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89 Vues
第三节 中日战争. 一、 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1、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朝鲜问题 1876年, 签订《江华条约》,获得在朝鲜开埠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特权。 1882 年,签订 《仁川条约》,取得在汉城的驻兵权 。 1885年 , 中日签订《 中日 天津会议专条》(《朝鲜撤兵条约》),规定朝鲜若 今后发生重大变 乱 , 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 相 知照 。使朝鲜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的被保护国。.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1885年,日本颁布《整顿陆海军诏书》,制定十年扩军计划,做好侵略准备。(伊藤博文)
E N D
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1、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朝鲜问题 1876年, 签订《江华条约》,获得在朝鲜开埠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特权。 1882年,签订《仁川条约》,取得在汉城的驻兵权。 1885年,中日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朝鲜撤兵条约》),规定朝鲜若今后发生重大变乱,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相知照。使朝鲜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的被保护国。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1885年,日本颁布《整顿陆海军诏书》,制定十年扩军计划,做好侵略准备。(伊藤博文)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订出详细的《征讨清国策》,准备开战时以主力进攻北京,部分兵力占领长江流域的战略要地,阻止江南清军北上,战后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和长江两岸十里左右地域划入日本版图;中国其余地方则分割成若干小国,受日本监护。并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发动进攻。这是一份以“国运相赌”、独吞中国的狂妄计划。 1890年,日本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 希望对外扩张,积极扩军备战。
3、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中央的后党与帝党之争。慈禧太后于1889年宣布“归政”光绪皇帝,但始终不忘揽权,与“帝党” 矛盾尖锐,影响团结对敌。 帝党:源自“清流”,以光绪皇帝、翁同龢为领袖,有志锐,文廷式,汪鸣銮,张謇等人。 后党:慈禧太后、奕譞、孙毓汶。
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1、日本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 东学党起义后,李鸿章派叶志超带领淮军1500人至朝鲜,日本则大肆增兵,意图乘机开战。 2、清政府“避战求和”的外交活动 李鸿章等先后求救于俄、英、德、法、美等国,但毫无结果。 3、丰岛海战和成欢驿之战 1894年7月25日,日本突袭中国军舰,战争爆发。同日,日军陆军进犯驻扎在牙山的清军,聂士成率部在牙山东北的成欢驿迎战,最终战败,牙山失守。
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 1、中日正式宣战 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 2、平壤之战 8月,日军集结重兵攻占平壤。 3、黄海海战 9月,日军偷袭北洋水师 4、辽东之战与北洋海军的覆灭 9月下旬,日军侵入中国境内,11月,旅顺大屠杀,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光绪帝遣湘军再战,3月,亦被击溃。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4月,李鸿章签定《马关条约》:(1)清政府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解除中朝宗藩;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1)中朝宗藩关系的解除,为日本吞并朝鲜并以此为跳板入侵中国创造了条件;(2)日本割走辽东、台湾等大块地区,是对我国领土的又一次大劫夺,大大助长列强侵华的野心,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3)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紧压榨人民,并开始走上举借“洋债”的道路,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
(4)4个通商口岸的增辟,使中国富庶的长江流域全部向列强开放,便利它们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对华直接投资提供了条约依据,它们争先恐后到中国来设厂、开矿、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沉重地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4)4个通商口岸的增辟,使中国富庶的长江流域全部向列强开放,便利它们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对华直接投资提供了条约依据,它们争先恐后到中国来设厂、开矿、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沉重地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强烈侵略要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战争的惨败也深深刺激了统治阶级,使变法自强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为后来的维新变法作好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
清故封光禄大夫候选郎中吴君墓志铭 钱塘汪鸣銮撰 君讳大根,字培卿,号澹人……赠公生丈夫子三,而君为长,次即愙(KE)斋尚书大澂,三运斋侍讲大衡,幼秉庭训,兄弟互相砥砺,文誉鹊起,一时有三凤之名……君生于道光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卒于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年六十有七……余于君为从母兄弟,总角从君问业,以道义文字相切劘(MO)者数十年,两娶吴,一为君妹,一为君从妹,知君者宜莫若余者也。余罢归卜居,与君近,君一见喜曰:“老年兄弟获遂聚处之乐,非天幸欤!”……
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学名吴起元。祖籍通州,生于海门,定居南通县。15岁时为冒籍应试,25岁时改名为张謇,字季直,后以啬庵为号。光绪二年(1875),入驻军浦口的淮军统领吴长庆幕,治机要文书。光绪六年冬,随军驻防于渤海湾,光绪八年初夏,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六月,清政府派吴长庆率军赴朝,张謇随军协助。光绪十年,张謇回乡,次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光绪二十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上疏痛斥李鸿章。甲午战败之后,张謇便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后成为实业家。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学名吴起元。祖籍通州,生于海门,定居南通县。15岁时为冒籍应试,25岁时改名为张謇,字季直,后以啬庵为号。光绪二年(1875),入驻军浦口的淮军统领吴长庆幕,治机要文书。光绪六年冬,随军驻防于渤海湾,光绪八年初夏,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六月,清政府派吴长庆率军赴朝,张謇随军协助。光绪十年,张謇回乡,次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光绪二十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上疏痛斥李鸿章。甲午战败之后,张謇便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后成为实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