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李莉 河南郑州 2012 年 12 月 18 日. 水产养殖新理念 名优水产品养殖. 一、水产养殖新理念. 1 、目前养殖状况 养殖品种以鲤鱼为主,养殖模式以投喂全价颗粒饲料的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为主。 主要问题表现在: ( 1 )鱼病频发严重影响到鲤鱼的健康养殖。 ( 2 )养殖产量增加,而鱼产品价格下降。 对策: ( 1 ) 创新鲤鱼养殖理念 ( 2 ) 适时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 养殖新理念

nigel-west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李莉 河南郑州 2012年12月18日

  2. 水产养殖新理念 • 名优水产品养殖

  3. 一、水产养殖新理念 • 1、目前养殖状况 • 养殖品种以鲤鱼为主,养殖模式以投喂全价颗粒饲料的池塘主养和网箱养殖为主。 • 主要问题表现在: • (1)鱼病频发严重影响到鲤鱼的健康养殖。 • (2)养殖产量增加,而鱼产品价格下降。 • 对策: • (1) 创新鲤鱼养殖理念 • (2) 适时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

  4. 养殖新理念 • 创新鲤鱼养殖理念,开辟优质优价的专卖店销售渠道,品牌经营,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的需要。 • 以消费群体的层次结构为细分依据,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的养殖。

  5. 无公害水产品 是指源于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按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从苗种的生产放养,到饲料、肥料、药品等一切投入品的使用,再到产品的捕捞、包装、贮运、上市等各个环节,将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质量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无公害水产品必须是经过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所生产的产品,且产品必须经过认证。

  6. 二、名优水产品种养殖技术 • 名优概念的理解 • 名 • 特 • 优 • 新 • 一个名优新品种是否有推广价值主要是看它是否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推广地能否适合当地的养殖气候和消费气候。

  7. (一)、池塘养殖技术 • 传统的养鱼八字经: • 水、种、饵、密、混、轮、管、防。 • 水产养殖新解---养鱼六字经: • “水、放(种、混、密)、饵,防、管、销”

  8. 养鱼八字经 水:水是鱼类生存的空间。鱼体的新陈代谢,营养吸收与水 有关,疾病产生和细菌的传播也靠水去完成。要求养殖用水水质好,水体大,水中浮游生物丰富。 种:种苗质量直接涉及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混:指混养。食性不同的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的鱼类合理搭配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调控水质,增加鱼产量,提高效益。 密:合适的放养密度,实现健康养殖和高产。 轮:捕大留小,合理轮捕轮放。 饵:饵料充足,营养丰富。 管:加强养殖管理,及时解决养殖中的问题。 防:防敌害,防鱼病。

  9. 养鱼六字经 • 水:水是鱼类养殖的物质基础,当地水质要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合适的PH值、盐度、酸碱度和总硬度等。池塘养殖水深要保证2米以上 。 • 放:泛指鱼种放养,包括种类,规格、密度及搭配品种和比例。广义上也包括一些放养技术措施,如放养前池塘清整消毒,苗种放养时进行疾病预防的人工免疫。优良的种质是养殖成功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个环节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 饵:饵料,包括饲草,全价饲料及活饵。随着养殖模式和技术的发展,饲料在养殖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10. 管:日常管理。三分养七分管,管理出效益。包括日常投饲管理,增氧机管理,池塘管理等。管:日常管理。三分养七分管,管理出效益。包括日常投饲管理,增氧机管理,池塘管理等。 • 防:防病、防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群体动物,疾病发生早期不易察觉,出现漫游或零星死亡已是疾病发展期,采取治疗措施为时已晚,要以防为主。 • 销:养得好不如卖的好,把握“价格接近成本价时不要跟风,价格高时不要惜售”。研究销售,开拓市场。 • 一次放足,掌握好时机卖鱼。投放时规格一致,养殖中统一投喂合适粒径的饲料和投喂时间,出塘时规格基本一致。轮捕轮放导致应激性反应,对鱼类有伤害,影响鱼类生长。

  11. (二)、名优水产品养殖 • 斑点叉尾鮰 • 黄河鲤 • 淇河鲫 • 泥鳅 • 黄颡鱼

  12. 斑点叉尾鮰 • 概 述 • 斑点叉尾鮰养殖(Ictalurus punctaus),亦称沟鲶,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大部分国家,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斑点叉尾鮰在美国有较长的养殖历史,是美国池塘、江河、湖泊、水库和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 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 • 该鱼具有生长快、食性广、易繁殖、适应能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

