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2012/08/27

建構 學習共同體 的三和學園 — 協同學習 . 授業 研究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Lesson Study. 張錫勳. 2012/08/27. 參考 資料. 學習共同體. 佐藤 學 : 《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 天下雜誌 陳大偉: 《 怎樣觀課議課 》 四川教育出版社 Thomas L.Good & Jere E.Brophy : 《Looking In Classrooms 課堂研究 》 五南. 因應十二年國教 落實教學正常化.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2012/08/27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建構學習共同體的三和學園 —協同學習.授業研究 Collaborative Learning. Lesson Study 張錫勳 2012/08/27

  2. 參考資料 學習共同體 • 佐藤學:《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天下雜誌 • 陳大偉:《怎樣觀課議課 》四川教育出版社 • Thomas L.Good & JereE.Brophy:《Looking In Classrooms 課堂研究》 五南

  3. 因應十二年國教 落實教學正常化

  4. 十二年國教將從民國103年正式實施,如何落實「教學正常化、推動學生適性輔導措施及提升教學品質」將是國中教育現場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十二年國教將從民國103年正式實施,如何落實「教學正常化、推動學生適性輔導措施及提升教學品質」將是國中教育現場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證諸過去教改經驗,103年只是這波國教改革的起點,要真正掙脫升學壓力的桎梏,開創國教的新契機,恐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所謂正常化教學,依據「教育基本法」與「國民教育法」揭櫫的目標,學校一切教育作為皆應落實「德、智、體、群、美」兼重之教學,以培養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國民。 檢視目前國中教育現場,仍存在諸多不利於正常化教學的因素,亟待學校積極尋求可行策略,努力達成教學正常化的目標,將是十二年國教成功的關鍵。

  5. 教師應掌握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內涵 資料來源: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http://12basic.edu.tw/)

  6.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架構 6 6

  7. 國中教育發展願景 學生適性發展、五育均衡 學校特色發展、品質提升 教師專業教學、多元評量 家長多元參與、優質親職 7

  8. 國中教學正常化 推動策略

  9. 教學正常化重要內涵

  10. 專長師資 規劃與管理學校師資結構,提升教師專長授課比率 解決藝能及活動課程師資不足問題。

  11. 課程教學 課程計畫落實於課堂教學。 提升學習評量品質。 推動教師授業研究/單元教學研究(Lesson study)

  12. 教師精進 建立學校本位教師進修機制。 推動教師學習社群。

  13. 考核評鑑 貫策常態編班政策。 落實教師依專長授課。 遵守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綱」規定,實施課程教學。 落實藝能及活動課程(健體/藝文/綜合 )教學正常化政策 遵守教育部及教育局規定實施評量。

  14. 校長領導 引領教師進行授業研究/單元教學研究(Lesson study)。 建構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的學校。

  15.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為什麼快樂學習無法提高學習動機? • 為什麼能力分班不是因材施教的好方法? • 為什麼亞洲的孩子紛紛從學習中逃走? —佐藤學

  16.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果老師總是認為: • 學生就是不喜歡學習。 • 教學時間總是不夠。 • 要學會,就要反覆練習。 • 小組討論吵吵鬧鬧,會影響教學進度。 • 不能力分組,好學生都給耽誤了。 • 進教室觀課會干擾教學。 • 結果:多數學生從學習中逃走!

  17.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果老師的教學總是: • 心中無學生。 • 對學生的期望偏低。 • 只管自己的教,不管學生的學。 • 以單向傳授爲主,學生缺乏參與機會,師生互動不足。 • 提問缺乏啓發性與挑戰性。 • 未能因應學生能力與需求,調整教學策略或教學內容。 • 結果:多數學生從學習中逃走!

