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6

第十五章 病毒学各论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第十五章 病毒学各论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有全身症状的病毒即为 呼吸道病毒 。. 分 类: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其 他: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 冠状病毒、呼肠病毒。. 一、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 : 引起流感的病原体。.

mar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五章 病毒学各论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章 病毒学各论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2. 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有全身症状的病毒即为呼吸道病毒。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伴有全身症状的病毒即为呼吸道病毒。 分 类: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其 他: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 冠状病毒、呼肠病毒。

  3. 一、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引起流感的病原体。 甲(A)型流感病毒——可造成流感大流行 乙(B)型流感病毒——感染常为局部爆发 丙(C)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

  4. 世界性大流行情况 第一次:1918-1917年,世界人口的50%被感染,死亡人数至少2000万,流行病毒的亚型型别为H1 N1 ; 第二次:1957年,流行病毒的亚型型别为H2 N2; 第三次:1968年,流行病毒的亚型型别为H3 N2; 第四次:1977年,流行病毒的亚型型别为H1N1 ( H3 N2流行基础上H1 N1的再现)。

  5.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1、形态: 球形(80-120nm)或丝状;

  6. 流感病毒的核衣壳

  7. 2、结构: 核衣壳 螺旋对称 的衣壳 + 单负股RNA 片段 + NP(型特异蛋白) + PA、PB1、PB2 核心 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

  8. 包膜:M蛋白和脂质双层(嵌有HA、NA) M蛋白:M1、M2两种(型特异性蛋白) 脂质双层 M1 脂质双层:上有两种刺突:血凝素(HA),呈柱状;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二者数量之比为5:1。 M2 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

  9. S S HA(hemagglutinin):由三条糖蛋白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的三聚体。 A: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并有膜融合活性,是病毒引起感染的关键。 HA1: 与上皮细胞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吸附) HA0 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使核衣壳进入宿主细胞(穿入) HA2:

  10. B:能与人、鸡、豚鼠等多种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即血凝。 C:有免疫原性,其抗体既可抑制血凝现象,又可中和病毒,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 NA(neuraminidase):由四条糖基化多肽组成的四聚体,具有酶活性,破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

  11. 2、抗原性与分型: (1)内部抗原:: 据核心抗原(RNP)及M蛋白分:甲(A) 型、乙 (B)型、丙(C)型; (2)表面抗原:据表面抗原(包膜抗原)HA与NA抗原性不同,甲型流感病毒分若干亚型:H1~H15;N1~N9 2、命名: 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 HA或NA亚型号) 如:A/HongKong/1/68/ H3N2 A/Singapore/1/57/H2N2

  12. (3)变异性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流感病毒变异形式有两种)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HA和NA发生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小于1%),量变,与人群免疫选择有关,引起流感中小型流行。

  13. 抗原性转换(antigenic shift):变异幅度大(20-50%),质变,形成新亚型,人群完全失去免疫力,引起世界性流感暴发流行。 四次大流行的亚型型别: 第一次: H1 N1 第二次: H2 N2 第三次: H3 N2 第四次: H1 N1( H3 N2流行基础上H1 N1的再现)

  14. 尿囊腔接种 羊膜腔接种 3、培养特性 (1)鸡胚接种 流感病毒 羊水 流感病毒+红细胞 血凝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鉴定病毒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特异抗体+红细胞 血凝被抑制 尿液

  15. (2)细胞培养 猴肾细胞(PMK) 狗肾细胞(MDCK) 流感病毒 红细胞 凝集试验 红细胞 吸附试验 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红细胞 红细胞凝集 流感病毒+红细胞 红细胞凝集

  16. 4、抵抗力: 耐冷不耐热,对干燥、射线及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

  17.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1、传播途径:飞沫 引起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2、致病机制: 呼吸道上皮 细胞增殖 粘膜充血,水肿 病毒 1-4天 发病 血 干扰素、细胞因子等 5-10天 畏寒,高热,头痛,腓肠肌 及全身肌肉酸痛,伴有鼻塞, 流涕,咽痛,咳嗽等 全身不适 继发细 菌感染

  18. (二)免疫性: 1、针对HA、NA、NP、M1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CD4+及CD8+T细胞可产生广泛的亚型间交叉免疫,决定病毒的清除及感染的恢复; 3、体液免疫:抗-HA为中和抗体,有IgG、IgM和SIgA,可持续存在几十年,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对型内变异株交叉免疫,但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4、呼吸道局部的SIgA及血清中和抗体对预防感染和阻止疾病发生起重要作用。

