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49 Vues
各種再生能源簡介. 戴明鳳. 設計團隊:花蓮縣宜昌國小教師群 Web site: http://proxy.ycps.hlc.edu.tw/~cyberfair/nuclear/gto.htm. 能源運用的歷史. 早期能源的開發與應用進展遲緩,大都停留在人力、獸力及自然力 ( 水力、風力、太陽 ) ,如應用人類肌肉的力量,大自然的風力來推動帆船、水力來推動水車、獸力拉車等。 陸續地發明了簡單的工具、機械,如滾輪、槓桿、滑輪等搬運貨物,節省人力。. 能源運用的歷史. 自從工業革命,蒸氣機發明之後,動力機械的應用更是發展神速,如汽油引擎、柴油引擎、電動馬達等。
E N D
各種再生能源簡介 戴明鳳
設計團隊:花蓮縣宜昌國小教師群 Web site: http://proxy.ycps.hlc.edu.tw/~cyberfair/nuclear/gto.htm
能源運用的歷史 • 早期能源的開發與應用進展遲緩,大都停留在人力、獸力及自然力(水力、風力、太陽),如應用人類肌肉的力量,大自然的風力來推動帆船、水力來推動水車、獸力拉車等。 • 陸續地發明了簡單的工具、機械,如滾輪、槓桿、滑輪等搬運貨物,節省人力。
能源運用的歷史 • 自從工業革命,蒸氣機發明之後,動力機械的應用更是發展神速,如汽油引擎、柴油引擎、電動馬達等。 • 人類以水力、火力、核能等發電,產生最潔淨的電能供人類使用,進而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地熱…等。
利用潮的滿乾所型成的落差,進行發電的方法。利用潮的滿乾所型成的落差,進行發電的方法。 • 在海灣圍建提防和水路,在漲潮時引水入儲水池;退潮時將儲水放出,每日可發電 4 次。 • 但當潮的滿乾落差小時,則很難發電。
潮(汐)力發電(tidal power)http://pei.cjjh.tc.edu.tw/nature/resources/resources_2.htm • 利用潮的漲退進行發電 • 漲退潮時,利用進出貯 水池的海流,驅動水輪機發電。 • 英法海峽的法國蘭斯河(Lens R.)的河口,潮位差(滿潮與退潮的海面高度差)年平均差為 9m,大潮時可達13.5 m。在河口攔水形成發電廠,是世界唯一的潮力發電,有24座104kW的發電機,每年發電量5.44億kW。
溫差發電 • 海水隨著深度愈深,溫度愈低,利用海面與海底的海水溫差可發電。 • 南太平洋的海水溫度 在水面處約30oC , 水面下100 m處是23oC, 水面下200m處急降為14oC, 水面下500m處則降到7oC。 • 利用海面的暖水將沸點很低的氨類液體蒸發,再利用其蒸汽驅動渦輪機而發電。 • 發電後之蒸汽利用從深海吸上來的冷涼海水冷卻,又變成液體,依此反覆進行發電。 • 但將粗大水管放至水深五百公尺處時,受海流之影響,作業非常困難,且貝類及藻類亦會附生在上面,使效率即降低,其中難題很多。 • 因海底的冷水是由兩極海域所產生的冷水下沉後潛流而來的。
海水溫差發電:利用海洋表層溫水和較深層冷水的溫差發電,當表、底層的海水溫度差20oC 左右,就可發電了。 • 發電原理:使用低沸點的液體作為冷媒,以溫的海水將之蒸發為高壓氣體,便可推動汽輪旋轉發電,而經過汽輪機後的高溫氣體,會被冷水冷卻,恢復成原來的液體。 • 因沸點低的液體是被密封在封閉管的回路中,故稱為封閉循環式。 溫差發電廠 結構
有浮在海洋發電和做落在陸上發電兩種方式。 • 陸上發電:必須用長水管從深海汲水,所以需要選擇特殊的地形,否則無法獲得適當的水源。 • 美、法、日等國家,目前正積極研究開發中。 • 西太平洋諾魯共和國委託日本,建設陸上溫差發電廠,1000kW的有2台,已於西元1982年中完成,並正式運轉。 • 台灣在東部海岸附近則有小型的示範裝置,作為研究用。
「可里奧利里 1 號」發電系統:置於墨西哥灣洋流 • 外徑 171 公尺,長 110 公尺,重量約 6000 噸。 • 具有逆方向旋轉的 2 枚大型螺旋轉的巨大洋流發電系統。 • 2.3 公尺/秒的洋流,可輸出8.3 kW的電力。
利用風力推動風車旋轉發電機。 • 主要使用螺旋槳型風車,亦有採用錐形或新式多翼型等。 • 優點:不會造成公害,沒有環境污染的問題,且取用不盡。 • 缺點:因風向和風力強度時常改變,故發電量不穩定,無法控制且無法將能量集中。 • 目前已有3000千瓦的風力發電設備在運轉。
中型風力發電裝置的內部,由 • 風車翼、 • 變距機構、 • 加速器、 • 發電機和 • 方向控制用小風車所組成。 • 變距機構可以依風力大小改變風車翼的受風面積大小,以調整轉速使保持一定。 • 方向控制用風車是依風向調整風車翼,保持風車翼正面朝著風向。 • 當加速器使風車的轉速﹝即每秒的旋轉次數﹞昇高到一定限度時才開始發電。 • 最高可發電10千瓦。
環境方面:核電對環境最大的傷害就是溫水的排出。環境方面:核電對環境最大的傷害就是溫水的排出。 • 所謂「溫排水」就是核電廠抽取海水,冷卻水蒸汽之後,所產生的溫水。 • 人們擔心溫水未先降溫就排出,破壞海洋生態,造成珊瑚白化和魚類畸型 。 2.人民方面:由於核能在進行核分裂時會有輻射產生, • 所以人們擔心核電廠的輻射使人們罹患癌症、初生嬰兒死亡及產婦流產的機率增加和擔心受怕的心理壓力等。
核廢料的處理 由於低放射性廢料具有放射性,因此不能當作一般廢棄物處理,必須加以妥善管理。徹底解決這些低放射性廢料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利用工程設施與地質屏障的方法將它們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圈隔離。再利用其會隨著時間衰變的特性,將它們監管100至300年,屆時放射性強度會衰減到與一般環境背景值一樣,並不會對人類產生任何影響。 • 低放射性廢料最終處置的方式,一般可分為陸地掩埋與海拋兩種,但在一九八三年倫敦公約中,各國同意暫時停止海拋,目前各國已運轉或規劃中的低放射性廢料最終處置場均採陸地處置的方式。陸地處置可分為淺層處置與地質處置。淺層處置是將廢料放置於地表上或地表下最深不超過30公尺處的處置方式。地質處置則是將廢料放於較深的地層岩中,包括隧道處置及海床下處置。目前美國、英國、法國、瑞典、西班牙、芬蘭、日本等國家都已完成低放射性廢料最終處置場,且順利運轉中各國的處置方式雖因本身條件而相異,但都能徹底將放射性廢料與人類生活環境 隔離以保障大眾安全、維護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