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教育部 96 學年度第一學期優質通識教育計畫

教育部 96 學年度第一學期優質通識教育計畫. 情人節送花還是巧克力: 男女大不同 嗎 ?. 授課教師:黃怡瑾 教授 教學助理:陳柏宇 2007.11.13. 1 性別歧視的多面性 一、理論與概念 A. 最早的性別歧視 : 性別刻板印象 同學們對兩性的理解為何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性格特質 ( 區分為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 )  其他部分 ( 如身體特性、 角色、 分工、職業等 ) 問題討論 1-1: 刻板印象是一種偏見或是反映事實 ? B. 外顯與內隱的區別

mula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教育部 96 學年度第一學期優質通識教育計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部96學年度第一學期優質通識教育計畫 情人節送花還是巧克力:男女大不同嗎? 授課教師:黃怡瑾教授 教學助理:陳柏宇 2007.11.13

  2. 1 性別歧視的多面性 一、理論與概念 • A. 最早的性別歧視:性別刻板印象 • 同學們對兩性的理解為何 • 刻板印象(stereotype)—性格特質(區分為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其他部分(如身體特性、 角色、 分工、職業等) • 問題討論1-1:刻板印象是一種偏見或是反映事實? • B. 外顯與內隱的區別 • 顯性態度(自陳報告(self-report))與隱性態度(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 C. 性別歧視是一組多元的概念 • 表1 曖昧性性別歧視的概念結構

  3. 二、議題深探 • 性別差異:本質論與建構論 • 問題討論2-1: A教授認為,根據研究,男性與女性在大腦結構上不同,青春期之後,男女在性荷爾蒙與性爭上的差異更大。所以我們應該順應這些差異,給與男生女生不同的教育方式,男女分班、男女分校,甚至是男女在不同的職業上發展,有不同的薪資待遇等都是合理的對待方式,強求男女平等是緣木求魚。然而,B教授卻認為,寄使男性與女性有這些生理的基本差異,但所謂「男女平等」指的是發展機會的均等,對於男性或女性天生較弱的一面,反而需要補強教育,以幫助其合理的發展;何況,男性或女性的內部差異大於男女之間的差異。所以男女平等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請問,你贊成A教授或B教授?為甚麼? • 超越單一傳統性別特質與性別刻板化 • 傳統觀念—偏向男性化or偏向女性化 • Bem性別特質量表(1974)—男性化特質傾向(工具取向)&女性化特質傾向(情感取向)&雙性化(androgynous) • 許多研究指出,具雙性化性格的人,具有較高的自尊(self-esteem),也有教好的心理適應,因為雙性化的人較能依照情境的需要,而表現不同的角色行為,即依情境需要表現其陽剛面或陰柔面。最重要的是,雙性化特質的人能自在地從是被認為不屬於該性別角色的事。由於雙性化可融通兩性間共通性,逐漸被納入教育與諮商心理的領域中,這趨勢也符合自由平權女性主義者的目標。 • 解構性別刻板化—與其說人們變得越來越「中性」,也可以說人們變得越來越「雙性化」。

  4. 2 親密關係 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中,「愛情對個人生活的重要程度」調查,約85.5%的人認為愛情對個人生活有其重要性。 一、理論與概念 •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2001/1992): 「權利與義務定義了親密關係的實質意義」:親密關係不應當只被理解為對彼此互動的描述而已,它應當是一連串特定的權力和責任,明確訂出實際活動的進程。爭取應有的權利是達到親密關係的手段。Ex 女性提出離婚—限制了男性強行宰制的能力,因此有助於將脅迫轉成平等的溝通。 • 浪漫愛、親密愛、匯流愛與性愛《愛、 異性戀與社會, Johnson》 • 紀登斯—浪漫愛(靠激情愛產生投射是認同,需尋找一個特別的人)與匯流愛(隨機變化的愛情,非一對一的關係) • 隨社會變遷,不同類型的愛戀也會隨之變化。

