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健康是吃出來的! 健康輕鬆高雅的生活由飲食調整開始

健康是吃出來的! 健康輕鬆高雅的生活由飲食調整開始. 陳惟華 醫師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醫師 英國牛津大學發育基因學博士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第四屆理事長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審議委員會審查專家 考試院國家醫師考試題庫試題審查及命題委員. 健康輕鬆高雅的生活由飲食調整開始. 全球暖化 癌細胞學 人體結構學 病 毒學 農藥和 DTT 營養學 生態和環保 胎裏素 醫學奇蹟案例 健康之道. 北極冰帽溶解速度創下空前紀錄.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資深海洋學家史蒂爾說 :

natan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健康是吃出來的! 健康輕鬆高雅的生活由飲食調整開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健康是吃出來的!健康輕鬆高雅的生活由飲食調整開始健康是吃出來的!健康輕鬆高雅的生活由飲食調整開始 陳惟華 醫師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醫師 英國牛津大學發育基因學博士 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第四屆理事長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審議委員會審查專家 考試院國家醫師考試題庫試題審查及命題委員

  2. 健康輕鬆高雅的生活由飲食調整開始 • 全球暖化 • 癌細胞學 • 人體結構學 • 病毒學 • 農藥和DTT • 營養學 • 生態和環保 • 胎裏素 • 醫學奇蹟案例 • 健康之道

  3. 北極冰帽溶解速度創下空前紀錄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資深海洋學家史蒂爾說: • 北極冰帽2007年夏天以空前速度融解,消失的區域等於阿拉斯加州的面積。」融解速度是2006年的27倍,「這是近代史上北極冰帽最小的時候。」 • 北冰洋的溫度從未見到如此超出尋常, 平均高出攝氏5度。 • 因此北冰洋在2012年的夏季期間可能完全沒有浮冰。 • 人類製造溫室排放的廢氣造成的地球暖化,基本上是冰帽越來越薄的元兇凶。 (法新社華盛頓十三日電) 2007/12/14 19:35陳維聰

  4. 聯合國:融冰減少太陽能量反射 暖化加劇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公布「全球冰雪展望」報告: • 雪與冰可以反射7至8成的太陽能量,水則會吸收太陽能加劇冰雪繼續融化。 • 造成全球暖化加劇。 • 山區冰雪減少,代表飲用水與農業用水減少。 • 冰雪融化可能增加雪崩、洪水及海平面上升。 • 永凍土融解造成湖泊擴張。 (法新社挪威特琅索四日電) 更新日期:2007/06/04 21:50 陳昶佑

  5.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最新衛星數據指出,北極冰海和格林蘭島融化的速率,比先前預計更快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最新衛星數據指出,北極冰海和格林蘭島融化的速率,比先前預計更快 馬里蘭州美國航太署空間飛行中心氣候科學家Zwally表示: • 海洋浮冰急劇減少很可能已達到極限點,比所有的預測都還要惡化。 • 海冰面積正在減少中,重點是剩下的面積也正在變更薄了,這會使海水吸收更多太陽熱力。北冰洋的浮冰可能在2012年晚夏就消失殆盡。 • 海水暖化也加速大氣暖化的問題。 By Paul SiscoWashington09 January 2008 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圖顯示出北極冰海在過去 30 年的平均面積。

  6. 北極海的冰在2012年夏天會完全融化 Maslowski教授團隊,在美國地球物理會議中表示: • 先前嚴重低估溫暖海水自太平洋和大西洋進入北極之水平對流釋放到海冰的熱量規模對加速浮冰融化的關鍵因素。 • 北極海的冰在2012年夏天會完全融化。 聯合國帶領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2007年夏季融冰已經遠超過這些預測模組。 英國劍橋大學北極冰原專家Wadhams教授,也認同冰層變薄比縮小更快。 美國冰雪數據中心Serreze博士,假如Maslowski教授的預測真的發生時,我也不會感到訝異。 By Jonathan Amos 瓊那森阿瑪斯 北極冰海融化

  7. 甲烷冰與全球暖化 • 大量的甲烷 (CH 4 ) 在地球表面凍結成冰狀稱為甲烷冰,即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 。 • 甲烷冰看起來似乎是很不穩定的物質,如果天氣過於暖化,就會溶解並浮在水面上。 • 甲烷是一種強烈的溫室氣體,它可以降解成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累積在大氣中。 • 而且其囤積量不容小覤,可能遠比傳統燃料生成量為多,可以想見,氣候變化會影響此類二氧化碳的囤積量。 2005 年 12 月 12 日 Arctic and AntarcticGreenhouse gasesClimate Science— david @ 12:52 PM

