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绪 言

绪 言. 一、 《 金匮要略 》 的作者及性质 二、 《 金匮要略 》 的历史沿革 三、 《 金匮要略 》 的书名诠释 四、 《 金匮要略 》 的基本内容 五、 《 金匮要略 》 的编写体例 六、 《 金匮要略 》 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七、 《 金匮要略 》 的学习方法. 一、 《 金匮要略 》 的作者及性质. 《 金匮要略 》 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 伤寒杂病论 》 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 二、 《 金匮要略 》 的历史沿革. 1 、成书 2 、散佚 3 、整理. 成书.

margo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绪 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绪 言

  2.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及性质 • 二、《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 • 三、 《金匮要略》的书名诠释 • 四、《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 五、《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 • 六、《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 七、《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3. 一、《金匮要略》的作者及性质 •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

  4. 二、《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 • 1、成书 • 2、散佚 • 3、整理

  5. 成书 • 公元三世纪初(约210年左右),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16卷,包括伤寒论(10卷)和杂病(6卷)两部分。

  6. 散佚 • 成书不久,由于兵戈扰攘,战火频仍,原书散佚不见。西晋(公元270年)王叔和编次整理了伤寒部分,成为《伤寒论》单行本,而《金匮要略》部分则出现较晚,迨至唐代王焘才在所著《外台秘要》中引用和载录了《金匮要略》全文

  7. 整理 • 直至北宋初年,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残旧书籍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此书乃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理论和处方。其后,在宋英宗时代,国家令林亿等人对《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进行校订,由于此前《伤寒论》已由王叔和编次出版,于是删去上卷,而只保留了中、下二卷中论述杂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部分,并把下卷中的方剂分别列于相应证候之后,编为上、中、下三卷。此外,又采集各家方书中记载张仲景治病的医方及后世良方,分别附于各篇之末,定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后世通称此书为《金匮要略》,或《金匮》。

  8. 三、《金匮要略》书名诠释

  9. 金匮 • ①在汉代以前,金匮是用黄金做成的柜子,用以保存珍贵、慎密的书籍、文件。师古云:“以金为匮(柜),保慎之义”。如汉代《史记》中曾记载:“高祖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卷,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10. ②晋唐时期,把重要书籍称为金匮,如《晋书·葛洪传》云:“洪著金匮药方百卷”;《周礼·天官疾医职》云:“张仲景金匮云,神农能尝百药,则炎帝者也。”此处将《肘后方》与《伤寒杂病论》都称为“金匮”。②晋唐时期,把重要书籍称为金匮,如《晋书·葛洪传》云:“洪著金匮药方百卷”;《周礼·天官疾医职》云:“张仲景金匮云,神农能尝百药,则炎帝者也。”此处将《肘后方》与《伤寒杂病论》都称为“金匮”。

  11. ③迨至宋代之后,则把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正式称为《金匮》。

  12. 要略 • 即简略、扼要之意。正如陈修园所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又说:“金匮所载之证……中工所能治者,不必论也,所论者无一非起死回生之术”。可见,要略是指治疗杂病的最重要的秘诀和法则。

  13. 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 • 《金匮》全书共分二十五篇,其中 : • 第1篇相当于全书的总论。 • 第2~17篇属于内科疾病。 • 第18篇属于外科疾病。 • 第19篇是将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于一篇 • 第20 ~22篇专论妇产科疾病。 • 第23 ~25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带有验方性质

  14. 《金匮》前22篇中论述了40多种疾病 • 共载方205首(其中4首只列方名而未载药物,即杏子汤、黄连粉、黎芦甘草汤和附子汤)。 • 在治法方面,除使用药物外,还采用了针灸和饮食调养,并重视加强护理。 • 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有又薰、洗、坐、敷的外治药剂。 • 详细记载了药物炮制、煎药和服药方法,以及服药反映等。

  15. 五、《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 • 一病一篇 (专论) • 数病一篇 (合论)

  16. 一病一篇: • 是将一种疾病单列成篇,专题进行论述,如疟疾、奔豚气、痰饮、水气、黄疸等,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独立性较强,或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17. 数病一篇: • 数病合为一篇进行论述者,主要是以病邪相同、病机相近、证候相同、病位相近、将不便归类的疾病合为一篇、分科论病为依据进行分篇。

  18. ①病机相近:如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其在病机方面都是由于热邪为患,故合为一篇。①病机相近:如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其在病机方面都是由于热邪为患,故合为一篇。 • ②症状相类:如痉病、湿痹、暍病三种疾病,起病均有恶寒、发热的表证。 • ③病位相同: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者均属于肺部病变,故合篇进行论述。

