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非言语行为及其分类 我们之前谈到过,交际涵盖方方面面,有语言层面的,也有非语言层面的。而交际与文化则密不可分。如前所述,文化是通过交际得以维持、储存和传播的。文化也是一个民族通过观察和模仿、不仅是通过语言教育、语言学习和言语行为习得和传播,也是通过非言语交际隐含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播的。.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marlo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跨文化交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2.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 非言语行为及其分类 我们之前谈到过,交际涵盖方方面面,有语言层面的,也有非语言层面的。而交际与文化则密不可分。如前所述,文化是通过交际得以维持、储存和传播的。文化也是一个民族通过观察和模仿、不仅是通过语言教育、语言学习和言语行为习得和传播,也是通过非言语交际隐含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播的。

  3.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历来重视非言语行为。孔子主张人们要多用姿势容貌方式进行人际交流,提倡人们与别人交际时要先察言观色,见什么人做什么姿势。荀子也主张人们应“礼恭”、“辞顺”、“色从”,而后才能交流。中国人历来讲究在交际时不仅做到言行质朴,而且气度温和,姿态恭敬。

  4.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论语•乡党》

  5.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学家David Abercrombie则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非言语行为包含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我们跨文化交际课程所关注的是人们相互交际情景中有意或无意发出和接收的刺激或符号——一旦这些刺激或手段被对方感知就产

  6.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生了交际。非言语行为可能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语调、音量、绘画图像、服饰、人体姿势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态度,以及标志交际者的社会关系、地位等。在不同的文化中,由于约定俗成的积累,非言语行为往往具有共享性、因袭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自然也会因文化而异。

  7.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尽管人类使用非言语交际的时间应远远早于语言交际,但以研究的视角关注非言语行为则是近几十年兴起的。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W.Back的观点,非言语行为可以分作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点头摇头、微笑、皱眉等是动态无声的;站、坐、蹲、身体距离等是静态无声的;有声则是指辅助语和类语言等行为。

  8.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在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非言语行为的最基本的文化差异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领域: 时间学(chronemics):关于时间的使用、它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的研究的学问; 体距语(proxemics):研究人际距离及空间使用方式及其意义;

  9.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身势学(kinetics):研究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等; 体触学(haptics):研究身体接触所传达的信息; 外表(physical appearance):研究人们的肤色、衣着打扮及身体形态等; 目光学(oculesics):研究人们通过目光接触、眨眼、眼珠转动及瞳孔放大等所传达的信息。

  10.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副言语(paralanguage/vocalics):研究声音的非言语成分所传达的信息; 嗅觉学(olfactics):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气味来传达信息。

  11. 时间的利用方式 空间的利用方式 时空利用 非言语交际系统 静态 动态 身体行为 声音要素 功能性发声 静默 声音行为 衣着打扮 体型肤色 用品 气味 外表形态

  12.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一、身体行为 1、目光 英语里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而中国人在交谈时,不一定要正视对方,甚至 有时还会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

  13.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虽然英美人习惯交谈时正视对方,但他们又讨厌那种目不转睛的凝视,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好像他们是物而不是人。然而,凝视在中国人看来有时仅是好奇与惊讶,并非无礼。 参看课本p98.

  14.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据研究,人们看到有趣的或喜欢的东西,瞳孔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厌恶的东西时瞳孔则会缩小。这种现象据说古时候的珠宝商就已经知道,他们能从顾客的瞳孔变化推断对方是否对货物有兴趣,从而决定是抬价还是跌价。据说美国商人与中国珠宝商打交道时会戴上墨镜,以免瞳孔的变化被发现。

  15.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高松年看方鸿渐和颜色,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脾气好或城府深的人,忙问:“碰见赵先生没有?”   “还没有。我该来参见校长,这是应当的规矩。”方鸿渐自信说话得体。高松年想糟了!糟了!辛楣一定给李梅亭缠住不能脱身,自己跟这姓方的免不了一番唇舌:“方先生,我是要跟你谈谈——有许多话我已经对赵先生说了——”鸿渐听口风不对,可脸上的笑容一时

  16.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不及收敛,怪不自在地停留着,高松年看得恨不得把手指撮而去之——“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高松年老于世故,并且研究生物学的时候,学到西洋人相传的智慧,那就是:假使你的眼光能与狮子或老虎的眼光相接,彼此怒目对视,那野兽给你催眠了不敢扑你。当然野兽未必肯在享用你以前,跟你飞眼送秋波,可是方鸿渐也不是野兽,至多只能算是家畜。 他给高松年三百瓦脱的眼光射得不安,觉得这封信不收到是自己的过失…… ——《围城》

  17.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2、手势语 手势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文化差异也尤为突出。 中国人用手指头连续从1数到5,是先张开手掌,然后手指往掌心弯曲;英美人则与此相反,是先握拳,然后手指一个个伸出去。

  18.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美国人用大拇指和食指做成一个圆圈来表示ok,但在其他一些国家则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在日本它代表钱的符号;在法国表示零,或无价值;在土耳其、希腊代表与男同性恋有关的一些意义。

