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794 Vues
第六章 生產理論 作者:顏榮祥 (南台科技大學管理與資訊系) 中 華 民 國 97 年 9 月. 報告大綱 壹、 生產函數 貳、短期產量分析 參、長期產量分析 肆、規模報酬. 壹、生產函數 一、生產系統與生產要素. 管理&技術. 勞動 土地 資本 企業能力. 投入. 產出. 轉換. Feedback. 二、生產函數 以特定數量的生產要素,最多能生產多少產量的技術關係 q = A f ( K , L ) q :產量 K :資本 L :勞力 A :生產技術水準.
E N D
第六章 生產理論 作者:顏榮祥 (南台科技大學管理與資訊系) 中 華 民 國 97 年 9 月
報告大綱 壹、生產函數 貳、短期產量分析 參、長期產量分析 肆、規模報酬
壹、生產函數 一、生產系統與生產要素 管理&技術 勞動 土地 資本 企業能力 投入 產出 轉換 Feedback
二、生產函數 以特定數量的生產要素,最多能生產多少產量的技術關係 q = A f ( K , L ) q:產量 K:資本 L:勞力 A:生產技術水準
假定生產技術不變,則長期生產函數可寫成 q = f ( K , L ) 若 K = K0,則短期生產函數可寫成 q = f ( K0 , L ) = f (L )
三、生產函數之特性 1、把其他生產要素的數量固定不變,而只增加 一種生產要素時,可增加的產量是有限的。 2、生產要素間具互補性與替代性。 3、長期間替代較容易,短期間替代較困難。
貳、短期產量分析 一、TPL、APL及MPL 之定義 TPL = qL = f ( K0 , L ) = f (L ) APL = TPL / L MPL = △ TPL /△ L (或= d TPL /d L)
L TP AP MP • 0 0 • 2 2 2 • 2 6 3 4 • 3 12 4 6 • 4 20 5 8 • 5 27 5.4 7 • 6 33 5.6 6 • 7 38 5.4 5 • 8 42 5.3 4 • 9 44 4.9 2 • 10 44 4.4 0 • 11 43 3.9 -1
二、 APL及MPL 之幾何意義 1、過TPL上任一點作一條切線,切線之斜率 即為MPL 。 2、過TPL上任一點與原點之連線,此連線之 斜率即為APL 。
三、TPL、APL及MPL 之關係 C TPL B TPL A O L L1 L2 L3 MPL APL Ⅰ Ⅲ Ⅱ A’ B’ APL C’ L O L1 L2 L3 MPL
1、TPL及MPL 之關係 TPL加速遞增 → MPL大於0且遞增 TPL減速遞增 → MPL大於0且遞減 TPL最大時 → MPL等於0 TPL遞減 → MPL小於0 2、APL及MPL 之關係 0<L<L2 → MPL > APL L=L2 → MPL = APL (此時APL為最大) L>L2 → MPL < APL
四、生產三階段之劃分之關係 0<L<L2 → 第Ⅰ階段 L2<L<L3 →第Ⅱ階段 L>L3 →第Ⅲ階段 <註>生產者會選擇第Ⅱ階段來生產 五、報酬遞減率(或邊際報酬遞減率 或邊際生產力遞減率) 於第Ⅱ階段,在K固定時,隨著L的增加, MPL有遞減的現象,稱為報酬遞減率。
六、實例分析 假設 qL= TPL= 72L+15L2-L3,則 1、APL = TPL / L = 72+15L-L2 MPL= d TPL /d L = 72+30L-3L2 2、MPL最大時, L為多少? 令d MPL /d L=0 → 30-6L=0 → L =5 又d 2MPL /d L2 =-6<0 故L=5時, MPL=72+30×5-3×25 =147 (為最大)
3、APL最大時, L為多少? 令d APL /d L=0 →15-2L=0 → L =7.5 又d 2APL /d L2 =-2<0 故L=7.5時,APL=72+15×7.5-7.5×7.5 =128.25(為最大) 4、TPL最大時, L為多少? 令 MPL =0 → 72+30L-3L2=0 → L =12或 L =-2(不合) 故L=12時,TPL=72×12+15×122-123 =1296(為最大)
5、生產階段之劃分之關係 C B TPL A TPL= 72L+15L2-L3 O L 5 7.5 12 MPL APL Ⅰ Ⅲ Ⅱ A’ B’ APL=72+15L-L2 C’ L O 5 7.5 12 MPL=72+30L-3L2
參、長期產量分析 一、等量曲線 1、意義 能夠生產相同產量之所有生產要素組合的軌跡 K A B C q0 L O
2、等量曲線之斜率為負 表示為了維持產量不變,若增加L的雇用,K的使用量必須減少。 K 斜率=△K/△L=dK/dL <0 A K1 B K2 q0 L O L1 L2