  13. 斑点叉尾鮰 (一)生物学特性 • 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前部较宽肥,体后部稍细长,腹部较平直,背部则斜平。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口横裂较小。有触须4对。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鲜活时背部两侧体色淡灰色或稍带灰白色,至腹部逐渐变为乳白色。幼鱼身体两侧分布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无斑点。各鳍均为深灰色,背鳍后有一脂鳍。

  14. 斑点叉尾鮰 • 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 属温水性鱼类。生存适温范围为0~36.5℃,最适生长温度18~34℃。 • 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 • 适应盐度为0.2‰~8‰。 • 主要栖息于水的底层,喜在有砂砾、块石的底质中生活。性较温驯,有集群习性。

  15. 斑点叉尾鮰 • 食性与生长 • 杂食性鱼类。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稍大些还摄食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鱼种至成鱼阶段则以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小鱼虾、有机碎屑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投喂的各种商品饲料。性贪食,喜群食,并喜欢在弱光条件下摄食。 • 生长速度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养至年底,体重可达100~150g,到第二年年底可长到1~2kg。

  16. 斑点叉尾鮰 • 繁殖习性 • 3~4龄达到性成熟,副性征一般在鱼未成熟及非生殖季节不太明显。 •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均能产卵。繁殖季节为5~8月,产卵孵化水温为18.5~30℃,最适温度为23~28℃。每公斤雌亲鱼可产卵1万粒,受精卵粘性强,结不规则块状,在水温23~25℃时,6~7天孵出鱼苗。 • 在自然条件下,不需放置产卵巢,斑点叉尾鮰可在岩石、洞穴处产卵。产卵后由雄鱼护卵,并用鳍搅动水流进行孵化。在人工养殖的水体中,须人工设置产卵鱼巢。

  17. 斑点叉尾鮰

  18. 斑点叉尾鮰 (二)苗种培育 • 鱼苗培育 • 1、鱼苗池条件 • 面积1亩左右为宜,池深1.5m,排灌方便。 • 2、清塘消毒 • 鱼苗放养前10~15天进行清搪消毒,约一星期后注水 • 50~60cm。 • 3、培肥水质 • 每亩施入粪肥或大草300~500kg以培肥水质。 • 4、放养 • 鱼苗下塘规格为7~8日龄。放养密度以每亩2.5万~3 • 万尾为宜。

  19. 斑点叉尾鮰 • 鱼苗下塘后4~5天可不投饲或少量投喂人工饲料,鱼苗体长在2.3~4.5cm阶段主要摄食水体中的轮虫、枝角类等。 • 鱼苗体长4.5cm后转入以投喂人工饲料为主,此时可采用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 • 鱼苗长到6~7cm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日投饲量占鱼体总重的3%~5%。 • 因斑点叉尾鮰喜群食,投饲面积宜集中些。鱼苗经30~40天饲养,全长达到10cm时,需拉网分塘稀养,转入大规格鱼种培育阶段。

  20. 斑点叉尾鮰 • 鱼种培育 • 10cm左右的鱼种 → 养成50g左右的大规格鱼种 • 鱼种塘面积1.5~3亩,水深1.5~2m,经清塘消毒、施基肥后放入鱼种。放养量3500~7000尾/亩。鱼种下塘后15天左右,可每亩搭配4cm白鲢400~600尾,以调节池塘水质。 • 鱼种饲养以人工投饲为主,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为35%左右。日投饲量占鱼种总重的3%~5%。水温在15~32℃时,每天投喂2~3次;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除投饲外,还应视天气、水质情况,每5~10天施追肥一次,每次每亩100kg左右,以促进鱼种生长,降低生产成本。

  21. 斑点叉尾鮰 • 日常管理 • 1、 巡塘 • 是苗种培育过程中主要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天应注意观察水色和鱼的活动情况,以便确定施肥投饵数量以及针对所发生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 2、调控水质 • 苗种培育期间每天投饲量大,鱼体排泄物多,水质极易恶化,要经常加注新水改善水质条年,并适量追肥,使池水既有丰富而适口的天然饵料,又有充足的溶氧。 • 3、防止鱼病发生 • 要及时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腐败污物,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对食场定期进行清扫,每半个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一次,防止鱼病发生。对离群独游的鱼或死鱼要行检查、诊断,然后对整个池塘的鱼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2. 斑点叉尾鮰 (三)成 鱼 养 殖 • 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强,适合于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既可单养,也能与鳙、鳊、罗非鱼等混养。 • 1池塘养殖 • 1)鱼池条件 成鱼池面积3~6亩,水深2~2.5m较合适。 • 2)放养 •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放养在体重30~50g的鱼种,年底商品鱼可达到0.75kg以上。