  19. 数病合篇 • 数病合篇的体例,有利于鉴别相关病证的异同之处,便于掌握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20. 六、《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 (一)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 (二)初创了中医方剂学体系 • (三)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 (四)弘扬了整体观念的思想

  21. (一)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 1、确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 • 2、首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

  22. 1、确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1、确立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 • 《金匮》一书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的产生,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反应。以中风病为例,张仲景认为引起中风病的主要原因是“内虚邪中”,即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不足,复感外邪引发,因而临床表现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亦即把疾病根据其病变先后轻重的部位,分为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四个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23. 2、首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 • 在对疾病进行诊疗时,首先根据患者的脉症确定疾病的名称,然后再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四诊合参,对该病的证型进行判断,进一步选定治疗疾病的方药。譬如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张仲景首先按照部位将疾病划分为胸痹、心痛两种疾病,继而将胸痹分为饮邪上逆、痰饮壅盛、气逆饮阻、中焦阳虚、寒湿上乘等证型进行论治; 而对心痛进行辨治时,则将其分为寒饮上逆、阴寒痼结两个证型。正是张仲景在《金匮》中确立了这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从而开创了中医依病分型、随证施治的辨证论治新格局

  24. (二)初创了中医方剂学体系 • 1、创制了众多经典方剂 • 2、明确了中医基本治疗法则 • 3、研制出多种中药制剂

  25. 1、创制了众多经典方剂 • 在中医古典医著中,《伤寒杂病论》之前的《内经》仅载方13首,且大多属于单方验方,如半夏秫米汤等,而《金匮》中载方262首,其中理、法、方、药俱全的有205首,使用药物213味。《金匮》在因证立法,依法遣方方面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金匮》方药历经将近两千年来的临床验证,屡用不爽,疗效显著,沿用至今。如白头翁汤治疗痢疾,茵陈蒿汤治疗黄疸,肾气丸治疗消渴,栝蔞薤白白酒汤治疗胸痹,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麻子仁丸治疗便秘,大建中汤治疗腹痛,均据有很高的疗效,因而《金匮》被历代医家誉为“医方之祖”。

  26. 2、明确了中医基本治疗法则 • 在《金匮》一书中,原书所载方剂,体现了汗、吐、下、和、温、补、清、消等治法。如桂枝汤、麻黄加术汤为汗法;瓜蒂散为吐法;大、小承气汤为下法;小柴胡汤为和法;大乌头煎、通脉四逆汤为温法;白虎加人参汤、泻心汤、白头翁汤为清法;鳖甲煎丸、积术丸为消法;黄芪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肾气丸为补法。

  27. 3、研制出多种中药制剂 • 张仲景所创制的中药剂型种类颇为纷繁,除常见的汤剂之外,还有丸剂、酒剂、散剂、洗剂、熏剂、浴剂、搐鼻剂、肛门和阴道栓剂等。例如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癥病下血;用红蓝花酒治疗妇女杂病腹痛;用五苓散治疗痰饮病;用百合洗方洗浴肌肤治疗百合病口渴证; 用雄黄外熏和苦参汤外洗治疗狐惑病;用搐鼻法吸鼻治疗湿痹头面寒湿证;用蛇床子散(栓剂)治疗带下证;用猪膏发煎治疗阴吹病等,极大地发展了中医临床治疗剂型。

  28. (三)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 《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学专著。其主要特点为: • ⒈内容多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论述了四十多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 ⒉范围广 在《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中计载疾病四十九种,而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则对其中三十九种疾病的因、机、证、治有所涉猎。 • ⒊多效验《金匮》书中所载理论、治则、及方药约而多验,药精力专,虽历千年而历用不爽,沿用至今,故朱丹溪云:“仲景诸方实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王好古亦云:“唐宋以来……名医虽多,皆不出仲景书……其议论定方,增减变异,千壮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仲景者……历世大医皆仍遵为必修之课”。因此,《金匮要略》一书历来被称为治疗杂病之圭臬,而张仲景本人亦被遵为医圣。

  29. (四)弘扬了整体观念的思想 • 在《金匮》中,整体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⒈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如第二条“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论述,即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正常的气候能促进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异常的气候则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疾病,从而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连的整体观念。⒉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如第一条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脏腑疾病可以相互传变,即在一脏有病时,就可以传变到另一个脏腑;反之,即要预防疾病从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

  30. 七、《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 • (一)《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会通 • (二)注意古代文法 • (三)注意条文顺序 • (四)旁参有关医著 • (五)验于临床实践

