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組員:賴威成 莊宗霖 學號: 49601018 49604085

組員:賴威成 莊宗霖 學號: 49601018 49604085. 目錄. ㄧ、認識故宮 1 、傳承與延續 2 、文物與帳房 二 、 參觀內容 主題 : 筆畫千里─院藏古輿圖特展 1 、 展覽概述 2 、 內容 三 、 心得感想. 傳承與延續. 簡史 故宮肇始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中華歷代國寶文物,其淵源可上溯自宋、元、明、清四朝宮廷,收藏文物極為豐盛。中華民國成立初始,這些宮廷珍藏皆留存於紫禁城內,遜清廢帝留住內城宮庭期間,這些珍品文物或因溥儀賞賜、故臣借觀,或因拍賣點押、竊取盜賣,文物珍寶流失難以估計。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組員:賴威成 莊宗霖 學號: 49601018 49604085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組員:賴威成 莊宗霖 學號:49601018 49604085

  2. 目錄 ㄧ、認識故宮 1、傳承與延續 2、文物與帳房 二、參觀內容 主題: 筆畫千里─院藏古輿圖特展 1、展覽概述 2、內容 三、心得感想

  3. 傳承與延續 • 簡史 • 故宮肇始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中華歷代國寶文物,其淵源可上溯自宋、元、明、清四朝宮廷,收藏文物極為豐盛。中華民國成立初始,這些宮廷珍藏皆留存於紫禁城內,遜清廢帝留住內城宮庭期間,這些珍品文物或因溥儀賞賜、故臣借觀,或因拍賣點押、竊取盜賣,文物珍寶流失難以估計。 • 1914年,政府將前清熱河避暑山莊和瀋陽故宮的文物移至紫禁城的外廷,並設立古物陳列所開放參觀。1924年溥儀遷出故宮,政府設置「清室善後委員會」整理宮內珍藏文物。1925年雙十國慶,成立故宮博物院,從此歷代皇室之收藏、宮廷稀世之珍品,咸成全人類文化之遺產而世世嬗遞,普世民眾皆可自由進出宮庭觀賞文明之寶藏。故宮博物院草創之初,以董事會為決策及監察機構,其下為理事會,並分設古物、圖書兩館及總務處。荏苒年餘,政局多變,而故宮又歷經維持員、保管委員會、維持會、管理委員會之接管。1928年六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入京,國民政府派易培基接收故宮博物院,公佈「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掌理故宮及所屬各處之建築物、古物、圖書、檔案之保管、開放及傳播事宜,下設古物、圖書、文獻三館及秘書、總務兩處。嗣又公布「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1929年二月,任命易培基為院長。易氏任內持續查點文物及編目工作、增闢陳列室、擴充展覽內容、並加強出版之傳播與宣揚。

  4. 文物南遷 1932年七月,日軍進攻熱河、窺視華北,故宮理事會為保文物安全,乃責博物院選擇院藏文物菁華裝箱儲置,以備隨時移運,1933年二月,華北情勢告急,乃將第一批文物南遷上海,至五月止,南遷文物共五批19557箱,其中包含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等單位文物6066箱。1934年二月,國民政府公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故宮改隸行政院,命馬衡為院長,期間開始清點運滬及留平之文物,1935年並選件千餘赴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1936年十二月,19557箱文物由上海轉運南京朝天宮。翌年元月,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八月間日軍啟釁上海,南京情勢告急,乃由莊尚嚴等將第一批80箱文物西遷長沙,後轉運至貴陽安順暫置,(1944年秋因貴陽緊急又運往四川巴縣)。1937年十一月,淞滬前線失利,政府決定遷都重慶,第二批南京文物由水路撤離,經由長江、漢口、宜昌、重慶西運樂山,第三批則由隴海鐵路運至寶雞轉卡車經漢中運抵成都,後又運往峨眉安置。此時文物得以稍做喘息,1940~1941年間尚選精品百件赴莫斯科及列寧格勒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值前顛沛之時,北平古物陳列所之精品文物亦隨故宮文物南遷,並於1933年在南京成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南京情勢危急時亦將這些文物水運西遷、運抵四川南溪暫置,中博籌備處人員並於戰亂中仍對川康民族、舊式手工業、西北史地、彭山漢墓等進行考察和發掘的工作。遷台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故宮博物院」合併而成現今之故宮博物院。  • 1945年,日軍戰敗,我政府將日偽文教單位陸續發還各原機關,故宮博物院亦開始復員,巴縣、峨眉、樂山文物續移重慶,1947年六月,故宮文物開始由重慶循水路運回南京,至十二月悉數運抵,復員工作告一段落。

