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杜甫 诗三首

杜甫 诗三首. 一、杜甫.   杜甫( 712—770 ),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 ,盛唐大诗人,号称“ 诗圣 ”。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 杜审言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 李白 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杜甫 诗三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杜甫诗三首

  2. 一、杜甫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3.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 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4.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5.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6. 四、西南飘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 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 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7.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 “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 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 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8.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9.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10.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沉郁悲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忧国伤时

  11. 盖”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 ”作客”,羁旅也; • ”常作客”,久旅也; • ”百年”,齿暮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 ”独登台”,无亲朋。 •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12. 有人认为颔联里的“无边”和“不尽”二语多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有人认为颔联里的“无边”和“不尽”二语多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正因有此二语诗的意境才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功出神入化。更为重要的,我们也看出诗人的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加之乡愁,感叹漂泊何时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对比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古优秀人物不幸的遭遇,不禁感叹,以抒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13.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4.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 • 气象宏伟

  15.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16. 秋兴八首(其一)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 玉露凋伤枫树林,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

  17.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18.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19.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0.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远嫁异邦 统治者的昏庸 怨恨 远葬他乡 环珮空归月夜魂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21.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22. 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23.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24.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25. 三、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三、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26. 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27. 五、“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五、“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8.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29. 总结 • 1、沉郁顿挫 •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30. 2、诗人的悲愁情怀 •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