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全球化的教與學

全球化的教與學.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 學校主要收取 BAND2 或以上學生,能力中等或以上 學生多來自鄰近公共屋邨 學校自編教材,沒有用教科書 由一個老師教六個單元及負責一班 IES 老師來自文商科為主 ( 中文、英文、中史、世史、經濟 ) 科主任任教通識十年,曾借調教育局,現負責教育局專業發展學校 ( 通識教育 ) 工作 其他同工沒有任教通識科經驗. 校本課程. 原訂三年規劃. 校本課程. 第一屆的三年規劃 註:一堂有 55 分鐘. 校本課程. 六個單元,以議題為本,暗藏跨單元成份 全球化正是跨單元的題材

ocean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全球化的教與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全球化的教與學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

  2.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 • 學校主要收取BAND2或以上學生,能力中等或以上 • 學生多來自鄰近公共屋邨 • 學校自編教材,沒有用教科書 • 由一個老師教六個單元及負責一班IES • 老師來自文商科為主 (中文、英文、中史、世史、經濟) • 科主任任教通識十年,曾借調教育局,現負責教育局專業發展學校(通識教育)工作 • 其他同工沒有任教通識科經驗

  3. 校本課程 • 原訂三年規劃

  4. 校本課程 • 第一屆的三年規劃 • 註:一堂有55分鐘

  5. 校本課程 • 六個單元,以議題為本,暗藏跨單元成份 • 全球化正是跨單元的題材 • 跨單元的需要**教學的需要~不少議題涵蓋不同單元,例如現代中國問題涉及單元二、三、四、五及六。 ~六個單元的所需教授課時不一,通過跨單元議題拉均教授課時 **考試的需要~公開試題目屬於跨議題目

  6. 課程規劃 一、全球化的概略 • 全球化的定義/特點 • 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 全球化的得失 二、全球化的教學議題 • 全球化的 政治、經濟及文化議題 三、中國、香港的挑戰與機遇 • 中國、香港如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與機遇

  7. 課程規劃

  8.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9.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 「全球化」的概念源自西方。在英文裏,“global”一字已有超過四百年歷史,但“globalization”、“globalize”、“globalizing”等字最早還是在1960年才開始成為一般用語(Waters, 2001, p. 2)。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裏,1987年以前沒有一本書討論全球化,要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出現。1994年2月,亦只有34本出版物的題目包括「全球化」,而到了2000年2月已增加至284本(Waters, 2001, p. 2);不少直接以“globalization”為題的書,亦都是近幾年才出版的。1 • 「全球化」概念晚近的一個前身概念,可以說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Global village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因McLuhan有鑑於資訊科技的未來發展而特別鑄造的(Carpenter & McLuhan, 1970, p. xi)。「地球村」帶出了地球是一個細小範圍的概念。 • 如上所說,雖然愈來愈多對「全球化」的討論,但對「全球化」概念還未有一致的了解──認為「全球化」已出現或仍未出現、究竟是禍是福,都有不同意見。

  10.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 著名社會學家Giddens(1990)對「全球化」有如下的定義: • 全球化可……被界定為世界性的社會關係的加強,把遠隔著的不同區域連繫起來,使本地發生的事情都受到遠處發生事件的影響,或同樣地本地事情也可影響到遠處的事件。(p. 64)Robertson(1992)界定「全球化」為: • 全球化概念是指世界縮小以及人們對世界作為一整體的意識的加強。(p. 8)Rugman(2001)對「全球化」的定義為: • 全球化可以被界定為多國企業從事於外地直接投資和發展商業網絡,以創造在國家界限以外的價值的種種活動。(p. 4)

  11.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 Teeple(2000)在「甚麼是全球化?」一文中界定「全球化」為: • 全球化可以被界定為不斷擴張的資本與國家政治和社會形成之間的矛盾的解決之展示。……全球化也代表著資本累積的主要渠道由國家層面發展到超國家或全球的層面。……全球化也可以理解為「資本主義的勝利」,也就是經濟超越於政治,集團要求超過公眾政策,私人利益超越公眾利益,跨國集團超越民族國家。這是世界資本化(capitalization)的最後階段。(pp. 9–10) 全球化也可以被界定為「自我衍生的資本」(self-generating capital)已發展到了全球的層面。(p. 10) • 政治學教授Langhorne(2001)為「全球化」作了這樣的定義: • 全球化是長期技術發展積累的最後階段,這使人類有能力在世界範圍進行事務,而毋須受制於民族、政府權威,以及時間或空間的環境。(p. 2)

