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第22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第22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组织 (表皮角质层、毛发、甲板) 的真菌统称浅部真菌。一般不侵犯皮下等深部组织和内脏,故不引起全身性感染。浅部真菌可分为皮肤癣菌和角层癣菌两大类。人类感染多因接触患者或患畜,亦可由于接触染菌物体而被感染. 一 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该菌具有噬脂性 此菌短粗、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二、皮肤癣真菌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22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2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组织 (表皮角质层、毛发、甲板) 的真菌统称浅部真菌。一般不侵犯皮下等深部组织和内脏,故不引起全身性感染。浅部真菌可分为皮肤癣菌和角层癣菌两大类。人类感染多因接触患者或患畜,亦可由于接触染菌物体而被感染

  2. 一 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该菌具有噬脂性 此菌短粗、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3. 二、皮肤癣真菌 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浅部真菌称为皮肤癣菌。由其引起的皮肤癣,尤其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皮肤癣菌分为: 毛癣菌 表皮癣菌 小孢子癣菌 3个属 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弱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小分生孢子,可对其作初步鉴定 

  4. (1) 表皮癣菌属 对人有致病作用的只有絮状表皮癣菌 。 可侵犯人表皮、甲板,但不侵犯毛发。临床上可致体癣、足癣、手癣、股癣和甲癣等,多发生于热带地区 表皮癣菌菌落开始如鹅毛状,继而转为黄绿色粉末状,镜下可见有典型杆状大分生孢子, 菌丝较细、有分隔,间或可见球拍状菌丝、结节状菌丝及螺旋状菌丝 

  5. (2) 毛癣菌属 毛癣菌属有20个种,其中13种对人有致病性。一般可引起人的皮肤、毛发和甲板感染,但各菌的亲嗜性不尽相同 毛癣菌菌落,可呈颗粒状、粉末状、绒毛状。颜色为白色、 红色、橙黄色、或棕色。镜下可见细长、薄壁、棒状、两端钝圆的大分生孢子以及侧生、散在或呈葡萄状的小分生孢子菌丝有螺旋状、球拍状、鹿角状和结节

  6. 体癣分离的红色毛癣菌培养物 菌落初为白色棉花样,很快发展为粉末状,菌落背面产生淡红色至紫色的色素,不同菌株的颜色差异很大

  7. 3 小孢子癣菌 目前小孢子菌属已有15个种。主要侵犯毛发与皮肤,引起头癣、体癣。在我国主要有奥杜安小孢子菌 、犬小孢子菌 和石膏样小孢子菌 小孢子菌属菌落呈绒毛状或粉末状,表面粗糙。菌落颜色呈灰色、桔红色或棕黄色。镜下可见厚壁的梭形大分生孢子。卵圆形的小分生孢子长在菌丝的侧枝末端。菌丝有隔,呈结节状、球拍状和梳状

  8. 致病性 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的病变可由不同的皮肤癣菌引起 甲癣(俗称灰指甲),指甲失去光泽,增厚、变形。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均可引起 皮肤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引起,占浅表真菌培养阳性率56% 头癣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成年后少见。表现为 头发脆而易断,主要由接触或理发工具传播

  9. 真菌种类、 种数 感染部位 传染源 皮肤 毛发 甲板 人 动物 表皮癣菌属 1 + - + 絮状表皮癣菌 无 小孢子菌属 1 + + - 奥杜安小孢子菌 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 毛癣菌属 20 + + + 石膏毛癣菌、红色毛癣菌 须毛癣菌 皮肤癣菌的种类、侵犯部位及传染来源

  10. 三 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与孢子丝菌,经外伤侵入皮下,感染最初发生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或骨,逐渐扩散,最后可达到皮下。一般感染只限于局部,但也可扩散至周围组织。孢子丝菌经淋巴管扩散;着色真菌经血行或淋巴管扩散

  11. (一)着色真菌 着色真菌是一些在分类上接近,引起的疾病症状近似真菌的总程。 本菌在组织中为厚壁、圆形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落呈暗棕色。镜检可见棕色有隔菌丝,在分枝、侧面或顶端形成分生孢子梗,梗上产生棕色圆形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有树枝形、剑顶形、花瓶形等不同形状,是鉴定本菌的重要依据

