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几种常用习惯句式

几种常用习惯句式. 习惯句式是古汉语中不同词性的词经常配合起来使用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格式 。. 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常用的 习惯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如何、若何、奈何 何以 …… 为 何 …… 之有 何 …… 之 …… 不亦 …… 乎 无(毋)乃……乎 得无(得毋、得微) …… 乎(邪、欤) 孰与. 一、如何、若何、奈何. (一)如 …… 何、若 …… 何、奈 …… 何 “ 如 ” 、 “ 若 ” 、 “ 奈 ” 是动词,表示对付、对待等意义;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几种常用习惯句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几种常用习惯句式

  2. 习惯句式是古汉语中不同词性的词经常配合起来使用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格式。习惯句式是古汉语中不同词性的词经常配合起来使用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格式。

  3. 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常用的 习惯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如何、若何、奈何 何以……为 何……之有 何……之…… 不亦……乎 无(毋)乃……乎 得无(得毋、得微)……乎(邪、欤) 孰与

  4. 一、如何、若何、奈何 (一)如……何、若……何、奈……何 • “如”、“若”、“奈”是动词,表示对付、对待等意义; • “何”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后置状语,可译为“怎么”、“怎样”,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如”、“若”、“奈”的宾语。“如(若、奈)……何”可译为“怎么对付(对待)……呢”或“把……怎么样呢”。

  5.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可译为“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可译为“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②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可译为“怎么对付这种情况呢”或“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可译为“怎么安排你呢?” 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插入的代词“之”意义虚化了,“若之何”处在句首作状语表示反问语气。 

  6. (二)如何、若何、奈何 • 这是“如”、“若”、“奈”与“何”之间不插入宾语的格式,紧缩为“若(如、奈)何”。它有两种用法: 第一是作状语,问原因,并含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或“为什么”。例如: ①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可译为“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 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七十四章》) 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用死来恐吓他们?”

  7. 第二是作谓语,问情况或办法,可译为“怎么样”或“怎么办”。例如:第二是作谓语,问情况或办法,可译为“怎么样”或“怎么办”。例如: ①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如何”可译为“怎么样” ②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8. 二、何以……为 • 这是一个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 • 例如: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可译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可译为“要家干什么?” 此句式中的“何”可用“奚”、“恶”、“安”等代替,“以”可用“用”代替。

  9. 此句式中“以”的宾语如果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以”还可以省略不用,便成为“何……为”的格式。此句式中“以”的宾语如果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以”还可以省略不用,便成为“何……为”的格式。 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何辞为”可译为“为什么要辞别呢?”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同上)  “何渡为”可译为“为什么还要渡江呢?”

  10. 三、何……之有 • 这是一个表示反问的句式。“有”是动词,“之”是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何”是疑问代词,做前置宾语的定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 • 例如: ①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何厌之有”即“有什么满足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何罪之有”即“有什么罪过呢”。

  11. 四、何……之…… • 这是一个表示感叹的句式。“何”是疑问代词,处在句首作状语,加强感叹语气。有时“何”用“奚”等代替,“之”是结构助词,是补语的标志。“何……之……”可译为“什么(怎么)……得这么(这样、那么、那样)……”。例如: ①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楚王问》) ②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12. 五、不亦……乎 • 这也是一个表示反问的句式,它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内容。“不”是否定副词;“亦”是副词,意义较虚;“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 例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13. 六、无(毋)乃……乎 • 这是一个表示推度性的句式,语气较委婉。“无(毋)乃”是副词,表示推度,作状语;“乎”是疑问语气词。“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例如: 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毋乃难乎?(《说苑·尊贤》)

  14. 七、得无(得毋、得微)……乎(邪、欤) • 这也是一个表推度性的句式。“得无”意为“能不”或“该不”,作状语,又写作“得毋”或“得微”等;“乎”是疑问语气词,又可用“邪”或“欤”代替。“得无……乎”可译为“该不会……吧”或“莫非是……吧”。 • 例如: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战国策·赵策四》)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③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 《韩非子·内储说下》)

  15. 八、孰与 • “孰与”是由“……与……孰……”演变来的,这是一个表示比较的固定句式。“孰”是疑问代词,“与”为介词。“孰与”可译为“和(跟、与)……谁(哪个)……”或“和(跟、与)……相比,谁(哪个)……”。

  16. ①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 可译为“与徐公相比谁美”。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可译为“(他)和您相比,谁年龄大”。 ③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史记·曹相国世家》) 例③比较的内容“圣武”在“孰与”之前。“圣武孰与高帝”即“和高帝相比,谁更圣明英武”。

  17. “孰与”还有一种用法,用在相比较的两项之间,但比较之后往往选择后者,相当于“孰若”,可译为“哪如”或“哪比得上”。“孰与”还有一种用法,用在相比较的两项之间,但比较之后往往选择后者,相当于“孰若”,可译为“哪如”或“哪比得上”。 例如: ①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可译为“哪比得上把上天当作物那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可译为“哪如让我做一个人的奴仆”。

  18. 小结 • 课堂授课环节:见讲义 • 网络教学环节: • http://beta.ilib.cn/A-ccsfxyxb200301023.html • http://www.bnulife.com/viewthread-8950.html • http://www.qzu.net.cn/TheCh/Content2/3/ • 课外自测环节:题库语法编。

  19.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