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 课堂教学“四变三结合”

教 必须有效. —— 课堂教学“四变三结合”. 江苏扬州 王力耕. 新课改 ,不在于技术,关键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观念跟不上,节奏就跟不上,质量也就跟不上。. 专家也好, 名师 也罢,不可能指导到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课, 更 不可能代替老师去上课,所以,教师的观念更新,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质量,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老师正确了,课堂才有可能正确,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一、 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 “ 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 ” 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1、 “ 备教材 ” 首先要备 “ 目标 ”.

nowles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 课堂教学“四变三结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 必须有效 ——课堂教学“四变三结合” 江苏扬州 王力耕

  2. 新课改,不在于技术,关键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观念跟不上,节奏就跟不上,质量也就跟不上。新课改,不在于技术,关键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观念跟不上,节奏就跟不上,质量也就跟不上。 专家也好,名师也罢,不可能指导到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课,更不可能代替老师去上课,所以,教师的观念更新,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质量,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老师正确了,课堂才有可能正确,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3. 一、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一、从教材结构分析看,备课的角度要变,要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4. 1、“备教材”首先要备“目标” 思考: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确定目标) 目标就是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大体分“课程目标,模块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就是学科素养 模块目标,就是学科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就是具体知识点

  5. 误区1:重教学目标,轻课程目标(目标短视)误区1:重教学目标,轻课程目标(目标短视) 建议一:教学目标一定来源于课程标准,所 以备课先学标准; 建议二:第一节课,千万不要上具体内容,就是和学生一起游览学科的学习目标、告知或讨论学习计划。 建议三:研究“章头语”的作用,重视“章头语”的教学

  6. 误区2:把目的当目标(目标模糊) 目的,是要达到的境地,可以不具体; 目标,顾名思义是“目的+标准”,要具体。 提醒: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 目标表述应可观察、可测量的; 目标只针对70%-80%学生制定。 结果性目标三层次常用动词(历史为例): 了解水平:“知道”、“列举”、“说出”、“简介”、“描述” 理解水平:“概述”、“概括”、“理解”、“归纳” 应用水平:“分析”、“探讨”、“评述”

  7. 误区3:重知识,轻情感(目标缺位) 重新认识知识的作用 ●什么是知识?——知识与资料的关系 ●知识是不是越多越好?——知识与负担的关系 ●知识要能转化成能力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8. “应聘考生”的启示: 学生学习,是否就是为了考试? 出了校门,我们给学生留下什么? 数学教学,要不要留下学科素养?

  9. 其次要备“重点与难点” “广度与深度” “思想与方法” …… 重点与难点的区别: 重点是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学生都是一致的。 难点是指学生在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是由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所以是因人而异的。

  10. 2、“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确立多元智能的学生评价观2、“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差异,确立多元智能的学生评价观 最佳教育方法,都来自于对学生的研究;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应该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 过度的压力会把天才变为白痴, 适当的激励会使白痴变为天才;

  11. 一个数学只考20多分的学生的周记: 明天就要考我最头疼的数学了,好象我心头的乌云,那么轻易地就遮住我世界中的阳光。现在,我的感觉就好象羽毛,被多雨的季节淋了一身冰凉。把这种感觉变为文字,实在有些不易。所以,现在你什么也别想,静静地听我诉说。 今天天气不好不坏,好象我的心情。拾起笔来,一时有些茫然,竟不知该写下些什么。那就随便些一些吧! 早上,做作业,如山的作业几乎要把我淹没。我好象一只折了翅膀的鸟,被关在笼子里,但还要被迫歌唱,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好象一个误入别人家的孩子,一抬手打翻了花盆,一转身又碰倒了杯子。我所能做的,就只有用我惊惶不安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或是一遍遍问自己:这世界怎么了?我怎么了? 中午,吃饭,好丰盛的一顿饭。一边吃得啊呜啊呜的,一边听父母唠叨学习的事,所以,看着一桌子饭好象也变成了一锅又苦又热的药,而父母好象不觉得,又加了几味更苦的药进去。唉! 下午,考试,好难的题目!做着做着,忽然厌烦得想把这试卷和笔统统撕碎扔出去,但我知道我不能。抬头,

  12. “学生周记”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在差异中发展的人! 我们要反思: 是寻找适合我们教育的学生, 还是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 • 素质教育,就是差异教育! • 我们的责任在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

  13. 3、“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就是心理学上的“角色换位”3、“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就是心理学上的“角色换位” 如何“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 (1)在预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备课; (2)建议使用“问题条”,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扬州高邮界首中学陈国兵, (3)设计要“活化”教材;

  14. 活化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技能。活化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技能。 • 备课越细致,越能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和讨论中伴生出的新问题,教师就能从容应对,相机诱导,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15. 二、从课堂教学结构看,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 、启发思维 、 教给方法”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

  16. 1、“讲清重点”仅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1、“讲清重点”仅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思考:教学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教学不是“告诉”,更是一种“引领” “本杰明开门” 给我们的启示:: ●引领重于传授——“依靠自己的价值原则”; ●学习,本来就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本就是最快乐的事; ●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引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欲望。