  8. 甲烷冰與全球暖化 大部份的甲烷水合物沉澱在海裡,因此被稱為地層囤積。有機碳是來自上百萬年前的浮游生物殘骸,在數百公尺深的海床底下,細菌從死去的浮游生物製造出甲烷。有數十億噸的甲烷,便以這種形式囤積在海裡。 • 氣候過於暖化會使水合物溶解。在海平面 500 公尺以下 ( 在北極為 200 公尺 ) 的海水算夠冷,在海床底下,溫度會隨深度增加而遞增,沿地溫梯度增加。若在某一深度的地底,因為太過暖化,而水合物未能埋在比原來更深的地底,就會溶解。 • 另外一個原因是,高緯度氣溫的改變,比起全球變動平 均值更為劇烈,特別是在高北緯度。

  9. 甲烷冰與全球暖化 • 水合物會在水中載浮,就像一般的浮冰一樣,其將甲烷帶到大氣的效率,比氣泡為佳 。 • 北冰洋也許就是一個特例,由於水域較冷,導致穩定區較淺,而且位於高緯度,也使暖化比預期中更為強烈。 • 永凍土被定義為終年結冰的土 ( 事實上,技術定義上是過去 2 年呈結冰狀態的土 ) ,有時靠近沉積層表面的區域會在夏天融化。地表土壞的融化,是高緯度北極地帶,之所以被預期會成為陸地對氣候的改變反應最劇烈區域的理由之一 。 • 地表層密封冰層的始祖,是在西伯利亞,一個非常大規模的複合冰層。 • 西伯利亞北海岸已被侵蝕數千年之久, 溶解永凍土,然而,侵蝕速率仍在增加當中。西伯利亞大陸棚的甲烷溶解濃度,比在大氣中的濃度,高出 25 倍之多,表示逸出的甲烷係由沿岸侵蝕進入大氣中。

  10. 甲烷冰與全球暖化 • 在一段相當的時間裡,釋放出大量足以改變大氣濃度的甲烷,會造成災難模式。甲烷量必須加計因輻射驅力而倍增的一氧化碳,約相當於目前甲烷濃度的十倍威力。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的模式,到 2050 年,其輻射能量作用力的差別平均值僅約每平方米 1 瓦 (1 W/m2)的情況下,甲烷產生的輻射驅力,將導致其無法維持在低於「危險」邊緣 2 度,而到達高出工業革命前的水平。我預估當今甲烷濃度約 6ppm 為 1 W/m2 。以 6ppm 的甲烷濃度而言,在現實世界中確實是大難臨頭。

  11. 甲烷冰與全球暖化 • 甲烷會氧化成二氧化碳,形成另一種可以累積千百萬年的溫室氣體。由甲烷的慢性釋放模型經常可以看出,累積的二氧化碳,對暖化的貢獻與甲烷不分軒輊。 • 人為所產生的甲烷像石化燃料產業、畜牧和交通,使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已經超過工業革命之前的水平。 • 在現存的濕地和沼澤地,甲烷的產生,受到雨量和氣溫的改變,產生的變化也很重要。海洋水合物在溶解速度,在北極和墨西哥灣較明顯。 • 最後的重點是在傳達潛在的危機,對該危機的惡性循環,是否能扭轉人類所致氣候改變的「危險」結果,只有一線之隔。這才是可怕之處。

  12. 失控甲烷導致地球暖化 • 甲烷的釋放導致全球暖化效應,之前存在北極的不穩定甲烷冰,也因為加速中的全球暖化效應,而有大量失控之虞。 • 造成這種急速的全球暖化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甲烷在短期內被大量釋放到大氣中。在溫室氣體中,甲烷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60倍,但只能殘留在大氣中不過十來年,而二氧化碳能在大氣中存續約100年。二氧化碳沒有足夠的量可以造成急速暖化。現今甲烷冰廣泛在世界各地發生,儲存在不穩定的水域邊陲,一旦受到干擾即會釋放甲烷。這種情形發生在主要的江河三角洲,如亞馬遜三角洲和一些古老的三角洲區域,如墨西哥灣。被冰封的甲烷冰,含有相當於其本身170倍的甲烷,存在於北極冰原海底。 • 當溫度上升或冰內壓力降低,就會迫使大量甲烷快速地釋放。甲烷也可能被封在永凍土層。如果永凍土層融化,那麼位於其下方的甲烷將釋出進入大氣中。假設北緯這片廣大的永凍土融化,對於釋放被封存的甲烷有顯著影響,便會造成全球暖化。