  18.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大班教學中如何關照每位學生的發展? • 大班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 如何營造互助互勉的學習氣氛,推動協同學習的文化,達 到教學相長的優勢? • 如何推動大班小組化學習?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19.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 問題不在老師應該如何「教學」,而是怎樣讓學生不再逃避「學習」。 • 為匠者,授之以魚,為師者,授之以漁! • 過往教育現場金字塔式、少數菁英得利、多數「陪公子念書」、優勝劣敗的結構,已經無法應付未來全球化、知識高度複雜化的社會;唯有保障每個學生的「學習權」,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理想。

  20.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 如果教師單向授課灌輸,學生只是被動的記憶知識,學到的只是背誦能力,而非知識本身。學生將因為背誦,累積許多知識,卻無法活用知識。 • 教師的責任,不在於追趕教科書的內容,責任在於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 • 老師的工作不再是怎樣把知識教給孩子,而是如何設計活動,有層次的提問,讓孩子更喜愛學,能主動學,並且知道自己為何而學。

  21.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 傳統的同步教學(相同的學習目標/時間/速度/內容) 削弱了學習的體驗、放棄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忽略了學 生的興趣,用以換取教學效率。 • 學習並非在一致之下產生,而是在差異中形成。 • 歐美國家的中小學,已經成功從『以教科書和黑板為中心 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協同教學為中心』的模式。透過主 題課程、單元學習和小組協同學習,保障每一個孩子的 學習權,同時也維持高品質的學習內容。

  22.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如何不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 因應學習時代的來臨與課程典範轉移,教師的角色期待與「教」、「學」概念連帶發生轉變。 • 教師必須轉化為具反思能力之學習者,而學生也必須被啟發建構成主動學習的合作團隊,學校則必須發展成為師生共學的社群。 • 在師生共學的大社群中,彼此互為「教」者與「學」者,「教」與「學」成為雙向的、循環對話的、建構的有機歷程。

  23.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 學習共同體 • 學生成長在課堂,教師生活在課堂。 • 對學生而言,課堂生活是其學校生活最重要的構成。 • 對教師而言,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價值的體現。 • 課堂具有不確定性和變動性,課堂時刻在發生著故事。 • 由於教學的複雜性,不可能由一種評鑑模式或一種評鑑工具來決定一位教師的教學品質。 • 改進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專業倫理責任。 •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改進永無終點。

  24.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現代的教室,總將桌椅排成小組以利隨 時討論,以協同學習為基礎,展開專題 式研習,也不再注重知識或技能學習的 量,轉而看重豐富學習的質。 —佐藤學

  25.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與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二詞經常交替使用。 • 狹義而言,合作學習乃源自「競爭」有礙學習的基本假 設,而協同學習則是源自「階級權威結構」有礙學習的基 本假設。

  26.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協同學習是與個別學習、競爭學習不同的學習方式。 • 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在共同的目標和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的個人、小組學習成果而進行協作互助的學習模式。 • 在協同學習中,學習者之間的關係是融洽的,相互協作的,在共享信息與資源、共負責任、共擔榮辱的基礎上,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實現相同的學習目標。

  27.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協同學習」(協作學習/合作學習),它是建立於互相學習/互惠學習的關係,而非互相教導的關係。 • 互學關係的溝通是借助「Hello,這題怎麼做?」之類低成就學生的問話所形成。 • 教師在協同學習的指令不是「懂的學生教不懂的學生」,而是「不懂的學生不要老是一個人思考,可以問問旁邊的同學。」 (引導低成就的學生養成向同學請教的習慣及自信)

  28.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皮亞傑指出,協同學習在兒童認知發展建構中是一種主要的方式。 • 皮亞傑認為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活動應該是平等的,如成人與兒童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 • 開始時兒童或學生的活動可能是受控制的,但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背景知識後,與成人或教師之間的平等協商、對話、討論將更有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並加深對認知內容的認識。 • 協同學習牽涉很多社交能力的訓練,因此很能提昇學生與他人合作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成年人工作角色很重要的培訓。

  29.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協同學習最基本的特點是以學習者的「學」為中心,強調學習者之間的相互合作,從學習理論的角度看,它的思想源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 協同學習是一種學習策略,同時它又是一種學習環境,而這種環境只有極大地發揮其他學習資源的功能時,自身也才能更好地展現特點和優勢。

  30.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學習小組是協同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 • 對於小組中的每一成員來講,整個學習小組就屬於他的學習環境範疇。 • 學習小組的組織結構合理與否會直接影響學習的品質和效果。 • 確定學習小組結構,要考量學習者的特質與差異性,儘量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樣有利於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積極性。 • 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習內容、學習任務的特點,彈性調整學習小組的結構。

