下来,这种过程称为溶胶的聚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要使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明显的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聚沉值,单位为毫摩尔/升。
聚沉值的大小跟胶体性质和它所处条件有关。 温度升高,聚沉值减少,甚至有的胶体只用升高温度的方法来聚沉。 在温度一定时,聚沉值与电解质中被吸附的离子价(电解质中与胶粒电荷相反的离子)价数有关,其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值越少,若价数相同时胶粒对有机离子的吸附比无机离子更为容易,故有机离子的聚沉值也就要小。 亲液胶体(明胶)加入到憎液胶体Fe(OH)3溶液中起保护作用。
35.3 实验步骤 1、溶胶的制备 用量筒量取50mL蒸馏水,放入100mL的烧杯中,加热至沸腾,用移液管吸取2.5mL10%的FeCl3溶液,加到沸水中,即刻从电炉上拿下,得到棕红色的Fe(OH)3溶胶,冷却后备用。 2、溶胶聚沉值的测定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测定近似聚沉值Cˊ,第二步测准确聚沉值C。
1)取试管6支,编号为1,2,3,4,5和对照,在1号试管注入10 mL2.5 mol·L-1NaCl,在2~5号和对照等五支试管中各加入蒸馏水9mL,然后从1号试管中取1mLNaCl放入2号试管中,摇匀后,又从2号试管中取出1mL溶液放入3号试管中,依次从上一编号试管吸取1mLNaCl溶液,直至5号试管,最后从5号管中取出1mL溶液弃之。 用移液管向上述1~5号试管及对照管中各加入已净化好的Fe(OH)3溶胶1mL,摇匀后,立即记下时间,静置15min,观察1~5号管的聚沉情况,与对照管进行比较,找出最后一支有沉淀的管子,该管的浓度即为近似聚沉值Cˊ,并记入表格内。
摇匀,静置15min,求出近似聚沉值Cˊ 2)制备浓度Cˊ的NaCl溶液50ml。由原2.5mol·L-1 NaCl稀释而得,根据C1V1= CˊVˊ可求得V1的mL数。准确量取2.5 mol·L-1 NaCl溶液V1mL至50 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Cˊ的溶液。
3)在1)的1-5号试管中,保留具有近似聚沉值Cˊ浓度的试管,定它为Ⅰ试管,另取4支试管,编号为Ⅱ、Ⅲ、Ⅳ、Ⅴ,加上原对照一支又得一组6支管的排列。 • 在Ⅱ-Ⅴ号试管中分别加入8、6、4、2 mL的浓度为Cˊ的NaCl溶液,再向上述各管中加入1、3、5、7 mL蒸馏水,摇匀后各加入1 mLFe(OH)3溶胶,摇匀后静置15 min,找出最后一支有沉淀的管子,用这支管子中的NaCl的浓度Cn和相邻未沉淀的管子NaCl浓度Cn+1求出平均值,即得所求的准确聚沉值C,即C=1/2(Cn+Cn+1)。把所观察的现象和计算结果列入表中。
编号 Ⅰ Ⅱ Ⅲ Ⅳ Ⅴ 对照 CˊNaCl /mL 8.00 6.00 4.00 2.00 蒸馏水/mL 1.00 3.00 5.00 7.00 9.00 溶胶Fe(OH)3 /mL 1.00 1.00 1.00 1.00 1.00 3、用上述完全相同的手续,测定Na2SO4对Fe(OH)3溶胶的聚沉值。
35.4 注意事项 • (1)废液集中回收。 • (2)各个移液管专用。
35.5 问题讨论(1)什么是聚沉值? (2)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3)各支试管中电解质浓度如何计算? (4)本次选用的试剂怎样回收利用?
35.6 参考答案(1)什么是聚沉值? • 答: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要使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明显的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聚沉值,单位为mmol/L。
(2)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 答:各个移液管专用,且移液准确。
(4)本次选用的试剂怎样回收利用? • 答:加入混凝剂,使之聚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