  12. 着色真菌一般由外伤侵入人体,感染多发于颜面、下肢、臀部等暴露部位,潜伏期约一个月,长者数月乃至一年,甚至几十年。开始患处为丘疹、结节、结节融合成疣状或菜花状。病损皮肤呈境界鲜明的暗红色或黑色区,故称着色真菌病。亦侵犯深部组织,呈慢性感染过程。在机体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内感染 

  13. (二) 孢子丝菌属 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自然界分布广泛,从土壤尘埃和植物表面可分离出该菌 常因外伤接触带菌的花草、荆棘等引起感染。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申克氏孢子丝菌。本菌为双相型真菌

  14. 形态和培养 用患者标本 (脓、痰、血、病变组织) 制片,油镜下观察可见梭形或圆形孢子。在沙保弱培养基上25℃培养 3-5d,可长出灰白色粘稠小点,然后扩大成黑褐色皱膜状菌落,镜下可见有分隔菌丝及成群的梨形小分生孢子。在含胱氨酸的血平板培养基上37℃培养,则以芽生方式形成酵母型菌落 

  15. 致病性 人类感染本菌主要是通过有创伤的皮肤接触了染菌土壤或植物,孢子丝菌侵入皮下组织、淋巴管,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出现链状硬结,称为孢子丝菌性下疳。亦可经口或呼吸道侵入,沿血行扩散至其他器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道。我国大部分地区皆已发现,以东北地区为多见 

  16.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凡是侵犯表皮及其附属器以外的组织和器官的病原性真菌或条件致病性真菌,均可称为深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比浅部真菌感染更为严重,常可引起重症、致死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深部真菌病发病率日益增加。现将主要的深部致病性真菌介绍如下

  17. 一 新生隐球菌 新生隐球菌 属于隐球菌属。隐球菌属种类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鸽粪中大量存在。人因吸入鸽粪污染的空气而感染,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主要引起肺脑的急性或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

  18. (一) 生物学性状 1 新生隐球菌的形态: 新生隐球菌为圆形的酵母样细胞,直径4-12μm,外周有一层肥厚的胶质样荚膜。荚膜比菌体可大1-3倍。本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常呈单芽,有时出现多芽。芽颈较细,但不生假菌丝

  19. 有荚膜的新生隐球菌形态HE染色镜检

  20. 无荚膜的新生隐球菌GMS染色镜检

  21. 2 新生隐球菌的培养与分型 新生隐球菌在沙保弱与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和37℃皆能生长,数天后长成酵母型菌落,表面粘稠,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桔黄色,最后成棕褐色  新生隐球菌荚膜由多糖构成,根据其抗原性可分为A、B、C、D 4个血清型。临床分离株多属于A与D型

  22. (二)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荚膜多糖是新生隐球菌的是重要的致病物质。有抑制吞噬、诱使动物免疫无反应性、降低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新生隐球菌经紫外线照射后失去荚膜,对小鼠致病力也消失,一旦荚膜恢复,致病力也恢复

  23. 2 新型隐球菌的所致疾病 隐球菌病 在人与人之间不发生接触性传染。通过呼吸道吸入孢子是主要的感染方式。最初感染灶多在肺部。肺部感染一般预后良好。 也可以播散至全身各个脏器,如皮肤、粘膜、淋巴结、骨、内脏等均可受累,最易侵犯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脑膜炎的预后不良,如不治疗,常导致患者死亡。

  24.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 1.直接镜检 使用墨汁涂片法:取CSF离心后取沉渣,痰和脓汁则直接加墨汁在玻片上作负染后镜检。见到直径4-12μm的圆形菌体,外周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荚膜即可确诊 

  25. 2.培养 沙保弱培养基,25℃或37℃培养,发育较快,2-5d即可生长出乳白色、粘液性细菌型菌落,呈不规则圆形,表面有蜡样光泽。继续培养则菌落增厚,颜色由乳白、奶油色转变为桔黄色。从菌落取菌镜检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菌体,无假菌丝

  26. (四) 防治方法 治疗肺部或皮肤病变,用5-氟胞嘧啶酮康唑、伊曲康唑有效。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可选用二性霉素乙、庐山霉素静脉滴注或伊曲康唑口服,必要时加用鞘内注射。鸟粪是动物和人的主要传染源。减少鸽子数量,或用碱处理鸽粪,可控制此病的发生