  19.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伸出食指和中指:在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常常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比划作“V”形表示“胜利”,“V”是英语单词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传说,“V”字形手势是二战期间由一位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发明的。他在1940年底的一次广播讲话中,号召同胞们奋起抵抗德国侵略军,并动员人们到处写“V”字,以表示胜利的信心。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游行检阅.中使用了这一“V”形手势,使这个手势迅速地广泛

  20.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地流传开来。不过,做这一手势时务必记住把手心朝外、手指朝内,在英国尤其要注意这点,因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在英国则指伤风败俗的事。在中国,“V”形手势表示 “剪刀”。在非洲国家,“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21.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伸出食指和小指: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人们向前平伸胳膊,再伸出食指和小指做成牛角状,用来表示要保护自己不受妖魔鬼怪的侵害。在非洲一些国家,这种手势若指向某人,则意味着要让那人倒霉。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把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竖起来,则表示“交好运”。但在意大利,这一手势表示自己的老婆有了外遇。

  22.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指和食指交叉相叠:在中国,中指和食指交叉相叠表示数目“10”和“加号”;在香港,这一手势则表示“关系密切”。在英国、美国、法国、墨西哥、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一手势表示“祝愿”、“祈祷幸运”。在澳大利亚,表示“期待”、“期盼”。在斯里兰卡,表示“曲折”和“邪恶”。在印度,表示“结束”、“完成”。在荷兰,表示“发誓”、“赌咒”,或指“对方撒谎”。

  23.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屈伸手指:在拉丁美洲、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突尼斯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地区,人们伸出下臂,稍微抬起,手心向上屈伸手指,表示“让人走过来”。但这一手势在中国是用作招呼动物或幼儿的。中国人招呼人的手势是:将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变动所有手指。然而这一手势在英美等国又是招呼动物的。

  24.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手势猜猜看: 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在空中捏在一起或在另一只手上作出写字的样子 用手指点点自己的太阳穴 (付账) 动动脑筋、机敏一点

  25.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食指对着太阳穴转动,同时吐出舌头 表示所谈到的人是个傻瓜 讲话时,无意识地将一食指放在鼻子下面或鼻子边 另人会理解为讲话人“讲的不是真话”难以置信

  26.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再向下,向身体两侧伸出 用手拍打自己的后肩 完了、没救了 自我庆幸

  27.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参看课本P99. 3、坐、站、行、蹲 在西方,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因此,交谈一方采取站立姿势或来回走动,就意味着他位尊职高,有权决定谈话过程的进行。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

  28.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一般站起来回答问题,而在美国,学生一般是坐着回答。 西方文化强调女士优先,所以先请女士就坐。女士就坐前,男士们有义务帮她们拉出椅子,待女士落座后才坐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长幼尊卑秩序,总是长辈、尊者先坐,待他们坐下后,晚辈、位低者才落座,甚至有的还要等到“命坐”,然后才“谢坐”。宴请宾

  29.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客时,主宾双方入座前,较传统的人仍保持“让座”、“谢坐”的传统礼仪。参看课本P129. 同样是坐,坐姿也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传统坐相是“正襟危坐”,太师椅就是对中国标准坐姿的物质迎合。英美人则不习惯“坐如钟”。将一只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是美国人典型的架腿法,名曰“4字腿”。另 一些受美式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

  30.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新加坡、菲律宾的年轻人,也喜欢采取这种坐姿。二战时期,纳粹党人特别注意人的坐姿,一旦发现有人摆出“4字腿”的坐姿,则能断定其不是德国人,或者曾在美国生活过。而在中东,“4字腿”坐姿将被看成是对人的侮辱,因为这种坐姿将鞋底展现在人们面前,而鞋底是难免沾上污垢的。

  31.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美国人架“4字腿”还嫌不自在,有时在与人交谈时,竟会将双脚翘到桌上。在中国人看来,这似乎有些盛气凌人的派头。殊不知,美国人双脚翘到桌面,是一种轻松自在、不拘礼节的表示,往往还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敬意。

  32.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谈完了坐,我们再看看别的。 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课,除了板书外,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而英美教师则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所以英美学生觉得中国课堂太保守、太正规,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而中国人则觉得英美老师太随便,扰乱了课堂秩序。与此类似,通常情况下,

  33.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讲演者一般也是稳立不动、沉着庄严,而英美讲演者则动作频繁,甚至还会走到听众身边以此加强感染力。 蹲的动作也会因文化而异。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蹲是一种很自然的休息姿势,中国人可以两脚跟着地、脚尖朝外长时间蹲着。而英美人典型的蹲姿式两脚尖着地,或 一只脚尖和一只脚跟着地。并且一般来说,

  34.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普遍忌讳蹲这一姿势。 4、头部动作 在许多文化里,人们用点头表示同意,用摇头表示不同意,但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锡兰人(Ceylonese),他们用两种不同形式表示yes这一概念。当他们对事实性问题

  35.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are you a student?)表示肯定时用点头表示yes,但当他们对别人表示同意时(will you go with me?)则用摇头表示。希腊人用摇头表示yes,他们表达“不”的方式实在是非常难以形容。这种方式是:将整个头部抬高往后移动的同时点舌头。 同样是点头yes摇头no,中国人跟英美人由于在回答“是”“否”问题时存在思维方式的差

  36.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异,所以头部动作有时也不尽一致。例如: “You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Mother said to us. 这时如果用英语言语行为来回答,应为: No,we won’t be discouraged. 所以:we all shook our heads.

