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台南市安平區

古蹟巡禮. 台南市安平區. 延平街古井 英商德記洋行 德商東興洋行. 安平古堡. 柏諭 & 志祥製.

nerice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台南市安平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蹟巡禮 台南市安平區 延平街古井 英商德記洋行 德商東興洋行

  2. 安平古堡 柏諭&志祥製 「安平古堡」,以前有臺灣城、王城、赤崁城、安平城等名稱,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堡稱為「紅毛城」,台灣光復後,稱為「安平古堡」,名稱沿用至今。 十七世紀末葉,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都被明廷打退,一六二三年,荷蘭提督雷爾生率兵在安平港口建築「竹岩」,後來因明廷攻澎湖,荷蘭軍情吃緊,而撤守軍、拆竹岩。一六二四年,又轉佔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初期用砂土及木頭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後來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一六三三年元月一日完成,成為荷蘭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同治十年因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的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台,因需用大量城磚,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跡,便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至此古堡已無原貌可尋。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後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的斷垣殘壁,訴說著三百餘年的歷史滄桑。(「安平古堡」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國勝路82號,以前有臺灣城、王城、赤崁城、安平城等名稱,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堡稱為「紅毛城」,台灣光復後,稱為「安平古堡」,名稱沿用至今。 十七世紀末葉,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都被明廷打退,一六二三年,荷蘭提督雷爾生率兵在安平港口建築「竹岩」,後來因明廷攻澎湖,荷蘭軍情吃緊,而撤守軍、拆竹岩。一六二四年,又轉佔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初期用砂土及木頭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後來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一六三三年元月一日完成,成為荷蘭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同治十年因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的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台,因需用大量城磚,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跡,便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至此古堡已無原貌可尋。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後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的斷垣殘壁,訴說著三百餘年的歷史滄桑。

  3. 億載金城 文欽&孝綱製 台南安平區有處重要的古跡,是台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素有“抗日名城”之稱的“億載金城”,俗稱“安平炮台”、“二鯤鯓炮台”、“三合土炮台”。 1871年,日軍以琉球人在台灣被殺為借口,大肆舉兵攻打台灣,史稱“牡丹社事件”。 事件平息之后,清廷深感台灣防務之空虛,派沈葆禎赴台主持軍政事務。為了鞏固海防,同治十三年(1874年)7月,沈葆禎決定在台南一個名叫二鯤鯓的地方建立炮台,並聘請了法國技師勃紹特(Berthaut)進行技術指導。1875年11月炮台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個西式炮台。光緒二年到十年間,炮台繼續擴建,並在外圍加筑濠溝及彎月形的護牆。城門則是以紅磚建造成西洋式的門樓,外有吊橋橫跨塹壕。城門向外的門額上,由沈葆禎親自題寫“億載金城”,裡面的門則刻題“萬流砥柱”。 由於在當地取材不易,因此除了從大陸等地購買磚石之外,還從已經廢棄的熱蘭遮城搬運一部分磚材。整個炮台呈長方形,城垣不高,四角凸出。凸出的部分內置從英國進口的阿姆斯壯大炮五座,小炮四座,以利遠攻。另在凹入處配備洋槍,以防近扑。中央部分則是操練場。牆側有一些以三合土建成的長方形坡道,稱為扶壁,是為方便將炮彈由下往上推送的搬運道。 億載金城炮台總佔地3公頃多,形制完備,規模完備。擔負著保衛台灣的重任。中法戰爭爆發后,法國艦隊曾侵擾安平外海,被億載金城的守軍開炮驅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黑旗軍守領劉永福坐鎮台南指揮台灣軍民抗擊日本軍隊的侵略。10月16日,發現有日本軍艦西京丸到安平外港巡弋。劉永福當即命令億載金城發炮轟擊,命中日艦桅杆,西京丸乃倉皇逃離。 日本佔領台灣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將億載金城內配置的大炮、小炮標價出售。炮台也因無人管理而荒蕪。直到1975年,為紀念建城100周年,台灣當局才撥款對該城重新整修,恢復其昔日面貌。仿制了古大炮九尊,小炮六尊,並立沈葆禎銅像一座,還對內部做了綠化。

  4. 安平小砲台 勳業&閺軒製 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鴉片戰爭發生, 台灣道姚瑩籌勘臺灣防務, 建議十七處海口設, 以嚴防英軍入侵. 姚瑩時論安平海防地位在於"東障府 城、西扼四草、北阻郭賽、南控七鯤身“, 故加強原有紅毛城(即台灣城) 城防, 在安平大港新設的四座砲台, 此即其中之一.。 民國八十三年三月, 安平小砲台修復竣工, 以 公園化的風貌重生, 足以喚起思古幽情. 砲台彷彿濱海聳立, 基座牆面以花 崗岩交砌而成, 石條中間有不規則凸出的大小石塊, 具卡榫作用. 後方配置鐵砲, 自雉堞 與雉堞間斜出射擊