  27. 第三节 条件致病性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原性感染,如假丝酵母菌病和曲霉菌病等,这类菌虽 然致病性弱,但不即时治疗也可危机生命

  28. 一、假丝酵母菌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本属中有81个种,其中7个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亦称白色假丝酵母菌,为该属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皮肤、粘膜及内脏的念珠菌病 但近年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逐渐减少,而其他假丝酵母菌逐渐增多,这种流行病学转换现象应引起重视

  29. (一) 生物学性状 菌体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G+,主要以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易形成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培养时白色念珠菌常在假菌丝中间或其末端形成厚膜孢子,为本菌特征之一 白色假丝酵母菌假菌丝

  30. 白色念珠菌培养 白色念珠菌在普通琼脂、血琼脂与沙保弱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需氧,室温或37℃孵育2-3d长出菌落,呈典型类酵母样,灰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带有脓厚的酵母气味。在陈旧培养物上则菌落增大,颜色变深,质地变硬或有皱褶。血琼脂37℃培养10d,可形成中等大小暗灰色菌落

  31.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与阴道粘膜。当机体发生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如AIDS),可引起各种念珠菌病

  32. 1.皮肤、粘膜感染 皮肤念珠菌感染好发于皮肤潮湿、皱褶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会阴部及指 (趾) 间等处。可引起湿疹样皮肤念珠菌病、肛门周围瘙痒症及肛门周围湿疹和指间糜烂症等。粘膜感染则可见有鹅口疮 、口角糜烂、外阴与阴道炎等。其中以鹅口疮最为多见。鹅口疮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初生婴儿,尤以人工喂养儿较多

  33. 2.内脏感染 有肺炎、支气管炎、肠炎、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等,偶尔也可引起败血症 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可有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多由原发病灶转移而来 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过敏的人,在皮肤上可以发生变态反应性假丝酵母菌疹,症状很像皮肤癣疹和湿疹。患者可表现有哮喘症状

  34. 二 曲霉 曲霉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生长迅速,种类很多,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总数可达300种 。其中少数属于条件致病菌,以烟曲霉最为常见。最常见的疾病如下:

  35. 1.肺曲霉菌病 ①真菌球型肺曲霉菌病是在器官早已有空腔存在 (如结核空洞,副鼻窦,扩张的支气管) 的基础上发生。在那里曲霉菌不侵犯组织,不播散 ②肺炎型曲霉菌病 曲霉菌在肺内播散,引起坏死性肺炎或咯血,并可继发播散到其他器官。本病常见于免疫缺损或免疫受抑制的患者; ③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是一种超敏反应疾病

  36. 2.全身性曲霉菌病 原发病灶主要在肺,少见于消化道,多数是由败血症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本病多发生在某些重症疾病的晚期。生前很难得到正确诊断 3.中毒与致癌 有些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人或动物急、慢性中毒,损伤肝、肾、神经等组织。特别是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37. 三 毛霉 毛霉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为面包、水果和土壤中的腐生菌。常引起食物霉变,在重病或恶性疾病晚期,机体抵抗力极度衰弱时易合并本菌感染,医源性输液和污染的绷带等可导致感染。毛霉是人类条件致病菌

  38. 毛霉感染大多首先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唾液流入上颌窦和眼眶,形成肉芽肿。后经血 流入脑部,引起脑膜炎。严重病例毛霉菌扩散 至全身,可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 由于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因而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多通过尸体病理组织检查才能确诊

  39. 四 卡氏肺孢菌 卡氏肺孢菌或称肺囊菌。在自然界存在广泛,可引健康人亚临床感染。对于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人或因各种原因受到免疫抑制的人,可引起肺炎。开始为间质性肺炎,最终患者因窒息而死亡。爱滋病患者当白细胞降至200/mm3时,80%以上可受感染

  40. 病毒是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它具有如下特点: 个体小;结构简单,仅有一种核酸;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繁殖;对抗生素不敏感 病毒在医学微生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类传染病中,由病毒引起的约占75%,已成为科学关注的热点 第三篇 病毒学