  13. 失控甲烷導致地球暖化 • 積存在甲烷冰裡的甲烷,即開始釋出到大氣中,並且加速暖化,這將導致進一步暖化,而釋放出更多甲烷。當氣溫增高,不同型態的沉澱甲烷被釋放,甲烷釋放導致氣溫上升,進而使其它區域釋放出更多的甲烷,這種情形在世界各處循環發生,將會形成全球不同地區的暖化效應。 • 相片顯示甲烷噴柱由北極冰原冒出,也曾發生鑽油時不慎引發大量甲烷從沉澱的水化物中釋出。大規模的甲烷冰和永凍土積存在世界各地。 • 新近透過電腦技術,模擬業已發生全球暖化效應的反饋效果,指出在2050年前,我們可能開始喪失擔任碳匯(carbon sink)功能的亞瑪遜雨林。在2100年前,上述情形可能造成氣溫上升攝氏5度到8度。

  14. 失控甲烷導致地球暖化 • 全球暖化可導致甲烷釋出,而且一旦開始就會日漸加速,這可能會是最惡劣的情況,因為一旦發生,就無法阻止失控的甲烷,造成全球暖化事件。我們可以減少石化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卻無法降低一旦開始釋放的甲烷之釋出,世界將由自然界的力量接管,進而改變我們的世界。這可能導致南極冰帽融解,使海平面增高50公尺,並且徹底改變世界的氣候。 • 有鑑於此,我們必須由現在開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採取實際行動保護亞瑪遜雨林等碳匯源。 • 假如我們還繼續像現在這樣燃燒這麼多的石化燃料,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將冒著啟動一項一旦開始、便無法停止的失控甲烷,導致發生全球暖化事件的風險。只有現在徹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避免這種危機,是以我們現在需要「氫能源」。 Source:www.hydrogen.co.uk

  15. 西伯利亞群湖「打嗝」噴出的溫室氣體是「定時炸彈」西伯利亞群湖「打嗝」噴出的溫室氣體是「定時炸彈」 • Katey Walter在2006年9月7日自然期刊發表一篇論文,指出:「位於阿拉斯加的菲爾班克斯—西伯利亞群湖中的冰凍氣泡,正在釋放甲烷,這是一種溫室氣體,它以高於先前預估值五倍的速率釋放』,而且顯示確實是氣候暖化現象導致的增強效應。」 • 「我們知道原先的預估忽略一個很大也很重要的因素,即湖泊所排放的氣體—這些氣泡是湖泊裡甲烷的首要來源」 • 西伯利亞永凍土,據估計它含有5千億噸碳。她說:「這種物質打從冰河時期結束就已經被鎖在永凍土裡,現在它正被釋放進入湖底,「打嗝」的甲烷會噴出分解過的副產物,就如同提供一場細菌微生物盛宴一樣。」永凍土就像一顆蓄勢待發的定時炸彈--若永凍土再持續融化,數以萬兆克的甲烷將會被釋放到大氣中,增強氣候暖化效應。 Public release date: 7-Sep-2006 Marie Gilbert,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16. 海底“無魚區”揭秘 • 據美國《深海研究》雜誌報導,西南非洲附近的海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浮游生物種群,大型魚類卻不在此處覓食。一個研究小組找出原因︰海底可能含有對大型魚類不利的有毒氣體。 隔一段時間,海底的甲烷和硫化氫氣體就會噴發出來,散發出臭雞蛋般的味道,使許多魚蝦缺氧而死。加州莫斯蘭丁的蒙特利爾海灣水族研究所的海洋地質學家指出,的確有眾多魚類死于這一水域。 • 人們一直認為這種氣體噴發僅是局部問題,然而,衛星探測卻表明並非如此。 衛星圖像顯示,一片面積足以覆蓋整個新澤西州的海域呈現綠色,並且水面覆蓋著一層薄霧。這是硫化物及其他氣體造成衛星圖像上出現斑塊。 • 引發氣體噴發的機制原因是天氣變化。噴發時間、規模和形狀表明,低壓天氣系統、溫度較高的海水或者較強的上升洋流致使海底壓力略有下降,可能會促使少量氣泡從氣囊中逸出。研究小組推測,這些氣泡的逸出進一步降低了海底壓力,從而引發更大規模的氣體噴發。他們還認為,正是這種惱人的氣體噴發令當地水域死氣沉沉,使得魚類到其他地方覓食 來源︰  錄入時間︰2004-07-09(未 然)