  5. 渡海赴台 • 1948年,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故宮常務理事集議選擇文物精品先運台灣,分三批共2972箱於同年二月運抵台灣,而中研院史語所、中央圖書館及中央博物院之文物精品亦隨之而行,斯時中共已接管北平故宮博物院,爾後所有文物皆無法運出。故宮運抵台灣之2972箱文物雖僅是南遷文物之四分之一,然多為精品。1949年,「國立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在台成立,將故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及中央博物院三機構遷台文物及人員併入,改隸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長兼任主任委員,並於台中縣霧峰鄉北溝覓地建築庫房。1950年四月,北溝庫房落成,文物隨即遷入。聯管處時期,復進行對文物之抽查清點及編輯「中華文物集成」套書出版。1955年聯管處改組為「中央運台文物聯合管理處」下設故博、中博、電教、總務四組,同年旋又將電教組撤除,改組為「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1957年北溝陳列室正式開放,1961年五月,故宮文物精品赴美於華府、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巡迴展,為期一年。

  6. 台北外雙溪新址落成 • 1965年行政院頒布「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臨時組織條例規程」,王雲五先生為主任委員並聘任蔣復璁先生為院長。斯時台北外雙溪新館亦興建完成定名為「中山博物院」,於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日開幕。1966年起,故宮通訊及故宮季刊肇始發行。隔年,第一期新館左右兩翼擴建工程完竣。  1968年,故宮又因業務需要,將古物、書畫兩組擴編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處及展覽、登記二組,重新點檢整理登錄文物並與其他學術機關展開交流活動,後又增設科學保管技術室。1971年選薦專業同仁協助台大史研所增設中國藝術史組,此為台大藝術史研究所之前身,同年第二期擴建工程將新館兩翼向前擴充完竣。 • 1983年,秦孝儀先生接任院長,同年十月於摩耶精舍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1984年,第三期擴建工程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啟用。正館陳列室加大,庫房和展場都建立恆溫、恆溼、防火、防潮、防震、防盜等措施,又仿乾隆養心殿西室書齋於正館設「三希堂」。1985年,仿宋明庭園設「至善園」。 • 1987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奉總統府頒布實施,故宮院長由行政院特任之,轄下設三處、三組、六室,秦院長於此期間積極改善文物展陳空間、加強學術研究、推廣博物館教育,並於1989年起兩年內完成文物總清點之作業 。1991年,行政院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取代原有之「管理委員會」,對院務發展重要事項予以諮議指導。1995年,第四期擴建工程圖書文獻大樓竣工使用,同年又闢「至德園」。1996年,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之邀請,赴美四大城市進行「中華瑰寶」巡迴展覽。

  7. 故宮新世紀 • 2000年,杜正勝先生接任院長,任內積極推 「故宮新世紀」建設計畫,加強學術研究,舉辦研討會,並推動本土、中華與國際兼具之多元文化觀。 • 此外,為改善交通動線、解決展場空間不足之問題,進行第五期正館擴充整建之計畫,並開始推動故宮南部院區之規劃設立。2001年規劃「故宮新世紀」建設計畫,提報行政院,針對展覽空間,館外交通,文物維護及分院之發展設立,勾勒本院二十一世紀發展的藍圖。其中「故宮南部分院建設計畫」於2002年度列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觀光客倍增計畫」,「正館公共空間、展覽動線調整與周邊環境改善工程暨正館建築物耐震補強工程」奉准自2002年起編列預算實施。 • 2004年五月,石守謙副院長接任院長,推動與國外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拓展全球格局的收藏與借展,繼續正館擴充整建工程及籌建故宮南部院區,期使故宮成為全民的文化資產寶庫,充分發揮館藏研究展覽教育之效益。同年五月至八月,辦理「德藝百年-德意志藝術的黃金時代」特展,十月推出「法象威儀-彭楷棟先生捐贈文物展」,2005年十月假「德國慕尼黑人類學博物館」舉辦「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及其世代」特展。並加強與社會互動,2004年七月在本院正面廣場舉辦電影「十面埋伏」首映會,吸引大批影迷,讓民眾深刻感受與故宮的距離貼近,該首映會並舉行義賣活動,募得款項全部贈與七二水災災民,為台灣博物館界「與民間合作」立下成功典範。