  41. 一 病毒的大小 病毒的大小以毫微米(nm)表示。一般说 某一病毒的大小是指该病毒体的大小。所谓病毒体 (virion) 是指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一般病毒大小介于50nm-250nm之间;其中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nm左右。较大的病毒如痘病毒为300nm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看出其轮廓;小的病毒如微小RNA病毒和微小DNA病毒直径约为20nm左右

  42. 二 病毒的形态 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状或丝形 (某些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有时也呈丝状);此外,有的呈砖形 (痘病毒)、或子弹形 (狂犬病病毒);噬菌体 (细菌病毒) 则多呈蝌蚪形。有些病毒的形态比较固定,如微小RNA病毒呈球形;但某些病毒的形态则是多形性的,如粘病毒

  43. 砖 形 弹 形 大型病毒 弹状病毒科 痘 痘病毒科 中大型病毒 球 疱疹病毒科 副粘病毒科 本杨病毒科 杆 形 中小型病毒 丝状病毒科 正粘病毒科 腺病毒科 逆转录病毒科 蝌蚪形 形 乳多空病毒科 噬菌体 呼肠病毒科 批盖病毒科 小型病毒 100nm 微小病毒科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标尺 各种病毒的形态与大小比较

  44. 三 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一) 基本结构 包括两部分,即病毒的核心和衣壳 ,二者构成核衣壳。裸露病毒的核衣壳就是病毒体 1 病毒核心 是病毒体的中心结构,由一种类型核酸即DNA或RNA组成。除核酸外还可能有少量功能蛋白质如病毒核酸多聚酶、转录酶或逆转录酶等 病毒核酸是决定病毒的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遗传物质

  45. 2.病毒衣壳 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结构。它是由一定数量壳粒组成的。壳粒是衣壳的形态学亚单位,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壳粒彼此都呈对称型排列。衣壳不仅有保护核酸的作用,还能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有抗原性。不同病毒核酸形态和结构不同,壳粒数目和排列也不相同。根据壳粒排列方式不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对称型: 

  46. (1) 螺旋对称型 是壳粒沿着盘旋的病毒核酸链呈螺旋形对称排列 。见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弹状病毒等 (2) 20面体对称或立体对称型 其衣壳的壳粒呈立体对称排列。动物病毒多呈20面体对称,即有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12个顶角30个棱边。在其棱边、三角形及顶角上皆有对称排列的壳粒。不同病毒其壳粒数目也不相同。这可作为鉴别及分类的依据之一 (3) 复合对称型 指既有立体对称又有螺旋对称的病毒。如痘病毒和噬菌体 

  47. (二)辅助结构  病毒的包膜 是包围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的双层膜。 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时,获得胞膜中的脂质、多糖成分和少许蛋白质。有些病毒其包膜表面有钉状突起,称为包膜子粒 或刺突 ,赋予病毒一些特殊功能

  48. 第二节 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 一 病毒核酸 (一)多样性 病毒的核酸位于病毒的中心,其化学成分为DNA和RNA 核酸具有多样性,可为线型或环型,可为双链RNA单链RNA、分节段RNA、单链DNA或双链NDA。病毒的核酸携带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是病毒的基因组。有内含子病毒基因组与真核细胞的基因组相似(内含子:是指指那些插入到编码系列的非编码系列),病毒的转录和转译均需在细胞内进行,并完成转录后加工

  49. (二)有内含子 病毒基因组与真核细胞的基因组相似,有内含子,病毒的转录和转译均需在细胞内进行,并完成转录后加工 (三)克隆与表达 病毒的核酸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复制特性、遗传性的基础。目前对已完成对病毒代表种的基因克隆和核苷酸测序。还可用定位点突变、缺失突变等研究病毒基因片段的功能。通过将编码有抗原性与保护性蛋白的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后,可大量表蛋白并加以利用,发展为重组疫苗

  50. (一) 病毒的分离  1.动物接种 是最原始的病毒分离方法。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家兔和猴等,接种途径有鼻内、皮内、皮下、脑内、腹腔及静脉等。可根据病毒的嗜性选择敏感动物与适宜的接种部位,如嗜神经病毒可注射于小鼠脑内;柯萨奇病毒可接种于乳鼠脑内或腹腔内。接种后主要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脑内接种一般观察2w,皮下及其他途径观察3w。当动物濒死时可取病变组织剪碎,研磨成悬液后继续传代接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