  23. 放养 • 主养斑点叉尾鮰的鱼池,可以搭配鲢、鳙、鳊鱼及罗非鱼,但不宜搭配鲤、鲫鱼,因斑点叉尾鮰的食性与它们基本相同,容易发生争食而影响主体鱼的生长;草鱼的抢食能力较强,也不宜搭配养殖。 • 主养鱼塘每亩放养10-20cm的斑点叉尾鮰鱼种800~10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年底个体均重达1.0kg。 • 在一般成鱼塘中搭配斑点叉尾鮰,每亩可投放15~20cm的鱼种100~150尾。

  24. 3)饲养管理 • 投饲宜采用蛋白质含量为35%左右的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3%~4%,做到“四定”投喂。同时视水色、天气状况适时追施粪肥培育天然饵料。 • 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排除部分老水。 • 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保证池水溶氧充足,以满足鱼类生长的需要,提高成鱼产量。

  25. 2、网箱养殖 • 1)网箱设置水域条件 • 设置网箱的水域应微流水,水质清新,透明度2~5m,溶氧量6mg/L以上,pH值7~8.5。 • 2)网箱结构网箱 • 采用聚乙稀双层封闭式网箱,网目大小应根据投放鱼种的大小来确定。 • 3)放养 • 其放养规格和密度为:5cm入箱,每平方米放养1400~1600尾;8~10cm时分箱,每平方米放养350~400尾;150g时再分箱一次,每平方米放养150~250尾。

  26. 4)饲养与管理 • A、驯食 • 鱼种入箱后,投饲初期要用适度的响声将鱼诱集到水面,养成集群摄食的习惯。 • B、投饲 • 日投饲量占鱼体总重的4%~5%,每日投喂4~6次。 • C、检查和清洗网箱 • 每天都要对网箱进行检查,查看网衣是否有破损。要经常清除网箱上附着的污泥和藻类生物,保持箱内外水体的正常交换,每个月检查一次鱼的生长情况,为投饲量的调整提供依据。 • D、防病 • 采取定期投喂药饵、挂篓挂袋、药物浸浴和泼洒等方法。

  27. (四)鱼病防治 • 1、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 病原:疱疹病毒。 • 症状: • 鳍基部和皮肤充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肾脏红肿,脾脏增大,内脏血管充血,眼睛外突,鳃丝渗白。病鱼垂直游动,死前头朝上漂浮水面。然而由于这些病症与共他传染病所引起的症状有相似之处,若需确诊最好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该病通常是在水温较高的夏季危害鱼苗或鱼种。

  28. 防治方法 • 通过以下一些管理措施预防。 • (1)鱼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最好低于8000尾/亩;池水溶氧量应保持在4mg/L以上。 • (2)水温在29℃以上时尽量不要拉网作业或运输鱼种。 • (3)在水温高于20℃,鱼病尚未停止死亡时切勿拉网捕鱼;若有地下水抽放能降低池水温度至20℃以下可减少鱼的死亡。 • (4)患病鱼池使用过的工具要用5%的福尔马林或40 mg/L有效氯消毒后才能使用。

  29. 2、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 • 病原: • 爱德华氏菌 • 病症: • 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症状。一般情况是感染鱼有细小的红斑或充血,肝脏及其它内脏器官也会有红色的斑点,鳃丝渗白。有时病鱼皮肤上出现灰白色的斑点,可能内脏器官不会出病变。此种病原也可感染脑部,病鱼常作环状游动不久将死亡。

  30. 防治方法 • (1)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池前用1%~3%的食盐溶液浸浴至浮头。 • (2)用2~3mg/l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 (3)用每100kg饲料含180g土霉素的药饵投喂10~14天。

  31. 黄河鲤 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亚目(Cyprinoidei)、鲤科 (Cyprinidae)、鲤亚科(Cyprininae)、鲤属(Cyprinus)

