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校園中的自殺防治 — 老師可以做什麼?

校園中的自殺防治 — 老師可以做什麼?. 劉安真. 認識大學生的自殺問題. 自殺率的急遽升高:民國 80 年,自殺死亡人數為 1465 人,民國 90 年,自殺死亡人數為 2781 人,民國 91 年是 3053 人,民國 92 年是 3195 (第九位)(男 2157 ,女 1038 ),自殺死亡人數隨年齡而上升 自殺率的升高,代表什麼意義?. 自殺的成因. 自殺的成因無法真正得知: 100 位自殺的人就有 100 種自殺的理由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校園中的自殺防治 — 老師可以做什麼?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校園中的自殺防治—老師可以做什麼? 劉安真

  2. 認識大學生的自殺問題 • 自殺率的急遽升高:民國80年,自殺死亡人數為1465人,民國90年,自殺死亡人數為2781人,民國91年是3053人,民國92年是3195(第九位)(男2157,女1038),自殺死亡人數隨年齡而上升 • 自殺率的升高,代表什麼意義?

  3. 自殺的成因 • 自殺的成因無法真正得知:100位自殺的人就有100種自殺的理由 • 壓力因應模式的解釋:將自殺行為視為是對負向壓力事件的因應。自殺行為可能與負向生活事件有關(例如:經濟上的困境、家庭或人際間的衝突),這些負向生活事件導致個人產生對生命的無意義感與對未來的無望感(hopeless),在此狀況下,個人可能將自殺視為是一種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 對大學生來說,與自殺最相關的負向事件是人際關係的失落,尤其是情侶間的分手。特別是那些曾經驗過家人間的失落的學生(如:父母離婚或過世)

  4. 自殺的壓力因應模式 負向生活事件 認知僵化 Coping失敗 憂鬱 社交孤立或寂寞 無助感與無望感 問題解決持續無效 自殺意念

  5. 終止痛苦的解釋:Shneidman認為,幾乎所有的自殺行為都導因於痛苦。自殺是為了終止目前的痛苦。許多自殺者有長期的心理困擾(例如:家庭問題),這些長期困擾影響或導致他們的的低自尊、問題解決能力差、負向的認知習慣、無望感等。終止痛苦的解釋:Shneidman認為,幾乎所有的自殺行為都導因於痛苦。自殺是為了終止目前的痛苦。許多自殺者有長期的心理困擾(例如:家庭問題),這些長期困擾影響或導致他們的的低自尊、問題解決能力差、負向的認知習慣、無望感等。

  6. 對青少年而言,自殺也可能是一種傳染或模仿。學者估計,約有1-13%的青少年自殺是一種模仿的行為。因此,媒體與周圍的人用什麼態度來報導或談論自殺事件,對青少年可能會產生相當的影響。最不好的報導與談論方式是美化死亡,或是將自殺當成是一種可被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對青少年而言,自殺也可能是一種傳染或模仿。學者估計,約有1-13%的青少年自殺是一種模仿的行為。因此,媒體與周圍的人用什麼態度來報導或談論自殺事件,對青少年可能會產生相當的影響。最不好的報導與談論方式是美化死亡,或是將自殺當成是一種可被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7. 綜合言之,自殺者在採取自殺行動之前,可能呈現出壓迫(負向生活事件的壓迫)、痛苦(難以忍受的心理痛苦)、混亂(對現況感到無能為力、情緒混亂)等心理狀態。自殺行為對他們而言,可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終止痛苦意識的方式,也是對現況永遠的逃避。綜合言之,自殺者在採取自殺行動之前,可能呈現出壓迫(負向生活事件的壓迫)、痛苦(難以忍受的心理痛苦)、混亂(對現況感到無能為力、情緒混亂)等心理狀態。自殺行為對他們而言,可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終止痛苦意識的方式,也是對現況永遠的逃避。

  8. 澄清自殺迷思—自殺防治的第一步 • 說自己要自殺的人不會真的去自殺 :40%的自殺者曾經很清楚地告知他的自殺意圖,30%在自殺前一個月曾與人談論死亡的問題。 • 自殺行為沒有徵兆:多數的自殺不是一種突然的、衝動的行為,所以多半有徵兆可循 • 如果一位學生自殺獲救,他就不會再去嘗試 :24-72小時是危險時期 • 和學生討論時,不要直接提到「自殺」這兩個字,否則就會灌輸他這樣的念頭 :多數的自殺者對死亡的態度是矛盾與衝突的,所以直接與他討論自殺的議題,可以幫助他表達情緒與想法 • 每一位想自殺的青少年都是憂鬱的 :多數的自殺者是憂鬱的,但並不是每一位都是如此

  9. 如何發現處在危機中的人﹖ ──自殺行為的徵兆 對學生而言,明顯的徵兆是失去學習的興趣,常常蹺課。 • 言語的訊號: • 「如果沒有我, 你們會更好」 • 「我要結束這一切, 我不要再忍受下去了」 • 「我不想再使你為難了」 • 「我想死了算了」 • 「你不會再看到我了」

  10. 行為的訊號: • 為家人安排一些事, • 將心愛之物送人或托人照顧 • 留遺書 • 個性或行為發生重大改變、食欲不振、失眠 • 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 社交孤立(退縮) • 搜集一些自殺用品 • 長期憂鬱 • 自殺企圖

  11. 認知的訊號 • 悲觀、灰色的思想 • 一直往壞的方面想,看不到希望

  12. 思想型態與動機 • 逃避:希望逃脫目前的處境 • 控制:希望控制別人 • 傳達訊息:想要傳達一些訊息 • 希望和死去的人重聚 • 希望吸引家人或朋友的注意 • 希望避免懲罰 • 希望得到懲罰 • 希望終止一段人際衝突 • 希望報復活著的人

  13. 人格特質 低自尊、無望感與無助感、孤立、高壓力、叛逆、需要成就、較差的溝通技巧、依賴、罪惡感、憂鬱、較差的問題解決技巧

  14. 老師可以做什麼? • 運用上述的知識來發現有自殺傾向的人 • 傾聽他的心情,並且表達你的瞭解 • 認真地看待此人所表達的情緒與抱怨,千萬不要輕忽他的感受 • 開始去擴展他對事情的知覺:如果他只看到負向,你可以協助他看到事情的其他層面(正向) • 使他看到未來的希望 • 鼓勵他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15. 老師可以用的辨識方法 • 未完成語句測驗: • 「對於目前的生活,我感到….」 • 「對我來說,死亡是…..」 • Beck自殺意念量表(可以請輔導老師至班上施測)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