  12.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 中國學者朱景文(1998)在〈關於法律與全球化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指出: • 全球化一詞涉及許多社會現象,從電視的衛星傳送,計算機的國際聯網,美國快餐,可口可樂征服世界,超級大國以自己的國內法為標準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關於人權普遍性的標準的爭論,全球的生態平衡,武器禁運,世界範圍的移民潮,打擊販毒領域的國際合作,直到不同國家經濟基於比較優勢的相互依賴,在部分地區,如歐洲聯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某種程度地實現經濟一體化。可見,全球化一詞既指一種文化現象,政治現象,又指一種經濟現象。(頁102)社會學家Tomlinson(1999)在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一書中指出: • 全球化是指謂當前世界四處顯現的複雜連繫的一種經濟情況。……全球化必須關連於現代性(modernity)來了解,是「現代性的結果」("consequence of modernity")。(pp. 32, 33)

  13.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 1地理疆界己不再重要 • 2時間及空間概念的改變 • 3全球聯繫的強化與擴大 • 4國家的重要性降低

  14.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 從日常生活了解全球化的體現 • 例子: • 語言:英語 • 企業:滙豐銀行 • 品牌:Nike/微軟 • 活動:世界盃/奧運會 • 餐廳:麥當勞/星巴克

  15.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全球化的例子很多,我們說現在愈來愈全球化,就是說這些人、事、活動愈來愈多。愈來愈多這類人和事,就是全球化。看一看你就會明白: • 全球已有超過20000個國際標準,統一世界各種產品規格、服務水準等 • 超過44500家跨國公司,年營業額合計7兆美元 • 超過250個多邊監管機構 • 超過16500跨境民間組織 • 近9億條電話線 • 近20億部收音機 • 超過10億部電視機 • 已發出信用卡以百萬計 • 每年航空旅客超過10億人次 • 每年外匯交易額達450兆美元 • 每年跨境基金投資額60兆美元 • 國際貿易貨值在過去50年,大幅上升超過16倍 • 以上10年前數字,現在的數字呢?

  16.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 2011年1 月25日東方日報 • 《2010年安永全球化指數》顯示,全球最大六十個經濟體當中,香港以7.48分取代新加坡名列榜首位置,較○九年躍升一位,新加坡則跌至第三位,中國內地排名上升一位至第三十九位。安永料,隨着全球經濟加速復甦,新興市場經濟佔比日重推動下,至二○一四年全球化程度會穩步增加。

  17. 教學安排:全球化定義/特點 • 摘錄明報香港真光中學教師 楊宏安「什麼是全球化」的課堂活動: 首先,教師邀請學生於課堂上分享一件她們認為與全球化有關的物件,例如手提電話或流行衣物,由學生講述物件的品牌和生產地。在分享期間,其他學生可在習作的世界地圖上,就所提及的生產地作記錄,最後就生產地的分佈加以分析。透過這個習作,學生既可從個人經驗作為學習出發點,也可從地域概念方面,理解全球化的定義,當中更能體會集思廣益之效。 第二部分學生須對照兩個同樣生活在香港、但時空不同的人的個案(Jonathan-1950年,Gillian-2000年),分析兩者在生活習慣上的分別,從而探討全球化如何在經濟及文化上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的總結,旨在希望學生在課堂上能重溫全球化的關鍵概念,包括地域之間的交流日益加強、國與國之間日趨依賴。 最後一份習作,要求學生設計一個以「全球化概念」為題的標誌,希望學生進一步深化及反思全球化的關鍵概念,並嘗試以圖像手法重新表達全球化。內容須體現全球化的概念,並以短文解說標誌所含意義。 • 有關全球化工作紙,可到明報通識網下載,網址﹕life.mingpao.com/htm/dl/0930XD.doc

  18. 世界在變中…… 美國崛起(單元三) 中國改革開放(單元三) 蘇共聯盟瓦解 全球管治機構:聯合國(單元三、五、六) 跨國組織發展:WTO、WHO(單元五) 資訊科技發展:互聯網、手提電話(單元二)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19.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 同學了解全球化的背景的同時,老師可以有計劃將他們其他單元的知識作整合,讓同學明白跨單元的義意。 • 基本上,我可以從經濟、文化、政治及科技四方面了解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20.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1503 年的世界地圖

  21.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1507 年的世界地圖(首張世界地圖以亞美利堅標示美洲新大陸)