  17. 越來越熱、越快速、越惡化 • 最近幾個月以來,一向保守冷靜的科學界,一反常態地針對無法挽回的災難結局大聲疾呼的激進式警告,要重視全球暖化的警訊。我們即將接近、也許已經跨越—幾個導致全球暖化、無法挽回的引爆點。 • 甲烷—一種威力十足的吸熱型溫室氣體(GHG)—由稱為水合物的冰狀結構中逃脫,使氣溫升高,造成更多甲烷被釋放,就這樣持續循環。該機制已經至少促成兩次終極暖化事件,然而,科學界一直到2004年以後,才聚焦在甲烷冰上。 刊登於2006年2月22日星期三by John Atcheson

  18. 越來越熱、越快速、越惡化 • 根據記載,上一次地球氣溫熱到引爆這個回饋圈效應是在五千五百萬年前,沉積層發生所謂的古/始新世交替時期最大暖流(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不斷增加的火山爆發,排放出足夠的溫室氣體,觸發一連串自我強化型的甲烷脈衝式噴發釋放幾千 Gton C 甲烷到大氣及海洋中,使中深層的海水升溫攝氏 5 度,結果造成物種大量滅絕,而且花上超過十萬年的時間,地球才得以復甦。 • 我們現在似乎正處於一個更糟糕的事件邊緣,一觸即發。最近在聖路易斯召開的美國科學促進學院會議,PETM領域的一流專家James Zachos,在會中的報告指出,溫室氣體正以PETM期間三十倍的速度,在大氣中累積。

  19. 越來越熱、越快速、越惡化 • 碳匯,如摧毀亞瑪遜雨林、北寒林(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碳匯之一),和溫帶土壤,它們所排放的碳量,都比吸收量還多,這都要歸究於全球暖化造成的乾旱、疾病、瘟疫和新陳代謝變化。總之,在我們的模型中,很多被視為可以吸附碳的物質,不再能吸附多餘的碳,反而正擠擰並釋出額外的碳。 • 極地冰帽也正以遠超過預期的速度融化,引爆另一個回饋圈效應。冰越少意味著開放水域越多,可以吸收更多的熱量,融化更多的冰,如此循環不斷。 • 更糟的是,實際上我們低估大陸型冰河的融化速率。 • 當格陵蘭覆冰完全融化,將使海平面增高21英尺—幾乎足以淹沒美國的每一個海港。 刊登於2006年2月22日星期三by John Atcheson

  20. 越來越熱、越快速、越惡化 • 南極海,有另一個潛在且具毀滅性的回饋圈正在形成。由於海冰的減少,磷蝦族群數量在最近幾年,已直線下降百分之八十,磷蝦是海洋食物鏈中最重要的一環,而且它們也可以從大氣中吸取大量的碳。這種結果會衍生出全球暖化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大災難。這種情形也會自我回饋,因為磷蝦越少,表示大氣中會有更多的碳,即海水溫度更高,冰越少,代表磷蝦會越來越少,如此一直惡性循環。 • 2004年,科學家們在英國愛塞特(Exeter)的一次全球會議當中,就避免氣候改變危機作成一項結論,提出警告,若我們讓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超過400ppm的話,就會啟動一項既嚴重又無法收拾的後果。 • 目前科學家們討論的議題是,防止地球走向毀滅是否為時已晚,及我們是否還留有一小扇窗,可對惡化的全球暖化效應來個先發制人。 • 假如在我們尚能力挽狂瀾之餘,還留下一個無法居住的地球遺產,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唾棄和詛咒我們。而且他們這麼做,將一點也不算過份。

  21. 科學家找到2.51億年前『物種大滅絕』罪魁禍首科學家找到2.51億年前『物種大滅絕』罪魁禍首 •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1月27日報導,最新研究顯示,發生在2.51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的『物種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現已找到,科學家稱海洋苔蘚大範圍死亡,引發一系列的生態反應,影響地球大氣層的變化,氧氣減少,硫化氫氣體增多,氣溫昇高,最終在這種連鎖生態效應下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滅絕消失。 • 加利福尼亞州大學古生物學家凱瑟琳·鮑爾斯稱,起初是深海物種滅亡,接下來是淡水物種,我們在海底找到了導致物種滅絕的真實原因。 • 透過這項研究報告,使現代人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全球氣候轉暖對海洋和陸地生命的深遠影響。 http://www.enorth.com.cn2007-11-27 12:24

