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一、词的兴起与发展 二、宋词的特色与美感 三、宋词的风格与流派 四、宋词的影响 五、宋词赏析

宋词. 一、词的兴起与发展 二、宋词的特色与美感 三、宋词的风格与流派 四、宋词的影响 五、宋词赏析. 一、词的兴起与发展. 一、词的起源 二、词的繁荣发展 三、词的衰落. 唐代:词的开端及初步发展时期. 1 、民间词的开端:敦煌曲子词 2 、文人词的开端:相传盛唐李白的 《 菩萨蛮 》 及 《 忆秦娥 》 是最早的词作。 3 、文人词的发展:中唐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词 张志和的 《 渔歌子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的 《 忆江南 》 等词 4 、文人词的成熟:晚唐温庭筠等人的词

navid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一、词的兴起与发展 二、宋词的特色与美感 三、宋词的风格与流派 四、宋词的影响 五、宋词赏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宋词 一、词的兴起与发展 二、宋词的特色与美感 三、宋词的风格与流派 四、宋词的影响 五、宋词赏析

  2. 一、词的兴起与发展 一、词的起源 二、词的繁荣发展 三、词的衰落

  3. 唐代:词的开端及初步发展时期 1、民间词的开端:敦煌曲子词 2、文人词的开端:相传盛唐李白的《菩萨蛮》及《忆秦娥》是最早的词作。 3、文人词的发展:中唐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词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的《忆江南》等词 4、文人词的成熟:晚唐温庭筠等人的词 如温庭筠的《忆江南》(梳妆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4. 北宋:词的发展高峰(四个时期) 1、令词为主的时期: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词的体制与题材与温庭筠等的《花间集》相近,清丽、婉约、闲雅。 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欧阳修的《踏莎行》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5. 2、柳永时期:慢调,雅俗共赏。如《雨霖铃》(寒蝉凄切)等。2、柳永时期:慢调,雅俗共赏。如《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3、苏轼时期:豪放词风,“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 4、周邦彦时期:婉约词风。 5、北宋时期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婉约女词人李清照。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6. 雨霖铃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7. 南宋:词发展的又一高峰 1、辛弃疾的词:爱国主义词作的杰出代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2、姜夔的词:婉约派词的代表 咏梅词《暗香》《疏影》等。

  8.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 1、从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 词与音乐的关系比诗与音乐的关系更密切: 诗从原始歌谣到《诗经》,都是诗乐一体,诗要配乐而歌,而且诗的音乐生命高于文学生命; 屈原的《离骚》开始将配乐演唱的“诗”(此种诗重在抒写群体心态)演变成纯语言艺术的“徒诗”(此种诗重在抒发个人情怀),开始了个人独立歌唱的新时代; 汉末建安时期,摆脱音乐而写诗,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潮流,诗的文学生命开始高于音乐生命; 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永明体”更是转向用诗歌内在的语言的声韵不同、语调的抑扬变化所产生的音律美,代替从诗的外部配加上去的音乐美,标志着纯语言之诗发展到了一个日臻完美的阶段。

  9. 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早期的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唐五代时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两宋词人词集的名称中,有称“乐章”“乐府”“歌词”的,均表明了词的音乐性质,可以说,词体文学是词与乐的较为完美的结合,音乐对词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南宋后,词已经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但音乐的烙印依然存在。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早期的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唐五代时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两宋词人词集的名称中,有称“乐章”“乐府”“歌词”的,均表明了词的音乐性质,可以说,词体文学是词与乐的较为完美的结合,音乐对词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南宋后,词已经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但音乐的烙印依然存在。 诗的合乐与词的合乐有所不同: 首先是配合的音乐体系不同,诗所配合的是先秦的雅乐和六朝的清乐,而词所配合的是隋唐时的燕(宴)乐。 其次是配乐的方式不同,诗与乐的配合方式是“以乐就诗”,词与乐的配合方式则是“以词就乐”,倚声填词。

  10. 2、从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 诗的句式整齐,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整齐美与错落美); 诗的句法比较固定、单一,词的句法灵活多样。 诗歌句子的内部结构:四言诗一般是上二下二。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五言诗一般是上二下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 七言诗一般是“四三”或“二二三”。“四三”如: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二二三”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等 词的句法:依从乐句的节拍而调整变动,不管是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还是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不同的词谱均有着不同的句法。 此外,诗歌总的句数一般是偶句,而且都是一句起句,一句对句,很整齐,而词的句数和句与句之间,则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见整齐。

  11. 3、从诗词的题材上看 诗歌的题材特点:从“诗言志”(《尚书》观点)到“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观点)的理论主张的变化,即从偏重政治主题到重视抒情。 诗歌言情的特点:人类共有情感。 词的题材特点:注重抒写恋情,重点是描摹女性。 词言情的特点:个人独有情感,女性化、纯情化及香艳化。 “诗庄词媚”

  12. 4、从诗词的风格上看 相同的题材,诗与词呈现的风格不同,如怀古题材的诗词;同一作者所写的诗和词风格也往往有所不同,如欧阳修的诗和词,李清照的诗和词,苏轼的诗和词等。 词的总体风格特征:表达个体特殊情感;情感的深度、含蓄蕴籍与细腻婉曲。

  13. 5、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 1、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 如温庭筠、柳永、欧阳修、李清照等人的词。 2、词的语言追求色彩鲜美

  14. 二、宋词的特色与美感 (一)袅娜多姿——形体美 (二)错综和谐——音乐美 (三)绮丽哀婉——阴柔美

  15. (一)袅娜多姿——形体美 • 1、标题形式的丰富多彩 • 2、体式结构的摇曳多姿 • 3、句式句法的参差多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