  31.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協同學習不是利用小組裡成績好的同學(小老師)教成績差者,而是共同學習和成長。 • 協同學習強調學習者之間的協作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教師要對協同活動過程進行良好的組織和引導,使學習者體會協同學習的有效性。 • 整個學習過程中,協同活動是核心。協同學習活動主要圍繞學習內容開展,並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活動方式。 • 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習資源作為媒介,作為學習者的身份,進入到學習小組內部,參與學習,協同學習。

  32.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老師們的實際教學中有一些現象值得深思: • 是否只注意了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圍聚在一起學習。 • 而忽略了合作學習的實質:通過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 • 良好的合作學習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積極實踐行動 。

  33. 學習的革命:協同學習 學習共同體 • 協同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 • 當發現學生對小組學習任務不清楚時,要及時向學生說明任務內容及操作程序。 • 關照無法成功參與小組的學生,及時提供協助。 • 及時制止小組討論中的話語霸權,擴大學習的參與面,使小組成員的表達機會能達到均等。 • 在面對開放性的問題時,及時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在聽取並吸收其他小組成員的論點上進行討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 當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受阻時,及時提供相關學習協助。 • 小組學習活動進行中,適時給予鼓勵、表揚。 • 確認小組學習任務的達成。

  34.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最令人感動的,並不是 奇蹟般的改革成果,而是學校中的寧靜、 自然的對話、孩子們上課互相學習的氛圍、 及每一位教師敞開教室大門,謙虛地與同 僚互相學習。—佐藤學

  35.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佐藤學教授提出「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的改革建議。日本中小學正掀起一波寧靜的革命,這是將學校建構為「學習共同體」的運動。 • 學習共同體是建立班級孩子的學習圈,讓學生彼此對話、相互幫助;老師「少說多聽」、教室打開大門,成為可以共同觀摩學習的現場。 • 學習共同體遠超出班級層級中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它是有機連帶地存在於學生之間、教職員之間,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之間,以及全校師生之間。 • 學習共同體不僅是班級經營的理念,也是學校經營的實踐。

  36.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傳統的上課方式中,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一直「說」,卻忘了「聽」的重要性。 • 課堂中教師「聽」的能力,不僅只是聽孩子的發表內容或意見,而是透過「聽」的方式,肯定孩子的存在,給予歸屬感。 • 也因為能夠「聽」孩子的聲音,觸發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融入孩子的學習領域,以更多角度看不同事情。 • 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站在學生的同一平面學習,是很重要的一環。

  37.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首先要改變班級學生的座位方式。 • 由一排排面對教師的座位方式,改為「ㄇ」字形的座位,方便孩子隨時互相討論,進行小組協同學習。 • 在教學方式上,捨棄傳統「目標、達成、評價」的方式,以「主題、探究、表現」的方式,累積孩子學習經驗,進而構成知識。 • 上課當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帶出學習問題;再透過小組討論,了解學生思考方向,並不時請學生將小組的思考心得與全班分享。一方面訓練學生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讓學生的思考更深入廣泛。

  38.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透過這樣的模式,班級中的2-4人小組是一個個學習圈;與全班討論時,班級更成為一個大的學習圈。 •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小組協同學習」,並非小組互相競爭或分工合作,而是每個人在同一起點,一起思考解決問題 • 透過合作學習、分享表達,讓孩子找回學習的樂趣,老師找到成長的動力,更間接提升整體的學力表現。

  39.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學校改革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家長和教師間的不信任。 • 如何消除家長、教師、學校與地方的分歧,最好的方法,就是打開學校大門,讓地方人士及家長參與學生學習,並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構築家長、學校及地方的「學習共同體」。 • 學習共同體的「參加學習」,並非傳統的「教學參觀」,而是讓家長及地方人士,實際進入班級孩子的學習圈。

  40.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家長們在剛參與時,只在乎自己孩子的表現及學習,隨著經驗的累積,漸漸會去關心其他孩子的學習及反應。 • 在日本「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家長及地方人士的「參加學習」,無形中激勵了孩子的學習欲望。 • 透過實際的參與,改變了學校、家長、及地方的對立關係,使學校教育轉化為「公共的教育」,大家不僅是「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圈之一,更有責任及義務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41.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教師們也構成「學習共同體」的另一個學習圈。 • 構成教師們學習圈的第一步,就是將教室的門打開,讓其他教師能進入互相學習。 • 傳統的教學觀察,授課教師常常被評價或打分數,在被評鑑的壓力下,教師們漸漸的關上教室的門,只專注於自己的班級經營。 • 在教室觀察中,教師要能夠脫離評論的方式,用「省察」的態度,觀察自己及他人的上課情形,觀察者與授課教師是站在同一平面,把觀察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學生,一起思考同樣狀況發生時,自己的處理方式。

