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 ——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提 纲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 二、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 三、国家信息化测算体系 四、信息化综合指数法 五、国家信息化指标.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 -1. 在我国,信息化指数演进对信息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应用波拉特法、日本指数法及我国信息化指数的研究应用三个阶段,其影响力是从研究 — 认识 — 发展的轨迹不断深入的。.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

najil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信息经济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2.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 提 纲 •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 • 二、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 • 三、国家信息化测算体系 • 四、信息化综合指数法 • 五、国家信息化指标 信息经济学

  3.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1 • 在我国,信息化指数演进对信息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应用波拉特法、日本指数法及我国信息化指数的研究应用三个阶段,其影响力是从研究—认识—发展的轨迹不断深入的。 信息经济学

  4.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 • (1)20世纪80年代初期,波拉特测算法从人类信息活动的经济角度和生产结构与就业分类角度,对信息产业机制进行分析,考查了我国的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比例。这一阶段,许多学者从经济角度探讨了我国产业结构模型。 信息经济学

  5.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 •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指数模型的研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所引起的经济结构变更对我国的影响。这一阶段,不仅经济学,而且哲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学科也介入了研究,研究视野更开阔,领域更广泛。 信息经济学

  6.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 • (3)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标志着我国信息化体系框架的形成。这一时期,加进了一些能够代表现代信息化水平的指标,去掉了一些过时的指标。许多模型都增加了能够反映各指标贡献大小的权重,从而使新构建的模型体系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结果更准确可信。 信息经济学

  7.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二、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1 • 1993年,靖继鹏在充分吸收波拉特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自行设计了一套新的信息产业综合测算方法,取名“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 • 这种方法包括6大类,各大类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共计252项指标。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信息产业发展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与信息资源流通力被定义为软变量,信息资源利用力被定义为硬变量,信息产业平衡力被定义为协同变量,而综合信息产业力被定义为一种非简单相加的合力,并建立了综合信息产业力的函数关系(参见表7.10)。 信息经济学

  8.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二、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 表7.10 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指标体系 (1/2) 信息经济学

  9.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二、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 表7.10 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指标体系- 续 (2/2) 信息经济学

  10.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三、国家信息化测算体系-1 • 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制定了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发展政策等6个基本要素标准,含25项指标的信息化测算体系,是我国第一次系统地制定的国家信息化测算指标体系,对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意义十分深远(参见表7.11)。 信息经济学

  11.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表7.11 国家信息化测算体系(1/2) 信息经济学

  12.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表7.11 国家信息化测算体系-续 (2/2) 信息经济学

  13.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三、国家信息化测算体系 • 这些指标的数据绝大部分都可从国家、地方和有关行业统计年鉴中查到,算法较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 可以从定量角度掌握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或差距,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应用广泛。 信息经济学

  14.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三、国家信息化测算体系 •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信息化测度指标设置过多,而且有的指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容易造成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份额,从而评价结果有失合理性; • 另外,权数采用德尔菲法仍然存在主观人为因素,有的指标目前尚没有相应数据,要做特别调查,不便于各地区动态测度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 只重视对信息化现状水平的测度,而不重视对信息化质量和潜力的评估,其测算出来的信息化规模或信息化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全貌。 信息经济学

  15.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四、信息化综合指数法-1 • 1998年,钟义信等在广泛学习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与小松崎清介法的基础上,从整体性、综合性角度出发创设了一种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新方法,取名为“信息化的综合指数法(CIIC)”。 • CIIC的指标体系包括五大类8小类,与现有的测算方法相比,这一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或水平(参见表7.12)。 信息经济学

  16.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表7.12 CIIC的指标体系

  17.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五、国家信息化指标-1 • 2001年,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了含20项指标的国家信息化测算指标《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 该指标包括广播电视、宽带、电话、光缆、微波、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电子商务、企业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在GDP、研究与开发及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比重,大学生数和信息指数等方面的内容, • 其特点是测算简单、涉及面广、重点突出,对科学界定我国信息化水平、引导信息化发展方向起到积极作用(参见表7.13)。 信息经济学

  18.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表7.13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1/4) 信息经济学

  19.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表7.13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续 (2/4) 信息经济学

  20.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表7.13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续 (3/4) 信息经济学

  21.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表7.13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续 (4/4) 信息经济学

  22.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五、国家信息化指标 • 该体系主要用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间横向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纵向比较。指标的数据绝大部分在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可以获得,个别没有的,做特定调查也比较容易获得,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与发展态势。 •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对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信息经济学

  23. 中国信息经济测度模型 • 小结 • 一、 我国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发展 • 二、综合信息产业力测度法 • 三、国家信息化测算体系 • 四、信息化综合指数法 • 五、国家信息化指标 信息经济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