  5. 二、議題深探 • A.男生重視性,女生重視愛? • 「民眾對未婚男女之親密行為容忍度(2003)」,廖培珊、杜素豪(2004),發現:整體而言,兩性對於未婚男女可以與偶然認識的人發生親密行為的態度的確有差異,(無論是牽手,較親密的愛撫、性交)男性皆抱持著較為容許的態度。 • 大學生間的異性戀關係,男對女和女對男的「照顧」自有一種性別化的分流:男生「溫馨接送情」,女方以家務工作回饋。而在不同交往階段,亦可發現親密關係中的性別角色扮演,通常都更鞏固既有的二元對立模式。但是,親密關係的表現方式是否真的男女有別(或者說大不相同)? • 「男人為性而愛(先性後愛); 女人為愛而性(先愛後性)」、「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愛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等。 • 媒體呈現「美好的性」和「現實生活的性」是有落差的,黃貞蓉(2005)。

  6. B. 親密關係與性別教育 • 女性主義者主張: 每個人都有性別,每個人都是性別化的主體(有性別屬性的個人),性別關係牽涉同性之間與異性之間的關係,也牽涉到我們最親密的人際關係,性別議題是切身關己的。我們可以說,沒有人能不受到「性別政治」(性別權力關係)的影響。 • 性別政治的「政治」--「將權力結構化的關係與安排,在其中有一群人被另一群人所控制」。即女性主義者所強調「個人的即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主張。 • 性別政治此一概念就是要指出性別關係是牽涉到宰制、壓迫與剝削的社會關係,強調我們應以個人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正視權力關係及其運作和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運用此一概念 我們便可留意社會上真對男性與女性存在而有的雙重標準,像所謂好女人與好男人的定義或是社會對男「性」(male sexuality)與女「性」(female sexuality)的差別待遇,會如何影響我們跟親密愛人的互動? • 因此,透過性/別教育來澄清迷思、啟發觀念是相當重要的。 • 「親密關係中的性自主」、「好聚好散」的探討。(next page)

  7. 親密關係中的性自主 • 親密伴侶間是否願意發生性行為與性行為過程中的協商能力。 • 針對前者,蘇芊玲(2002)和楊佳羚(2002)曾介紹相關教學策略:把異性戀親密關係中兩人的親密接觸分十級,區分女孩可能出現的幾種態度:心口如一、一律說不、不置可否等情形,以澄清將「好女孩」與「壞女孩」截然二分的刻板思維,同時也思考社會主流的異性戀腳本和性別規範如何介入影響兩人的親密關係。 • 針對後者,黃貞蓉(2005)曾訪談男女大學生關於親密關係中的性與愛的主題,發現:性行為的過程中,女性並不是享受性的那方,為了男方的愉悅與尊嚴,女方會選擇獨自承受不舒服,不願意主動溝通。 • 相關議題:約會暴力

  8. 過度追求與分手暴力 • 「男主動、女被動」是一般人看待異性交往的「鐵律」。 • 張小虹(1998)曾在〈愛情硫酸學〉一文指出愛情中常有「自我邊界不確定」的情形發生,「互為主體性」不被重視的文化情境,讓「妳是我的」的獨占方式成為親密關係的互動模式,以致愛情常常為暴力事件。 • 刻板印象:女性較小心眼,比較會吃醋、善妒。 然而,根據婦女新知基金會(2001)所作「分手暴力調查報告」,57他殺死亡事件中,女性受害者達八成;且男性作為施暴者為女性的七倍。 • 女性身體成為可被操弄的工具,作為男性能夠加以利用的資源與籌碼。 • <問>你/妳覺得甚麼樣的分手是好聚好散?請提供一些實例。

  9. 3 結語 • 用意在揭露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關係,以免「浪漫愛」的迷思掩蓋了真實。 • 《美國婦女史話》:「女性主義者想要有新的選擇:想保持單身,但不因此被人憐憫,也不被視為怪胎;想要享受婚姻的親密感,但不必為丈夫或子女而白頭偕老;想要子女也可,不要也無妨」。 • 「如果愛強迫你妥協、 放棄自己,那麼就不是真愛。愛是一種過程、 一種紀律。愛不只是你對另一個人的感情。愛和自由一樣,是一條路徑、 一種實踐,沒有法律合約能擔保或強制執行」。 • 「性行為」是親密關係的表達嗎?男女認知的異同。 • 開展多元的愛情論述與實踐。

  10.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黃淑玲、游美惠;巨流圖書公司)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黃淑玲、游美惠;巨流圖書公司)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