  17. 教学有三种境界: 教“知识”(讲解传授,使学生接受知识 教“方法”(讨论互动,让学生探求知识) 教“心态”(点拨引领,激发学习的欲望)

  18. 教学有三种境界: 教“知识”(讲解传授,使学生接受知识) 学会-------会学 教“方法”(讨论互动,让学生探求知识) 要我学-------我要学 教“心态”(点拨引领,激发学习的欲望)

  19. 2、“启发思维”就是要潜心研究如何调动学生,贯彻“五让”教学思想。2、“启发思维”就是要潜心研究如何调动学生,贯彻“五让”教学思想。 如何调动学生? 教师要琢磨如何在课堂中打破常规,增加一点创意。创意不在于多,一个小亮点、一个有趣的引入、一个精炼的概括、一个幽默的启迪、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0. 如何调动学生? 误区:“我班的学生笨,调不动” 为什么调不动? 一是缺乏意识,课堂上,老师要控制表达的欲望! 二是没有训练,教学中,不能为进度所累! 三是居高临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是学生不听话、调不动,而是老师有没有意识,会不会设计问题!哪有学生不肯学习的?是我们教师没有积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 五让 • 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 • 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 • 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 • 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 • 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自己 推导出结论

  22. 3、“教给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教给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握好知识量与学生思维之间的高度匹配 讲得多≠听得懂——讲解与理解的关系; 知识要变成学生自己的,才是有效的: 听得懂≠自己会——记忆与掌握的关系; “会提问”是教师教学的必备能力,会“启发学生提问”才是优秀教师的功力所在。 会模仿≠会思考——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23.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 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知识仅仅是已经获得并储存起来的学问; 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

  24.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 聪明的孩子智慧的学生1.能够知道答案    1.能够提出问题2.带着兴趣去听    2.表达有力的观点3.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4.能抓住要领     4.能演绎推理5.完成作业      5.寻找课题6.乐于接受      6.长于出击7.吸收知识      7.运用知识8.善于操作      8.善于发明9.长于记忆      9.长于猜想10.喜欢自己学习   10.善于反思、反省

  25.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自我感悟——知识形成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自我感悟——知识形成 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认识、感觉,去思考、感悟,走完三个阶段才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 不经历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 没有感悟,就难以形成智慧! 没有质疑,科学就没有进步!

  26. 比萨饼的分法《南方周末》3月28,郑也夫 美籍华裔数学家蔡金法讲过这样一个中美学生的解题对比:7个女孩平分2个比萨饼,3个男孩平分1个比萨饼。每个男孩和女孩谁分得的更多? 感悟:应试能力与思维能力不是一回事,应用知识和创新思维不是一回事,中国学生考试能力强,美国学生变通适应能力强。

  27.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作了一项调查:从包括清华在内的23所“985”高校中,收集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985高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了一番比较。数据显示,有超过20%的“985高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选择“从未”,而这一选项上美国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会经常提问”,而选这一项的美国学生则占63%。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中国学生却不会提问?据说中国学生“怕自己的问题愚蠢,不好意思问”但美国学生却为什么不觉得自己的问题愚蠢?这与教育有关!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更多地要求学生背诵,而非质疑。从中小学开始,学生的头脑就被作为记忆软件来训练,背得越多,分数越高;分数越高,考取的学校越好;考取的学校越好,获得好工作的机会越多……这种环环相扣的功利关系逼使学生只顾学习不求甚解,只顾存储不顾纠错。没有提问的兴趣,没有质疑的精神,恰恰反映了教育的弊病和社会的僵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作了一项调查:从包括清华在内的23所“985”高校中,收集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985高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了一番比较。数据显示,有超过20%的“985高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选择“从未”,而这一选项上美国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会经常提问”,而选这一项的美国学生则占63%。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中国学生却不会提问?据说中国学生“怕自己的问题愚蠢,不好意思问”但美国学生却为什么不觉得自己的问题愚蠢?这与教育有关!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更多地要求学生背诵,而非质疑。从中小学开始,学生的头脑就被作为记忆软件来训练,背得越多,分数越高;分数越高,考取的学校越好;考取的学校越好,获得好工作的机会越多……这种环环相扣的功利关系逼使学生只顾学习不求甚解,只顾存储不顾纠错。没有提问的兴趣,没有质疑的精神,恰恰反映了教育的弊病和社会的僵化。

  28. 思考:“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

  29. 三、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听课的方式要变,要将“以听为主 、以练为主 、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有效学习。

  30. 1、有效教学不排斥“以听为主”,而是要求教师讲解具备“五有”形象。1、有效教学不排斥“以听为主”,而是要求教师讲解具备“五有”形象。 要有充沛饱满、激情四溢的教学形象 要有理解童心、贴近学生的教学形象 要有公平公正、关怀亲和的教学形象 要有答疑解惑、春风化雨的教学形象 要有博学广闻、儒雅气质的教学形象