  22.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現今的世界地圖

  23.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 從地圖改變了解科技改變、國家與國家之間關係。 • 科技進步,令人類更了解世界,同時令國家與國家之間更接近。 • 麥哲倫在1519 年9 月率領五首船隻由西班牙出發,橫越大西洋,繞過南美洲,橫越太平洋,到達菲律賓,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隊繼續行程,橫越印度洋,繞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沿非洲西岸北上,最終有一首船隻返抵西班牙,需時3年。 • 在1995 年8 月17 日,一架和諧式客機環繞地球飛行一周,需時31 小時21分鐘14 秒。 • 同學需要明白科技因素對全球化的影響。

  24.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政治方面的轉變 ~人權及民主的普世價值 ~全球性議題日增,例如全球暖化、節能減排 經濟方面的轉變 ~國際貿易在全球的擴展及互動增加 ~全球金融市場網絡的建立 ~跨國企業集團力量的增長 文化方面的轉變 ~ 全球文化工業的生產網絡 科技方面的轉變 ~資訊與通信技術不斷創新革命 社會衛生的轉變 ~傳染病跨國傳播國際衛生醫療合作

  25.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背景/成因

  26.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得失 • 讓學生明白在全球化中,人類一方面得到益處,另一方面得到害處。 • 同時,考試中的題材,正時要學生明白全球化得失中找出平衡點。例如,我們在教授時,要學生明白全球化中已發展國家的優勢時,同時學生要掌握發展中國家的困難。(已發展國家vs發展中國家)

  27. 全球化的贏家和輸家 •發達國家 (先起步競爭力強) 全球大部分消費者 (廉價貨外國貨) 發展中國家工人? (工作機會脫離貧困) 發達國家優質工人 (流動性高學習力強) 各國的距國公司 (低成本高回報大市場) 借貸者 (資金游走低息放貨) 各國投資者/資本擁有者 (更多更高的投資機會) 發展中國家 (後起步/未起步欠競爭力) 被壓搾的弱國農民 (發達國家高補貼低價格) 血汗工廠的工人? (被剝削環境差…) 發達國家的弱勢工人 (工作機會遷移) 各國的弱勢企業 (高競爭受淘) 教學安排:全球化的得失

  28. 教學安排:政治、經濟及文化議題 • 選擇議題,補其他單元不足 • 先文化、經濟,最後政治議題 • 先中國、本土,後美國、全球

  29. 教學安排:政治、經濟及文化議題 • 掌握概念,了解全球化的核心問題 • 以小見大,了解全球化的核心理念 • 正反論證,了解全球化的核心問題

  30. 教學安排:政治、經濟及文化議題 • 同學要面對大量新概念,如全球化、地球村、資訊快速流動、時間和空間壓縮、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單一化、文化霸權、同質化、文化帝國主義、普世價值、文化侵入、文化邊緣化、麥當勞化、大眾文化、文化相對論、文化多元主義、文化混合、在地化、隨俗化、原教旨主義、文化衝突、跨國企業、全球生產鏈、供應鏈管理、新自由主義、多邊貿易、關稅、傾銷、補貼、保護主義、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國家主權、全球管治、公民社會、世界公民、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環境外交、地緣政治…… • 如何做?

  31. 教學安排:政治、經濟及文化議題 • 讓學生了解最基本概念:東方vs西方多元vs單一本土vs全球

  32. 以小見大,掌握核心理念 • 政治:國家主權vs普世人權\以強凌弱vs合作共融 • 經濟:剝削搾取vs發展機遇\加強差距vs兩極分化 • 文化:文化侵略vs文化交流\西方化vs全球化\ 本土化vs全球化

  33. 正反論證,了解全球化的核心問題 政治 • 正面:國際組織進行跨境合作,聯手解決全球議題,如控制污染…… • 反面:強國操縱國際組織,訂定有利自己的政策和法規,干預別國內政,侵犯主權……

  34. 正反論證,了解全球化的核心問題 經濟 • 正面:富國投資落後地區,設廠生產,創造就業機會,弱國得以發展…… • 反面:富國投資弱國,藉機剝弱,形成血汗工廠,加劇貧富兩極,破壞當地生態……

  35. 正反論證,了解全球化的核心問題 文化 • 正面:音樂、衣著、飲食習慣等文化體系在交流,生活水平提昇,加強各國溝通,促成世界大同的地球村 • 反面:全球品味去向劃一,世界各國被「西方化」,本土文化消失,是強國對弱國的文化侵略

  36. 中國、香港如何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 1.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競爭~iph0ne ~可樂 • 2.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保護 ~立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