  22. 科學家找到2.51億年前『物種大滅絕』罪魁禍首科學家找到2.51億年前『物種大滅絕』罪魁禍首 • 凱瑟琳說,苔蘚是一種非常好的「環境測量計」。它們生活在所有海洋環境中,熱帶海洋的暗礁、深不可測的海底以及泥濘的淺水域都生長著苔蘚。 • 直接地講,由於海底苔蘚植物大範圍逐漸死亡,有毒的海水從海底上湧,導致全球溫度上昇。』此外在同一時期,現今西伯利亞出現火山爆發,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噴射到大氣層中,也促進了全球氣候變暖。隨著海水表面溫度的上昇,海洋吸收氧氣的能力也逐漸減弱。海底的苔蘚植物死亡,而海底的無氧細菌生產出大量的有毒硫化氫物質從海底上湧至海面上。 • 加利福尼亞大學大衛·博特傑指出,低氧氣含量、高二氧化碳和高硫化氫氣體指數,海洋已成為『施放毒液的巫婆』。凱瑟琳強調稱,而大氣層和海洋總是休戚相關互相作用的。從海洋釋放出的硫化氫氣體融入大氣層,殺死了陸地大多數動物。這說明了二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為甚麼會是短暫、突然性的大災難。 http://www.enorth.com.cn2007-11-27 12:24

  23. 專家警示:人類可能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至於下一次溫室滅絕會多快發生? • NASA(美國航太總署)氣侯學家Jay Zwally 依據2007年12月最新衛星資料指出 北極洋冰層將在2012年夏天結束前完全融化! • 氣溫再持繼上升, 會造成海底毒氣大量噴出, 地球物種滅絕.

  24. 生命三大要素 • 陽光 • 空氣 • 水和飲食

  25. 健康的三大害 • 吃肉 • 抽菸 • 飲酒

  26. 疾病的原因 • 根據統計每年大約有一千八百萬人死於不同的疾病﹐這都是因為我們沒能小心得保護這個寶貴的身體﹐結果我們抽菸過多﹐飲酒過量﹐又吃太多肉﹐把肉中病源體和毒素引進身體﹐因而讓我們生病﹐使得生活過的悲慘。

  27. 衛生署統計 • 現在﹐雖然大家都知道﹐醫學已經證實肉類中的膽固醇及飽和酯肪酸與癌症﹑心血管疾病(已開發國家第一大和第二大死亡原因)﹑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和腎臟病等現代文明病有關。但是人們對於素食的營養均衡性和有益身心健康仍然有些疑慮。

  28. 身體結構學 • 哥倫比亞大學韓汀博士的比較解剖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小腸和大腸與草食性動物牛羊一樣長又多皺摺﹐肉類的蛋白質被小腸消化吸收後沒能快速排出體外﹐肉類在腸內腐敗產生毒素導致大腸癌﹑肝癌和腎臟病的發生。

  29. 身體結構學演化學的研究指出人類的祖先是素食身體結構學演化學的研究指出人類的祖先是素食

  30. 癌細胞學 • 醫學實驗將人類癌細胞接種在動物身上﹐動物也會罹患癌症。 反之﹐我們日常將含有癌細胞的肉類吃進體內﹐再加上被屠殺動物的焦慮所產生毒素會令我們失去免疫力﹐那久而久之我們也會得病。

  31. 動物癌症的檢驗很困難﹐更何況屠宰場的人力也無法檢查每一隻牲畜。動物癌症的檢驗很困難﹐更何況屠宰場的人力也無法檢查每一隻牲畜。 癌細胞學

  32. 動物病毒學 • 因為人和動物都屬於動物界都有細胞膜的構造﹐動物病毒可以感染人。 但是植物有細胞壁的結構﹐植物病毒無法跳過動物來感染人。

  33. 例如: 禽流感病毒感染家禽和飛鳥﹐口啼疫病毒感染豬﹐狂牛症感染牛﹐羊搔症感染羊﹐非典病毒(SARS)感染野生動物和果子狸。 動物病毒學

  34. 動物飼料添加抗生素和藥物以及注射荷爾蒙和疫苗﹐人們吃下這些動物後﹐會使抗生素失效和破壞人體的免疫力。動物飼料添加抗生素和藥物以及注射荷爾蒙和疫苗﹐人們吃下這些動物後﹐會使抗生素失效和破壞人體的免疫力。 飼料的人工添加物