  42.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們構成很重要的學習圈,每一位教師,不論是新手或是經驗豐富的教師,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出發點相互學習。 • 定期開放教室觀察研究,根據所看到的事實(教室裡實際發生的事),不管是孩子的表情變化或是任何教室的細微小事,都能夠培養自己「發覺」及「反思」的能力,再透過「省察」與理論的相互結合,構成內心真正的教育「知識」。

  43.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目前許多校本研習趨向形式化,甚至流於僅只聊天的小團體,教師們互相學習交流的「同僚性」漸漸衰退。 • 教師們缺乏交流,使教室及教學內容趨向「私人化」。 • 為了促進及保障教師的學習,學校必須由內部開始改變,以推行公開教室研究,打破教師之間的藩籬,保障教師的交流及學習,重新構築校內的「同僚性」(collegiality)。

  44.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教師們滋養了濃厚的「同僚性」,塑造了迎刃有餘的「伸展與跳躍」學習氣氛,提供給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師生在教室裡進行著「交響樂般的學習」,不僅促進每個學生的自我實現,教師也成長為學習的專家,更使學校邁向卓越,因而建構了學習型學校。

  45. 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 • 同僚教練(peer coaching )指在學校一起工作的同事,基於互助互信和共同興趣,以夥伴形式共同反思和研習教學工作,例如觀課議課等,以提升教學素質和持續專業學習。 • 同儕教練可算是「觀摩教學」的一種,基於教師互助和開放教室的原則,互相觀課、並進行評析的教學活動。 • 教師開放教室才能互惠學習。開放教室換來同事的回饋,通過觀課者的回饋,提升教學效能。

  46. 教師學習共同體:授業研究 學習共同體 • 1998年,日本神奈川縣茅崎市教育委員會找佐藤學合作,依據他的教育理念建立一所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濱之鄉小學」。 • 濱之鄉小學的教師們組成學習社群,實施「授業研究」(單元教學研究 lesson study),以「學習單元」為中心,共同備課,共同構思教材、教學方法和策略,然後觀摩教學,蒐集資料,舉行教學檢討會,進行課程和教學檢討、慎思和反省,以追求彼此的專業成長。

  47. 協商共同備課單元 建構學習共同體的基石 領域教師 授業研究 共同備課 找尋解決問題策略 進行教學設計 說課 同僚教練 觀課 議課 校本進修平台 發表分享 網路資訊平台

  48. 教師學習共同體: 觀課議課 學習共同體 用心靈感悟課堂 對話交流 反思提升

  49. 目前教學觀摩存在的一些問題 學習共同體 • 觀課(教學觀察)的問題: • 教師普遍排斥擔任教學觀摩工作(why?) • 觀課時遠離學生(觀課者坐在教室最後面)。 • 觀課前無對話,觀課議課無焦點。 • 觀課時過於關注教師教的行為,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活動 • 議課(教學觀摩後的討論)的問題: • 礙於同事情面,流於形式或隔靴搔癢,對話空泛,諸如備課充分、教學成功、教學精彩等不著邊際的優點,無法深入探究課堂教學的問題。 • 主觀評價多,專業對話少,無法有效改善教學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50. 如何有效的觀課議課1/4 學習共同體 • 觀課:要從大處看,從關鍵問題看 • 觀需要從大處著眼,不要盯住課堂偶然的失誤和缺失不放。 • 察意旨詳察,透過表面現象詳察背後的意涵,需要心靈體悟和體察。 • 議課:展開對話,促進反思 • 議課是圍繞觀課所蒐集的課堂訊息,討論問題,平等交流,深入對話,探討更有效教學的多種可能。 • 議課的對象不是上課的人,而是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教學事件和現象。 • 不能把課堂上的事件和現象看成授課教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 • 從學生學的角度(即圍繞學習活動和學習狀態)提出更有價值和意義的討論話題和問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