  8. 此外,積極創造故宮形象品牌,開拓銷路並增加文物價值,第一件品牌授權案經公開招標評審程序,於2005年五月與廠商正式簽約,在國內外精品通路販售。同年六月與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合作發行的全球第一張博物館館認同卡「故宮之友VISA白金認同卡」上市,持卡人可免費參觀國外十大博物館,為故宮之友認同卡國際化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十月舉辦「Old is New時尚故宮」的故宮形象廣告記者會及進行週邊活動,有效推廣故宮新形象。 • 2006年元月,林曼麗副院長升任院長,隨即推動觀念上的革新、強化策劃和展示手法內涵,冀希逐漸脫卻傳統以文物典藏、維護、研究為主軸的思維模式,進而締造以「人」為主體兼顧與文物互動的友善環境與展覽空間。 • 一個當代的博物館,必定是一個與時代脈絡結合,靈活地善用研究、典藏與展覽資源,並以觀眾服務導向為核心理念的現代文化機構 。故宮自1965年於台北外雙溪闢建新館開展以來,已歷經五期擴建,2007年二月,正館擴充整建工程完工,並開設新展,來訪之遊客更可明顯感受到一個更具親和力與人性化的時尚故宮,未來,故宮將逐步呈現整體形象的新風貌,進一步確立本院在世界博物館界之樞紐地位。

  9. 文物與帳房 • 舊藏與新增本院藏品以中華文物為主,藏品多精華,遂有為中華文化寶庫之譽。  淪陷後運台文物,暫存台中霧峰北溝,直到民國五十四年(1965),兩院合併,在台北士林外雙溪新館開放展覽。兩院來台文物,計原故博部份,有器物46,100件,書畫5,526件,圖書文獻545,797冊件;原中博部份,有器物11,047件,書畫477件,圖書文獻38件,共計608,985件冊,堪稱數量最龐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資產。 • 故宮博物院現有典藏,除了上面原兩院文物外,還有部份來自後來的新增。途徑有接收別的機關移交本院、外界捐贈及收購等;其中以受贈和收購最重要。早在來台前,北平故宮與中博兩院,即從事藏品的增添,如民國二十三年(1934),故宮收購甘肅定西縣稱鉤驛出土的新莽權、衡各一件;抗戰勝利後,接受郭葆昌家屬捐贈藏瓷、德國人楊寧史(Werner Jannings)捐贈商周銅器。中央博物院也先後收購了劉氏善齋、于氏雙劍簃、容氏頌齋的銅器,皆是舉世聞名的重寶。 • 尤為難得的,這些徵集所得的藏品,其中不乏珍品名蹟,如清恭王府紫檀家具、北宋陳搏書聯、北宋蘇軾書黃州寒食詩卷、唐春雷古琴、春秋子犯編鐘、北魏以下歷代金銅佛像、唐玄宗禪地祇玉冊、南宋朱熹書易繫辭卷、古北方壁畫隨行菩薩、近代張大千畫廬山圖卷;而大量的史前玉器、陶器,商周銅器,以及清嘉慶至近代的名家書畫作品,都能彌補故宮原有收藏的斷層與欠缺。

  10. 藏品分類 • 藏品的類別、數量- 386,729冊件錢幣-6,953件滿蒙藏文文獻-11,501件雜項-12,294件拓片-895件織品-104件本院收藏的文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品類繁雜,可分為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文具、印拓、錢幣、繪畫、法書、法帖、絲繡、成扇、善本書籍、清宮檔案文獻、滿蒙藏文文獻,以及包括法器、服飾、鼻煙壺在內的雜項等類別。其數量:  • 銅器-5,996件繪畫-5,234件瓷器-25,407件法書-3,034件玉器-12,104件法帖-474件漆器-707件絲繡-306件琺瑯器-2,510件成扇-1,651件雕刻-651件善本書籍-176,784冊文具-2,379件清宮檔案文獻 • 以上總計655,713件冊,是到九十七年(2008)八月底全院的典藏量。