  32. 特色 • 黄河鲤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 • 黄河鲤肉质细嫩鲜美, 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疗效果。在所有人工养殖的鲤鱼品种中,品质以黄河鲤鱼居首。 • 黄河鲤从黄河源头的甘肃、宁夏,沿陕西、山西、河南、直到山东入海口都有出产。但主要还是以产于黄河花园口黄河沿岸一带的最为正宗。鲤鱼在我国虽然分布很广,但独以河南黄河鲤鱼最为名贵。

  33. 形态特征 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头后背部稍隆起。口端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比吻须长。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鳞较大,身体背部呈灰黑色,体侧青灰带金黄色,腹部灰白色,臀鳍和尾鳍下叶呈桔黄色 。

  34. 生活习性 • 野生鲤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低层,以食底栖动物为主,也食水草和藻类,为杂食性鱼类,人工养殖条件下摄食配合饲料。鲤对水体环境适应性强,能耐寒、耐碱、耐缺氧,冬季在深水底层越冬。鲤鱼的成熟年龄在长江、黄河流域一般为二冬龄,产卵水温在18℃以上,鲤可在天然水域自行产卵孵苗。生殖期集中在4~5月,卵为粘性,分批产出,卵粘附在水草上发育 。

  35. 黄河鲤的养殖 • 1、苗种培育 • (1)夏花培育 池塘准备:选择(1-2)×667m2,水深0.8-1.2m,少淤泥,东西向鱼池,按常规方法清整、消毒。 施肥(又称肥水下塘):鱼苗下塘前7-10d,可将已发酵的粪肥施入,如猪牛粪便150-300kg/ 667m2,也可施5-10kg/ 667m2的无机肥料,同时进行生石灰消毒(用量150kg/ 667m2) 。 放苗:放鱼苗前先用密眼网拉空网除野杂,还可放廉价的花白鲢苗种50-80尾进行试水,证明一切安全后即可放鱼,10-25万尾/ 667m2。

  36. 清水下塘:不施基肥,直接将鱼苗放入,此法因水中适口饵料轮虫较少,不够吃,因此鱼苗体弱,成活率也低。 管理 (1) 适时补料:常用黄豆加熟鸡蛋黄打浆泼洒投喂。 (2) 追肥和管水:每三天一次施追肥,让水中轮虫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3) 仔细观察:鱼苗培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观其活动、吃食、生长、水质变化,有无敌害、病害等情况。

  37. (2)大规格鱼种培育 每667平方米放夏花6000~8000尾,搭配20%的鲢鱼和草鱼。 在鱼种培育过程中,须人工投饵和施肥。鱼种初下塘时,每667平方米每天投饵量1~1.5干克,以后逐渐增加到2.5千克。要遵照“四定”的原则,每天投两次。上午9-10时、下午4~5时投喂。

  38. 饲养管理 a力应早开食:鱼苗开口越早,生长起点越早,生长越好。 b狠抓旺食 :鱼种前期生长特别快,此时应加强投喂。 c投料坚持 “四定”原则。 d日常管理做好早、中、晚"三巡四查",同时还要定期注水和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39. 2成鱼养殖 • (1)池塘的基本条件 • 池塘要求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阳光充足,养成商品鱼的池塘面积一般以3~15亩为宜,池深1.5~2.5m。 • 池塘配备一定的机械设备。一般3-5亩池塘,亩产量在1250kg左右配备3.0kw的叶轮式增氧机一台,5亩以上、亩产1250kg以上配备3.0kw叶轮式的增氧机两台。一般每口塘配备4吋潜水泵1台;如采用地下水,每20~50亩水面应配备机井一眼,供水量应在40m3/小时以上。必要时自配发电机,以防突然断电。

  40. (2)鱼种放养 • 鱼种放养前应作好池塘的维修、清整、消毒、注水和试水等工作。在进水放鱼前10天必须彻底清塘消毒。 • 两年养成模式(即从鱼苗到成鱼整个养殖过程经过两年,放养的鱼种为已经养殖了一年的大规格鱼种),一般在2月底至3月中旬,投放一冬龄25~150克大规格鱼种。当年养成模式宜在5月下旬黄河鲤夏花出池时放养,或6、7月放养寸片。同一口池中应放养同一批鱼苗,规格整齐。