  5. 延平街古井 睿謙&政德製 延平街就在古堡旁邊。在一片文化資產保留及現代化的爭議中,延平街就一直面臨拆與不拆的兩難中,但在民國八十四年度文藝季結束後,就面臨拆除拓寬的命運,延平街從此走入歷史。鑿井取水是早期移民村落聚集後不可或缺的生活要件,「井」也成為一個重要地標,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人民的居住地也以「井」為中心,而逐漸向外擴張。延平街古井是淡水井,年代久遠,大約在明崇禎六年(西元一六三三年)即已開鑿。 水源豐足,水味甘甜,人們在乾燥的季節,也不必愁沒水可用。此民生用水一直跟著當地居民相伴為用,是重要的水源地,直到民國十二年,有了自來水,才少被人取用。其後這逐漸被淡忘的水井,卻曾因為井旁的居民汲水孵育豆芽,所得之豆芽,菜鮮味美,一時之間,古井知名度大開,傳為美談,被稱為「豆菜芽仔井」。目前的古井,外緣塗刷水泥,內面井壁仍清晰可見紅磚畢露。井口無加蓋,直徑約九十四公分,水面經常在井欄下一百八十二公分。井水雖清澈,卻呈淡鹹味,從此就再無人予以眷顧,只能功成身退的依附在民宅側壁旁。

  6. 英商德記洋行 浩智&竣庭製 【歷史沿革】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 中英締結天津條約,清廷准開台灣(安平)及淡水二港為通商口岸,其後外國傳教士及商人陸續來到安平,興建教堂及洋館。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五月,安平開港,英商馬遜(J.C.Masson)、 布爾士(R.H. Bruce),來安平租屋營業,尋向台灣鎮道租借英國駐安平領事館(今西門國小)北側海灘地,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興建洋房,倉庫,成立德記洋行,較德商東興洋行約早十年。其主要業務是出口糖和樟腦,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 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日治時代,因採行專賣制度,鴉片、樟腦等業務由日人收歸專賣,糖業也由日商把持,洋行貿易量銳減,再加上港口日漸淤淺,船隻進出困難,洋行逐漸沒落,只剩德記洋行勉強維持至民國前壹年(西元1910年),才撤離安平。 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但有一段時期無人居住,荒蕪不堪。直到民國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巿府收回整修,並由奇美關係企業出資改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展示先民蠟像,而民國八十三年進行修復工程,洋行舊貌才又得以重現。現在除了德記和東興洋行外,全部已遭拆除。覽賞這這兩座洋樓,不難領略出安平昔日外國商行興盛一時的景況。 【建築特色】西元1860年代,隨著外商到台灣設立分行,典型的西洋「殖民地式建築」也紛紛在台出現:斜屋頂、高台階、磚造樓房、拱圈迴廊及寬闊的庭園,形成了這些建築特有的風格。 建於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德記洋行,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三層,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雖然歷經日治以來數次整修,卻還難得的保有許多明顯的特色,是了解洋行建築不可或缺的好材料。 進入參觀之前,不妨先站在屋外,縱覽全棟洋行的建築風貌--兩座並排的「歇山」式屋頂,呈現出穩重的灰黑色,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一般而言,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抵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之重要元素,德記洋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配合雪白的雙層拱圈和綠釉瓶欄,整體外觀顯得極為簡潔明朗、氣派大方。 走進大門,眼前就是一座石砌台階,通向二樓入口。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洋行的主要辦公室設在二樓。為了強調入口的重要性,特別以半圓拱圈架起凸出的門廊,大大增強了視覺焦點。登上二樓後,會發現寬敞的迴廊和比例優美的拱圈,在綠樹光影的掩映下,營造出十分清朗淨美的空間情調。

  7. 德商東興洋行 沅均&國樑製 在安平有兩個洋式建築必看,一是英商德記洋行,一是德商東興洋行。因為安平開港後,來自歐美的外商紛紛在安平地區興建洋宅,這些洋宅可是讓安平除純樸外,亦散發著浪漫的異國情調。不過,現在除了德記和東興洋行外,全部已遭拆除。 德記洋行創立於1858年,為台灣五大洋行之一,屬於英屬東印度公司,當時洋行在台灣設立據點的目的,主要是從事海外貿易,以輸出台灣的砂糖、樟腦,並輸入鴉片為主,德記洋行主要是經營茶葉出口貿易,不過隨著安平港不斷淤淺,加上日本統治時期貿易全被日商壟斷,這些外商也紛紛倒閉遷移。 今日德記洋行早已失去商業的功能,但它白色的外觀優雅有氣質。現在本洋行在奇美公司捐贈下已規劃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蠟像展出台灣早期生活樣貌。2001年更規劃「時空走廊」的設計,將德記洋行的歷史、成長軌跡,以圖片資料的展示讓旅客知道。現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至於德記洋行後方的那片「樹屋」,原是德記洋行的倉庫,不過因為荒廢多年已被一棵棵的榕樹盤據,而有「樹屋」之名。現在,樹屋已被規劃為藝術村,將有藝術家會進駐於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