  19. 微生物学检查: 鉴别诊断、分型、监测新变异株、预测流行趋势、提出疫苗预防建议等。 1、病毒分离: 2、血清学诊断; 3、免疫荧光或酶免疫测定法测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的抗原; 4、核酸杂交、PCR或序列分析检测病毒核酸和进行分型。

  20. 防治原则 1、流行期避免人群聚集; 2、早期发现,及时隔离; 3、公共场所行空气消毒; 4、疫苗接种(三价灭活疫苗); 5、预防可用盐酸金刚烷氨; 治疗用干扰素、板兰根、大青叶等。

  21. 副粘病毒 特点: 1、比正粘病毒大,直径150-300nm; 2、包膜刺突不同,有HA、NA活性的HN蛋白、或仅有HA活性的H蛋白、无HA、NA活性的G蛋白,HN、H、G蛋白均与病毒吸附有关; 3、包膜上还有F蛋白,有膜融合活性; 4、核酸为一完整的单负股RNA,不分节段; 5、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种类:HN(H或G)、F、M、NP、P、L蛋白。

  22. 二、麻疹病毒(Measeles virus): 麻疹的病原体 1、人是病毒的自然宿主,细胞培养可见形成多核巨细胞或胞浆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2、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抗原性漂移。

  23. 致病性与免疫性 •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 • 2、传播途径: • 飞沫、鼻腔分泌物污染的玩具或用具

  24. 3、致病机制: 中枢神 经系统 2-17年 SSPE 病毒 呼吸道上皮细胞 血(第一次V血症) (第二次V血症) 全身淋巴组织和MPS 眼结膜、口腔粘膜、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泌尿道、小血管产生病变 并发症 发热、畏光、鼻炎、眼结膜炎、 咳嗽、2天后口腔粘膜出现 灰白色的柯氏斑(Koplik) 全身皮肤相继 出现红色斑丘疹 1-2天

  25.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晚期神经中枢系统并发症,发病率0.6-2.2/10万,潜伏期平均7年,患者大脑功能 渐进性衰退,反应迟钝、神经 精神异常、运动障碍,最后昏 迷、死亡。

  26. 4、免疫性: • 感染后获得牢固免疫力;

  27. 微生物学检查: 免疫荧光法测病毒抗原 呼吸道或 血液标本 原代人或 猴肾细胞 观察多核巨细胞 及噬酸性包涵体 测IgM抗体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比

  28. 防治原则:接种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 1、常用鸡胚细胞培养的麻疹病毒减毒或疫苗; 2、初次接种:8月龄抗体阳转率90%,维持10-15年,再次接种为7岁。

  29. 三、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人是病毒的唯一宿主,细胞培养可见细 胞融合,血吸附试验阳性; 2、只有一个血清型; 3、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56℃30分钟即可灭活,对 紫外线及脂溶剂敏感。

  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病人 传播途径:飞沫、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 睾丸炎(男)、 卵巢炎(女)、 脑膜炎或 获得性耳聋等 致病机制: 呼吸道上皮细胞 和局部淋巴结内 病毒 血 发热、肌痛、 乏力等 睾丸、卵巢、 胰腺、肾脏及中枢 神经系统等 一侧或双侧 腮腺肿大 免疫性: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31. (三)防治原则: 1、及时隔离患者; 2、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 联疫苗(MMR)。

  32. 四、副流感病毒: 小儿哮吼病,支气管炎,肺炎,普通感冒等。 五、呼吸道合胞病毒: 婴幼儿喘息性细支气管炎,肺炎,成人普通感冒。

  33. G N F L P M 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模式图

  34. 六 腺病毒(adenovirus) (一)生物学特性 1、双链DNA无包膜病毒; 2、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70-90nm,五邻体由基底及一根纤维突起构成,有毒性,含病毒吸附蛋白和型特异性抗原。其早期产物E1A能与P53结合,阻断细胞凋亡,促细胞转化。

  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呼吸道、胃肠道、密切接触等。 感染对象:儿童为主。 所致疾病: 1、3岁以下小儿急性咽炎热和较大儿童咽结膜炎热; 2、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肺炎; 3、滤泡性结膜炎及与职业有关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4、胃肠炎与腹泻。