3、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 (1)意義 在產量不變下,增加1單位的L,必須減少的 K的數量,兩者的比值,稱為邊際技術替代率。 (2)公式 MRTSLK∣q不變=-△K/△L = -dK/dL =MPL/ MPK
(proof) (3)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法則 表示在產量不變下,每增加1單位的L,所必 須減少的K的數量,會隨著L的增加而遞減。
4、 MRTS與等量曲線形狀之關係 (1)等量曲線凸向原點→ MRTS遞減 K A B C L O
(2)等量曲線凹向原點→ MRTS遞增 K A B C D L O
(3)等量曲線為一直線→ MRTS固定不變 K A B C D L O
5、等量曲線之特性 (1)任兩條等量曲線不可能相交 K A B C L O
(2)等量曲線愈往右上方,表示產量愈高。 K q3>q2 >q1 q3 q2 q1 L O L1 L2
6、完全替代與完全互補的等量曲線 L與K完全替代 L與K完全互補 q3>q2 >q1 K K q3>q2 >q1 q3 q2 q1 q1 q2 q3 L L O O
7、生產技術進步對等量曲線之影響 生產力=產出/投入 K TPL T’ q>q’ T q q’ L L O O
二 、等成本線 1、意義 等成本線AB:PLL+PKK=C 等成本線斜率=-PL/PK<0 K A D:成本預算C全部用完 C:成本預算C未用完 E:成本預算不足 △OAB:預算空間 E D C B L O
2、等成本線之特性 (1)C,PK不變 PL↓A1B1 → A1B2 PL↑A1B1 → A1B3 K A1 O L B3 B1 B2
(2)C,PL不變 PK↓A1B1 → A2B1 PK↑A1B1 → A3B1 K A2 A1 A3 O L B1
(3) PL,PK不變 C ↑A1B1→ A2B2 C ↓A1B1→ A3B3 C不變, PL,PK同比例下降 C不變, PL,PK同比例增加 A1B1→ A2B2 A1B1→ A3B3 K A2 A1 A3 O L B3 B1 B2
三、均衡條件 Max q = f ( L, K ) s.t. PLL+PKK=C K MRTSLK∣q不變=MPL/ MPK=PL/PK → MPL/PL= MPK/PK MRTSLK >PL/PK →多雇用L,少雇用K MRTSLK <PL/PK →少雇用L,多雇用K MRTSLK = PL/PK →產量最大 A E q3 q2 q1 L O B
四、最低成本的要素組合 1、意義 生產特定產量q0,欲使生產成本為最低,L 與K之雇用量的組合。即 Min C = PLL+PKK s.t. q0 = f (L,K)
K E q0 C1 C2 C3 O L
五、擴張線(或生產規模線) 1、意義 生產特定的產量,最低成本要素組合之軌跡 。 2、圖示 C3=80 C2=45 K C1=30 C q3=30 B q2=20 A q1=10 L O
肆、規模報酬 一、意義 假設 q= f (L,K),若 f (tL,tK) = tm f (L,K) = tm q 當 m>1,遞增規模報酬(IRTS) m<1,遞減規模報酬(DRTS) m=1,固定規模報酬(CRTS)
二、實例分析 1、假設 q= 4L1/2K1/2 4(tL)1/2(tK)1/2 = t (4L1/2K1/2) = tq 故q= 4L1/2K1/2為CRTS 2、假設 q= 4L1/2K1/3 4(tL)1/2(tK)1/3 = t5/6 (4L1/2K1/3) = t5/6 q 故q= 4L1/2K1/3為DRTS 3、假設 q= 4L2/3K1/2 4(tL)2/3(tK)1/2 = t7/6 (4L2/3K1/2) = t7/6 q 故q= 4L2/3K1/2為IRTS
<結論> q= A LαKβ ,A>0 , α>0 , β>0 稱此生產函數為Cobb-Douglus生產函數 1、 α+β = 1時,q= A LαKβ為CRTS 2、 α+β<1時,q= A LαKβ為DRTS 3、 α+β>1時,q= A LαKβ為IRTS
三、規模報酬遞減與報酬遞減率之比較 1、規模報酬遞減 全部生產要素同比率增加時,生產量增加的比率小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率。 2、報酬遞減率 其他生產要素不變,只有增加一種生產要素時,該要素對增加生產量的能力愈來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