  35. 農藥和DDT • 根據研究指出人體內的DDT含量比牲畜還高﹐不過素食者血中DDT濃度比一般人要低。 • 因為農藥DDT是酯溶性﹐一旦進入動物或人體便儲存在細胞內再無法排出體外。

  36. 農藥和DDT • 人是食物鏈的終端者﹐一頭牲畜一生體內所累積的農藥﹐人們一兩餐就將它們吃下而累積在體內。 • 難怪人乳的DDT含量比牛奶還高。

  37. 哺餵母乳的素食媽媽所提供給的乳水更純淨健康呢。 哺餵母乳是媽媽對寶寶愛心的展現﹐素食媽媽對寶寶更貼心ㄡ﹗ 農藥和DDT

  38. 綜上所述 • 被屠殺動物的焦慮所產生毒素和牲畜體內的人工化學物質包括DTT會令我們失去免疫力﹐再加上肉類的病源體和癌細胞會直接致病﹐因此人類大部分的疾病來自肉類。

  39. 美國外科專家米勒博士 • 在台創辦素食醫院﹐說過:「植物營養比動物更直接﹐動物營養得自植物﹐人類所有的疾病動物也幾乎都有。 所以人類疾病很可能吃了患病動物的肉而進入人體﹐那人為甚麼不直接從植物中攝取營養﹗」

  40. 「我們吃素時不需擔心在餐桌上的食物是生甚麼病而死﹐這讓人吃起來多愉快啊﹗」 所以﹐除了抽菸以外﹐大概沒有比肉更有害人體健康的了﹗ 美籍著名的素食醫師克羅博士

  41. 營養學 • 1999年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公佈: 素食是健康的飲食﹐素食是沒有年齡界限的﹐好好的規劃可符合任何年齡層的營養需求。 若能調配得當﹐素食既有益健康而且又營養均衡。

  42. 營養學 • 歐美最新的營養學﹐已拋棄動物性食物的高熱量說﹐而已低熱量為目標﹐進步到素食主義了﹗

  43. 營養學 • 因為植物性食物本來熱量就低﹐所以素食者多半能保持適當的身裁體重﹐並且素食使血液保持弱鹼性﹐使身體內的酵素脢活化起來而分解毒素﹑酯肪和糖份﹐自然治癒過胖。

  44. 營養學 • 耶魯大學費希爾教授實驗發現﹐素食者比吃肉的人更有耐力。 很多長跑選手在比賽錢都要素食一段時間 ﹗ • 亞歷山大‧達格;德國運動員、健美冠軍兼醫生 • 艾琳娜華倫契克;牙醫系的學生,2005年德國羽量級拳擊冠軍

  45. 生態和環保 • 為了吃肉而飼養牲畜造成了: 熱帶雨林破壞﹑全球溫度上升﹑水質污染和水源枯竭﹑土壤流失﹑能源浪費及世界飢荒。

  46. 生態和環保 • 中美洲有25%雨林被燒光來開闢牧場﹐每生產1磅牛肉就需要2640加崙水量而生產1磅蕃茄只需要29加崙水量﹐美國幾近一半水量都耗費在種植飼料餵養牛和其他牲畜﹗

  47. 生態和環保 • 據統計﹐近十億人遭受飢荒和營養不良﹐每年有4千萬人死於飢荒﹐其中大部分是小孩。 目前世界上有1/3以上榖物適用來餵牲畜﹐在美國牲畜吃掉了所有榖物的70% 。

  48. 生態和環保 • 如果我們把穀物給人吃而不是去餵牲畜﹐就不會有人挨餓了。 • 如果把養牛羊的土地用來生產穀物﹐則將可有效利用地球資源﹐就有更多人有飯吃﹗

  49. 生態和環保 • 動物吃素吃葷是天生的﹐而人類的飲食習慣卻是被後天的知識教育所影響而背離了身體生理原本的素食天性。

  50. 寒災》魚屍逾150噸 澎湖海域的921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在澎湖海底拍下各種魚屍,有的已經腐爛發臭。圖/鄭明修提供 澎湖馬公市青灣海岸漂來大批魚屍,珊瑚礁魚類受創尤其嚴重。圖/洪國雄提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