  36. 七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属披膜病毒科,是风疹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 1、单正链RNA病毒,直径约60nm,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包膜刺突有血凝性; 2、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可细胞培养。

  37. (二)致病性 儿童(症状较轻): 发热、出疹、伴耳后 和枕下淋巴结肿大 成人(症状较重): 发热、出疹外,还有关节炎和关节疼痛,血小板减少,出疹后脑炎等。 局部淋巴结 血 病毒 呼吸道 孕妇(感染最严重) 垂直传播 胎儿先天性感染 死亡或先心、先天性 耳聋、白内障 等畸形; 其他风疹综合征

  38. (三)免疫性: 病毒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孕妇血清中抗体有保护胎儿免受风疹病毒感染的作用 (四)预防: 接种减毒活疫苗,常用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

  39. (四) 冠状病毒 1、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只感染脊椎动物, 2、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 3、外形成皇冠形,故称为冠状病毒。

  40. 冠状病毒家族: 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 鼠肝炎病毒(Murine virus hepatitis,MHV)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 lomyelitis virus)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 tis virus,TGEV) 初生犊腹泻冠状病毒(Neonatal calf diarrhea coronavirus,BCV) 大鼠冠状病毒(Rat coronavirus,RCV)火鸡蓝冠病毒(Turkey bluecomb virus)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 可能成员有:犬冠状病毒(Canine coronavirus) 大鼠涎目腺炎病毒(Sialodacryoadenitis virus of rat)人肠道冠状病毒(Human enteric coronavirus)

  41. 人类的冠状病毒感染: 1、引起人类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儿童的冠状病毒感染并不常见。5-9岁儿童有50%可检出中和抗体,成人中70%中和抗体阳性。 2、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我国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芬兰、印度等国均已发现本病毒的存在。 3、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早春。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10%-24%。在美国密执安州的一次家庭检查中,证明冠状病毒可以感染各个年龄组,0-4岁占29.2%,40岁以上占22%,在15-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这与其它上呼吸道病毒的 4、流行情况不尽相同,目前所知,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只感染脊椎动物,

  42. 非典”的元凶——SARS病毒:(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非典”的元凶——SARS病毒:(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非典型肺炎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引起全球关注。 而这目前已导致几千人感染,令许多患者死亡的疾病,导 致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 特点: 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有囊膜,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纤突; 病毒直径在80-120nm之间。

  43. 传播途径: SARS病毒主要经过紧密接触传播, 1、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 2、也可通过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眼传播, 3、另有研究发现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是否还有其他传播途径尚不清楚。 SARS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暂无特效药。与其他传染 病一样,SARS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统称流行过程三环节。只有三个环节共同存在, 而且在一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联合作用下,才能形成流 行过程。如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中任一环节,其流行过程 即告终止。隔离与防护是目前最好的防护措施。 

  44. 冠状病毒的变异: 冠状病毒是由单一的核糖核酸(RNA)构成,这种RNA和 N蛋白共同组成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有三个结构 蛋白,属糖蛋白。它的特点是RNA和RNA之间重组率 非常高,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很高的重组率。重组后, RNA变了,其序列发生了变化;蛋白也变了,蛋白的氨 基酸序列也变了。  

  45. 第二节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于小RNA病毒科。 人类肠道病毒有(67个血清型): 1.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分1-3型。 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分A、B两组,A组:1-22,24型;B组:1-6型;共29型。 3.埃可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 virus):包括1-9,11-27,29-33型,共31型。 4.新型肠道病毒: 68、69、70和71型。

  46. 肠道病毒共同特性: 1、球形,直径24-30nm,基因组为单正股RNA,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2、在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与其他小RNA病毒科成员不同,籍此区别。 3、耐乙醚、耐酸,但对紫外及干燥敏感。 4、除柯萨奇病毒外,多数可细胞培养。 5、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一种病毒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

  47. 一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

  48. 生物学性状 1、球形、直径27nm,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2、基因组为单正链RNA,长7.4kb,可直接起mRNA作用,转译大分子多聚蛋白,酶切后形成病毒的结构蛋白VP1-VP4,VP1- VP3在病毒表面,VP1与病毒吸附有关。

  49. 3、抵抗力: 较强,污水及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胃肠道耐受胃酸、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PH3-9时稳定,对热、去污剂有一定抗性。室温可存活数日,但50℃迅速灭活,二价阳离子可提高病毒对热的抵抗力。 脊髓灰质炎表面结构 (X-射线晶体成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