  11. 藏品清點 • 本院文物多次播遷,亦多次點查。最早的清點,為遜清溥儀出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接收宮中收藏,作過仔細的清查。其後,文物南運存放上海,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新任院長馬衡先生就職後,作了一次澈底的點查;點查工作持續到二十六年(1937)六月方告結束。此次點查編印的存滬文物清冊,極為重要,成為以後南運文物的原始清冊,考稽所有文物品名、數量、狀況的依據。 • 其次,兩院文物運台後,安頓於台中霧峰北溝期間,民國四十年(1951)六月成立兩院存台文物清點委員會,延聘學者、專家為委員,進行重編箱號、抽查箱內文物,工作一直到四十三年(1954)結束。這次清點也編製了一套「點查清冊」,成為存台兩院文物的原始清冊。民國七十八年(1989),故宮建請行政院出面,委由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主辦,敦聘社會學者、專家四十餘人,組成委員小組執行,進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點檢驗 ; 歷時兩年餘,至八十年(1991)五月完竣。此次距離上次清點已經三十五年,於是利用此一機會,也完成了藏品文物登錄號籤張貼,文物建卡照片攝照,以及文物保存狀況的瞭解,對於藏品管理具有更進一步的意義。民國九十年(2001)起,鑒於歷年來文物陸續增添,院方開始採取不定期抽點原則,進行典藏文物全面性之點驗與核對,以確實執行藏品登錄管理業務。

  12. 參觀內容 展覽概述 • 地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從開始出現就被應用在生活中。現存的資料已無法證實地圖製作始於何時?有學者認為始自《詩經》時代;此說遭質疑未成定論。不過,先秦時期的確有若干文獻提及製作地圖觀念與知識,如《尚書‧洛誥》、《管子‧地圖》等。特別是《管子‧地圖》對於地圖的功能已能充分掌握,說明中國古代地圖知識的成熟。另如《韓非子‧五蠧》則將地圖與國勢之相關,闡釋地十分精確。 •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近千件繪製精美的傳統輿圖,卷軸或單幅、大小格式不一而足;其中不包括若干幅合併一件計或一本地圖冊頁中附帶多幅,同時也不包括附在清宮檔案奏摺中的地圖附件。目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地圖,若以件、幅、卷、頁、摺、冊、張計,總數超過數千。本展覽即從中挑出若干件,配合不同主題,來說明地圖的實際運用與地圖所呈現出來的藝術之美;另以院藏檔案奏摺配合摺件地圖附件,來說明當時繪製地圖的歷史背景。

  13. 內容 • 海圖索隱:關於捲軸海圖方位辨認 傳統捲軸地圖採不同方位,製圖者從使用者的目的出發。因此,海圖有兩種 視覺方向,非採用現代地理學慣用的地理坐標定位。原則上以「遠景為上, 近景為下,外境為上,內境為下」的繪法。 傳統捲軸圖繪的兩種方位,一種以長卷的型式,地圖的方位不固定,隨圖卷 的展開,不斷變換;但陸地總是在畫卷上方,整體方位是從海面望向陸地。 此類地圖以《鄭和航海圖》、《各省沿海口隘全圖》為代表。另一種是沿海 各省區的海防軍事營汛圖,內容描繪海岸全程或某一段沿海陸地、島嶼的防 守狀況;如院藏雍、乾時期《臺灣輿圖》及《浙江福建沿海海防圖》均採此式,其方 位採陸地望向海洋的視覺,清代沿海各省官繪本營汛圖大都為這類地圖。此類地圖無 論是長卷或單幅,海洋總是在地圖上方,陸地總是在下方,而不考慮實際的方位。這 種區別的作法,主要是因為使用的目的不同;前者大致使用在沿海航行的船隻,而後 者使用在陸地駐防的軍隊。

  14. 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清雍正年間(1723-1736) 紙本彩繪 長卷 平圖02079462.5×663.5+93公分

  15. 海圖明末 紙本彩繪 平圖020865 長卷 縱30.5公分 橫2081公分海圖明末 紙本彩繪 平圖020865 長卷 縱30.5公分 橫2081公分

  16. 營城記:宮苑城池的藍圖 《古今注》云:「城,盛也;盛受國都也」、「築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言簡意 賅地說明城廓在歷史中發展的功能。歷史上「城」的出現,大概始於新石器時代晚 期;而「城」的出現,標誌著人類文明已發展至相當成熟的階段。關於歷史上的都邑 名城,肇建的過程大抵經過擇址、遷民、營建,文獻中對於歷代都邑城市的規制,記 載頗多。 配合城市的發展順帶一提是都邑中宮殿的建築;宮殿的建築是歷史發展中極為重要的 一項文化內涵。它的出現,更明確地表示人類歷史已到了王權集中、階級分化、統治 與被統治的階層更分明的階段。歷史上各朝代宮殿的建築,各自形成不同的特色。明 清時期的宮殿建築的雄偉,充分體現帝王權勢的集中與皇室的神秘。

  17. 臺灣郡城圖《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清乾隆年間(1736-1796) 紙本冊頁彩繪 平圖020971 縱33公分 橫41.5公分