  31. (一)《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会通 • 《金匮》与《伤寒》两书一脉相承、同源异流。伤寒是从六经病机进行证候分类;杂病是以脏腑 经络病机指导辨证。由于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是本脏自病,传变很少,因 此,治伤寒以祛邪为主,去邪即以安正,治内伤则以扶正为主,扶正可以却邪,但《金匮要 略》内的398条条文中,引用《伤寒论》条文占40条,其中方剂有36首,除用作证候鉴别 及与本病有关作为充实内容外,主要是脏腑病机有其相同之处。如病在阳明多属实证、热 证;病在太阴多属虚证、寒证。故在《金匮要略》中的《腹满寒疝宿食病》、《消渴小便不利 淋病》、《黄疸病》和《呕吐 下利病》诸篇,皆说明在病机上有共通之点,治法与方剂是可 以相互使用的。至于证候叙述和治疗法则,有些是《伤寒论》较详细,如腹满、小便不利等 证;有些以《金匮要略》较详细,如痰饮、黄疸、水气病等。必须取长补短、两相印证、结合 研究,以收融会贯通之效。

  32. (二)注意古代文法 • ①省文法。 • ②倒装文法。 • ③倒叙法 • ④插入法

  33. ①省文法。 • 此法指条文中 有某些词语省略。如《痉湿 病》篇内,第一、二条原文,仅将不同表证叙述,并未说明痉病主症,其实用一痉字,即已概括痉病的应有脉症。又如《水气病》篇风水外证不言浮肿、 正水外证不言腹满,其实风水、正水也有此症,所以不言者,亦是省文。他如百合病、胸痹病、宿食病、黄疸病等各篇,均有同样文法出现。

  34. ②倒装文法 • 此法指把论述的主体从后面提到前面。如《痉湿 病》篇说:“痉病有灸疮,难治”。此条是先有灸疮而后致痉,故为 难治。因本篇所论,以痉病为主,故先提痉病,而将灸疮排于其后。

  35. ③倒叙法。 • 此法是指文中某些内容的倒装排列文法。例如《水气病》篇:“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这里的“越婢加术汤”句,应接在“故令病水”句下,如小便自利而渴,此亡津液的征象,则不宜此方。

  36. ④插入法 • 此法指文中出现的插笔。例如《黄疸病》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痹非中风”一句即属插笔,意在说明此非风寒湿引起之“痹证”。

  37. (三)、注意条文顺序 • 首论因、机、分类; • 继论症、治、鉴别; • 末论方证、预后 ;

  38. 首论因、机、分类 • 是指《金匮》每一篇的第1~2条原文,大多是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分类。例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第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谓“阳微”,是指寸部脉微,代表胸阳不足;“阴弦”是指尺部脉弦,代表中、下二焦阴邪(寒邪、饮邪)有余;“阳微阴弦”即指胸阳不足,下部阴邪有余,阴乘阳位,导致胸阳痹阻。故此。本条是从脉象入手,论证胸痹与心痛的病因和病机。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一条:“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钦,有溢饮,有支饮”,则是论述痰饮病的分类。

  39. 继论症、治、鉴别 • 是指《金匮》每篇中间部分的一些条文,多数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基本治则和相似疾病的鉴别。仍以《痰饮》篇为例,本篇第二条论“四饮”的症状;第三~七条论五脏水饮的症状;第八~十一条则是在论述分属“四饮”的留饮和伏饮的症状及区别;第十二~十四条讨论痰饮病机、脉象和支饮轻证的脉证,而第十五条则提出了痰饮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总而言之,这组条文是从不同角度论述痰饮病的症状、治则及鉴别。

  40. 末论方证、预后 • 每一篇的最后一部分条文,主要论述方证、预后。如《痰饮》篇第十六条以后的26条原文,其中第二十条和三十四条是在讨论痰饮病的预后,其余二十四条基本上是在论述治疗“四饮”的具体方证。

  41. 区别重、难、疑点

  42. “重点条文” • 是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临床指导意义的条文。这类条文多数是在论述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预后及鉴别,前面所列举的那些条文即属此类。在学习时,对于这些条文必须深刻理解、反复阅读,有些甚至要会背诵。

  43. “难点条文” • 是指那些从字面上看似难以理解,但又确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条文。比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第二条;“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本条若从字面观之,颇为费解,故属“难点条文”。

  44. “疑点条文” • 是指极少数或因脱简缺漏,文义未尽;或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条文。如《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篇第一条:“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即属此例。

  45. (四)旁参有关医著

  46. (五)验于临床实践

  47. 复习思考题 • ⒈张仲景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 • ⒉《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 ⒊以原文为例,说明“异病同治”的原则在《金匮要略》中是如何应用的? • ⒋试述《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