  31. 2、学生主体不等于“以练为主”,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2、学生主体不等于“以练为主”,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听来的记不住,看过的会忘记, 争论的有印象,动手的成技能 动什么? 心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爱、可敬、可信; 手动,适时、适当的训练,有助集中注意力 脑动,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串,有助思维发展

  32. 3、“师生互动”就是要多种媒体并举,把握教学最佳时机,用好“三个5分钟”。3、“师生互动”就是要多种媒体并举,把握教学最佳时机,用好“三个5分钟”。 •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并使之扩充、完善的过程,因而是一个是交往互动的过程,应具有生命性的特征,我们期待出现“教师式的学生,学生式的老师”。 • 利用学习金字塔原理,“听、看、议、练、教”并举。 • 研究学生思维品质,正确归因,因材施教。

  33. 研究学生思维品质,正确归因,因材施教。 “两个15分钟”的吻合—— 恰当的时候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梳理知识的重要性——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信息条理化、有序化;有序信息学生才能易于接受. 老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梳理概括知识,做到“将知识梳理问题化,将问题分类条理化,将内容概括通俗化”,抓住一点带出一串,再将一串连成一片,形成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效果。

  34. 4 学习金字塔 美国教育和培训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用数字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留率)有巨大的差异。

  35. 4 学习金字塔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36. 4 学习金字塔 个人学习/被动学习 团队学习/主动学习/ 参与式学习

  37. 四、从教学反馈要求看,作业布置的形式要变,要将“顺次布置、精选布置 、分层要求”三者结合起来,以体现尊重差异、减轻负担。

  38. 1、作业,怎么布置?是否越多越好? 大量练习对于获取高分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遗憾的是这一简单而浅显的道理,却被一些老师以“熟能生巧”的名义忽略了。 以勤补拙,谁“勤”谁 “拙”?绝不能以学生的“勤”,补老师的“拙”! 敢于舍弃是水平,善于调动是智慧! 案例:默写全对可以不做作业!?

  39. 2、辩证理解“知识”、“作业”、“负担”三者之间的关系:2、辩证理解“知识”、“作业”、“负担”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作业的关系: • 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作业来巩固; • 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作业布置必须分层要求。 作业与负担的关系: • 使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不会成为负担; • 教育学生“宁可开天窗,不可抄作业”。 负担与知识的关系: • 负担过重,导致肤浅,不利于知识的真正掌握。 “罚抄?还不是为了学生好?”

  40. 论“罚抄” 今些年来,不少老师都喜欢对学生进行“罚抄”,书背不出来,抄书;默写默不出来,抄答案……两天前,还有一位老师向我们宣布,从今以后,凡是她的默写,80分以下的抄10遍,70分以下的抄20遍,60分以下的抄30遍……对此,很多人都不当一回事,但我却对这种方法非常担忧。 其实,那些老师的想法很简单,你不是背不出来、默不出来吗?我帮你,罚你抄十遍二十遍,这样这些课文、知识就能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了。可是依我看,让学生罚抄,不管你罚他抄多少遍,他也不可能记住这些知识,因为我们学生平时的学习就很紧张,有许多作业要完成,你再布置他们抄那么多东西,他们心里自然很不乐意,也不可能一遍遍地认真抄写,他们只会抱着一种为抄书而抄书的心理。

  41. 我们过去的英语默写,错的要抄十遍,据我了解,很多学生在抄句子时,总是把每个句子先抄一遍,然后照着例句一遍一遍地抄,根本不思考一下,还有更离谱的,先把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抄十遍,然后抄第二个词,再抄第三个词……照这样抄下去,学生根本不可能从抄书中学到任何知识,而且还可能引起学生想方设法欺骗老师。我就曾经看见过一件可能只有在马戏团才会发生的事,一位同学手拿三支笔在那儿抄句子,他手中的三支笔,一支蓝色、一支黑色,还有一支蓝黑色,而且写出来的字迹弯弯扭扭,估计连他自己也认不清楚。还有的同学,把那些句子首尾相连,写得密密麻麻,叫人不易数出遍数,他们往往只写8遍、9遍就交给老师,老师也没功夫跟他们慢慢数,于是干脆打个勾了事。用这样的伎俩欺骗老师,这已经远远偏离了老师“罚抄”的本来目的。

  42. 综上所述,我认为罚抄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依我看,对于那些默写默不出来的学生,单词可以抄5到10遍,长一点的,只要二到三遍,至于一大堆文字,最多抄一遍,而那些背书背不出来的,最好不要抄书,最多抄一遍,但一定要让学生在抄写的时候认真思考、认真记忆,老师也可第二天进行抽查,这样的效果,不是要比学生不动脑筋地死抄书要好得多吗?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看法,之中可能有些想法还不够全面,但抄书有害无益,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希望广大老师能认真思考,不要再让我们白白受罪了。

  43. “罚抄”,至少反映教师三个问题: • 一是不能细腻体察学生的心理,只是满足于学生表面的、暂时的服从; • 二是自己内心不热爱学习,潜意识中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于是在生气寻找“刑具”时,想到写作业; • 三是教师的权威意识在毫无反击之力的学生面前变得肆无忌惮,人性中的恶不小心流露出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