  18. 午門至正陽門修補圖清紙本彩繪 故機143832 縱69公分 橫263公分

  19. 廣東省屬各州府縣地輿圖說清紙本冊頁彩繪 平圖021157 縱48公分 橫133公分廣東省屬各州府縣地輿圖說清紙本冊頁彩繪 平圖021157 縱48公分 橫133公分

  20. 千里寸闊:政區及山川河嶽圖 地圖是一種圖像,也是一種表達空間的主要圖形形式。它代表真實世界某個層面的真 相再現,使過去與未來現形;也代表一種勢力的延伸與想像的空間範圍。因此,從某 些角度上看,地圖被視為是國家疆土主權的象徵,是故歷來君王對於地圖的繪製均持 審慎與重視的態度,不但成立專責機構負責地圖的測繪也成立專責保管地圖的機構。 另外,歷史上輿圖的繪製,因受限於技術,無法翻刻;因此不可能在不同的縑帛或紙 張繪製同樣比例與內容的輿圖。這是傳世輿圖跟繪畫一樣,大都為單張流傳的原因。 疆域的歷史輿圖,足資處理兩國邊境糾紛的歷史憑藉或重新區劃國境的歷史材料;因 此,歷史疆域輿圖歷來均受到高度的重視與嚴密的保護。清中葉研究邊疆歷史地理的 風氣蔚起,這類的歷史輿圖的繪製水準與數量均明顯提高。

  21. 京杭運河圖清康熙三十七年至雍正元年間(1698-1723) 絹本長卷彩繪 購善002078 縱78.6公分 橫2050公分京杭運河圖清康熙三十七年至雍正元年間(1698-1723) 絹本長卷彩繪 購善002078 縱78.6公分 橫2050公分

  22. 庫倫恰克圖一帶形勢圖清紙本彩繪 故機105220 縱64公分 橫112.5公分庫倫恰克圖一帶形勢圖清紙本彩繪 故機105220 縱64公分 橫112.5公分

  23. 烏里雅蘇臺籌防圖清紙本彩繪 故機106999 縱67公分 橫131公分烏里雅蘇臺籌防圖清紙本彩繪 故機106999 縱67公分 橫131公分

  24. 寰宇天下:古輿圖世界觀 輿圖中以漢文注釋,同時採用經緯度製圖法繪製世界地圖的,始自明末來華耶穌會傳 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從早期的《輿地山海全圖》、《山海輿地 全圖》,到後來的《坤輿萬國全圖》、《兩儀玄覽圖》,帶來當時最新的世界地理概 念。 順治五年(1648),傳教士畢方濟(Sambiasi, Francesco, 1582~1649)編繪了《坤輿 全圖》,這張圖基本仿照《坤輿萬國全圖》,再放進當時新的地理知識及將中國置於 圖的中線附近。康熙十三年(1674),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 1623-1688)編繪 《坤輿全圖》,圖中繪出五大洲、四大洋,四周以橢圓形邊框裝飾的圖說,地表、海 洋繪出奇魚、怪獸、珍禽、帆船等。《坤輿圖說》總結明末以來傳教士在華編繪世界 地圖的成果。

  25. 坤輿全圖(1674)清康熙甲寅(十三年)刊紙本墨印 平圖020786-020793 縱171公分 橫54+52+51+51+51+52+52+51坤輿全圖(1674)清康熙甲寅(十三年)刊紙本墨印 平圖020786-020793 縱171公分 橫54+52+51+51+51+52+52+51

  26. 「大地全球一覽圖」清 六嚴繪 清 咸豐辛亥(元年) 重刊卷子本240×182cm 故觀005707-005714

  27. 學生:賴威成 心得: 我覺得做這個參觀故宮的博物館,故宮展示的展覽內容有很 多,很多稀奇很少看的到的東西,所以我們只參觀了裡面的一小部 分,用紙筆畫出千種以上的地圖,在古代時候是很不容易的,他們 畫出來的地圖配合當時的年代所畫出來的,畫出來的地圖非常的準 確不容易,所以這點吸引了我參觀了這個主題。

  28. 學生:莊宗霖 心得: 我很久沒有參觀那麼大的博物館了,古代留下來的東西非常值 得我們去探討,這次參觀了地圖集,能繪畫出這樣的地圖,證明了 古代人們的智慧也是非常高明的,雖然不知道地圖是從何時開始製 作的,但是能以這樣的形式畫出來能看得出來國與國之間的形式大 小,看出一個國家強盛或弱小所以古代的中國地圖繪畫是非常有一 定實力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