  41. 表1 主养黄河鲤模式鱼种放养规格与密度

  42. (3)水质调控 • 水质的好坏,可以根据池塘水的透明度、水色、水的肥瘦和鱼的吃食情况等来判断。养鱼优质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0~30cm,高产池一般要求15cm左右即可。 • 过肥水(老水)可采取的方法有:①抽出部分老水,再加新水。②用微生物制剂泼洒,每隔15天泼洒一次。

  43. (4)科学使用增氧机械 • 晴天中午开机30一60分钟,将上层过饱和的氧气及时输送到下层,使池塘底层水溶氧增多。 • 下午和傍晚则不宜开机,否则使上下水层提前对流,反而增加好氧水层和耗氧量,易引起鱼浮头。 • 阴雨天夜间早开机,晴天夜间可适当晚开机;雷暴雨天气,可适当延长夜间开机时间;一旦夜间开启了增氧机就必须开机到日出后方可关机。 • 水泵和增氧机联合使用。当鱼浮头严重,出现爬边、不向增氧机靠近的现象时,可使用水泵,直接抽池水沿池塘纵向边缘冲水,使池水循环起来,可减轻浮头症状,同时再结合使用鱼浮灵等化学增氧剂,使鱼在短时间内尽快恢复正常。

  44. (5)饲料投喂 • 黄河鲤的安全高效养殖,关键是要使用优质配合颗粒饲料。根据鱼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投喂开口料、幼鱼料和成鱼饲料。 • 遵循 “四定”投饵原则,采用驯化投饲的方法。黄河鲤从夏花开始驯化,形成定时定点上浮抢食习惯。 • 当水温在12~22℃时,每天投饲1~2次,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1%~3%;水温在23℃~32℃时;根据鱼体大小、天气情况,日投饵3~4次,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5%~7%,投喂间隔2小时以上,每次投饵30~50分钟,待大部分鱼群散去,减少投喂量至停止投喂。并根据天气、水色、鱼类活动及摄食情况酌情增减。一天中的投喂量一般两头少、中间多。

  45. (6)日常管理 • 按照健康养殖操作规范做好池塘日常管理。 •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色变化,有无浮头及病害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水或开增氧机的时间。 • 作好池塘日志,观察和记录鱼吃食与活动情况。发现鱼活动、吃食异常,撒网检查,对症处理,保证池鱼健康快速生长。

  46. (7)病害防治 • 在养殖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预防工作主要包括鱼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应检疫、消毒;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环境的清洁、卫生;拉网操作要细心,避免鱼体受伤等。 • 发现鱼病应及时检查确诊,对症下药。 • 在黄河鲤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竖鳞病、烂鳃病、车轮虫病、指环虫、三代虫病、绦虫病、肝胆综合症等。及近年来出现的急性烂鳃病。

  47. 淇河鲫

  48. 淇河鲫属鲤形目、鲤科、鲫属,原产于河南淇河,为天然三倍体雌核发育鲫鱼,其脊背厚度 为一般鲫 鱼的 2倍 , 因而被称为双背鲫鱼。以体高背厚 ,个大肉肥,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而久负盛名。 • 鲫鱼是杂食性鱼类。栖息于水的下层,常栖息在杂草丛生的水域 。 • 鲫鱼是广温性鱼类,适合鲤鱼生存的最佳温度是15℃~25℃

  49. 1淇河鲫的苗种培育 • (1 )鱼苗培育 • 鱼苗培育池面积 1 ~ 3亩为宜, 底泥厚不超过 10 cm, 用生石灰 75kg/亩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后每亩施 300 - 400 kg 腐熟发酵的鸡粪或猪粪以培养鱼苗的适口天然饵料,次日注水60 cm左右,一周后轮虫出现高峰时就放养鱼苗了。 • 鱼苗放养:每亩放养鲫鱼夏花 0.8 – 1.2 万尾可达到养成规格 50 - 60 g的目的。 • 进行鲫鱼成鱼养殖时,鱼种平均规格为 50 ~ 60 g时 ,每亩放养鲫鱼鱼种 1500 ~ 1800 尾,养成商品鱼规格可达到 350 ~ 400g。

  50. 饲料投喂 • 鱼苗放养一周内,天然饵料可满足鱼苗的摄食需要; 一周后采取豆浆培育,每天每亩泼洒 5 kg大豆浸泡后磨成豆浆投喂 ,并随着鱼苗个体的增长逐渐增加豆浆投喂量, 同时做好巡塘、防病和管理日志。经半月左右的喂养管理,鱼苗便可长至 3 ~ 4 c m的夏花鱼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