  37.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我们最后用一个轻松的笑话来总结:一个正在洗澡的女人被陌生人看到时的反应因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会捂脸;老挝女性则捂胸;五四运动前的中国女人会藏脚;苏门答腊岛上的女人会隐藏膝盖;萨摩亚群岛的女性要盖住肚脐;西方的女性一般会一手捂胸,一手捂住下身。这是一本美国人编写的关于体态语的书《gesture》里描写的。笑归笑,但其中确实

  38.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包含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深刻含义。正所谓:一颦一笑皆学问,举手投足关礼仪。 二、声音行为 专家研究表明,英语里光yes就有50多种说法,可以表达50多种不同的情感。这说明,语言之外的声音也是重要的传情达意的工具。

  39.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声音要素 声音要素包含许多环节,我们这里谈谈音速与音量。 中国的电视、广播的语速比美国之音或BBC的波音慢。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汉语音节多,一个音节装载的信息量要比英语多;而是两种文化对效率和生活节奏不同。

  40.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再说音量。中国人打电话、上课、在公共场合说话,声音都比英美人大。这与国人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2、功能性发声 英美人忌讳从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咳嗽、喷嚏、抽鼻子、清嗓子、打嗝、放屁、

  41.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肚子咕咕响等。在人际交往时,他们会极力抑制这类功能性发声,如果做不到,也要立即道歉。中国人认为这类行为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即时觉得不雅,也无须道歉。 还有一种声音,西方人也往往认为不文明,那就是中国人喝热汤时先吹吹气,然后嘴巴啧啧作响。西方人觉得吃喝不应该弄出任何声响,否则就不文明了。

  42.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再说哭和笑。在中国,有亲朋好友去世举行殡葬仪式,大哭是可以的,不哭则反而可能被人说长道短。而西方人则较为克制自己,在人前嚎啕大哭会被认为缺乏修养。西方人的葬礼往往办得庄严肃穆,而中国民间则是热闹非常。与哭相对的是笑。中国人平时逢人就笑脸相迎,让人觉得是和蔼可亲。但有时中国人的笑会使英美人恼火。例如:

  43.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有位美国人进餐时不小心弄翻了一个碟子,正在窘迫之际,在一旁的中国人对他轻声笑了笑,本意是安慰他,但这位美国人则可能因感到被耻笑而心生恼怒。 3、静默 静默在东方文化里,往往“此时无声胜有

  44.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声”,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交际中,中国人可以用沉默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反对;可以表明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表示不理解。而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沉默冷场往往意味着交际失败,所以美国人遇到短时间的冷场就会没话找话说。这种做法被日被人视作咄咄逼人。而美国人又可能会认为中国人的沉默是胆怯或不诚恳。

  45.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三、时空利用 1、时间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利用时间的不同方式,提出一元时间(monochronic time system,亦译作单向记时制)和多元时间(polychronic time system,亦译作多项记时制)两大系统。这里以图表方式来说明这两个系统的差异:

  46.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英美人是一元时间的代表。他们把时间看作一种可以人为进行切分或组合的具有实体性的东西。这点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英语里,time可以和许多动词搭配,例如:buy,sell,save,spend,waste,lose,make up,measure等。他们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在社交活动中,提前预约被视作必要的礼貌行为。The last minute notice会引起人的反感,因为这

  47.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最后一刻的通知一来使人措手不及,会打乱原有计划,而是让人觉得你本来是邀请别人,只是最后一刻才临时找个人来填补空缺。 讲究计划的人痛恨做事behind the schedule,所以英语里有关准时或及时的词语很多:punctual,on schedule,on time,on the minute,on the hour,to the minute,at the appointed time,at the stated time,in time,in good time,timely,perfect

  48.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Timing,well-timed等等。与一元时间的人打交道,守时至关重要。学生不按时交作业,教授可能因此降低分数甚至拒收作业。生意场上不遵守时间,则会损害个人或团体的信誉和利益,甚至还要牵涉到法律责任。 必须说明的是,习惯于一元时间的人虽然讲究计划性,但是对“长计划”的“长”的理解与多元时间的人不尽相同。美国人拟定计划

  49. 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时注重计划能在较短时间内见效,他们心目中的将来往往是in the near future,一年的计划往往要具体落实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收效。短时间内不能产生既定效果的计划在美国人看来便是一种失败的计划。 今天,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们的时间似乎介于一元时间制与多元时间制之间。有时候我们也像西方文化的人那样制定计划遵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