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华南师大增城学院 唐雪玲. 第三章 要素禀赋论 (2). 解决李嘉图留下的问题: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 — 俄林模型”,简称“ H-O 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 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3 , 1 , 2 赫克歇尔 — 俄林定理.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两国要素价格不同. 要素价格差异导致生产成本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导致同种产品在两国的价格差异.

olin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国际贸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际贸易 华南师大增城学院 唐雪玲

  2. 第三章 要素禀赋论(2) • 解决李嘉图留下的问题: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 • 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3. 3,1,2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两国要素价格不同 要素价格差异导致生产成本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导致同种产品在两国的价格差异 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发生 两国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 裕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产 品的比较优势

  4. 3.2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拓展 3.2.1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对新古典贸易中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产生福利的观点提出了置疑。 认为在一国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该国对其使用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明显提高稀缺要素的收入。 理由: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下降。 关税提高了受保护产品的相对价格,将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或者说,保护主义会提高进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劳动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如果关税保护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

  5. 如果X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则该部门的生产厂要素的报酬与Y产品部门不相等。生产要素将从要素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如果X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则该部门的生产厂要素的报酬与Y产品部门不相等。生产要素将从要素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 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生产率下降 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KX/LX 小于KY/LY X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生产要素将从要素报酬低的部门Y流向报酬高的部门X。 资本相对过剩,价格降低 劳动相对稀缺,价格提高 各行业投入更多资本,资本/劳动比率提高 劳动的实际报酬增加,资本的实际报酬减少

  6. 贸易前国内均衡状态下,要素市场是均衡的 WX = WY,RX = RY 贸易后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 WX上涨,WY也会上涨; RX下降,RY也会下降 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会减少。无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7. 3. 2. 2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说明国家间商品贸易对两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 萨缪尔森于1948年发表《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一文,在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该理论被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定理)。

  8.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萨缪尔森认为,在完全竞争和技术不变的条件下: 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P=MC), 边际成本由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价格决定: MC=W*L+R*K 国际贸易改变了产品的相对价格,必然也将改变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自由贸易将带来国际同质生产要素相对和绝对的价格均等。

  9. 3. 2. 2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W、 R B国贸易前 A国贸易前 贸易后 W高 W低 贸易后 W提高 W降低 均等 R低 R高 R提高 R降低

  10. QX、QY分别为X、Y产品的等产量线,其中QX更偏向于L坐标轴,QY更偏向于K坐标轴。kX、ky分别代表X、Y产品使用的要素的比例。按照要素密集度定义,可以确定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P为相对价格线w/r,P’为变动后的相对价格线(w/r)’。A、B、A’、B’为相应情况下的最优组合点。当价格P变动为P’时,表示(w/r)’大于 w/r,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此时,等产量线与相对价格线切点改变为A’、B’,k’X、k’y为新的价格下的要素使用比例。k’X比KX更陡峭,X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提高;k’y比ky更陡峭,Y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也提高。 K P’ QY k’Y kY B’ k’X B A’ kX A QX O P2 P1 L 图3-6 要素价格与要素密集度 参见P38图3-3

  11. 再考虑两国分别生产XY产品情况 假定A国劳动丰裕、资本稀缺,贸易前工资率与利率相比,前者较低,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劳动稀缺、资本丰裕,贸易前利率相对工资率较低,B国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随着两国贸易的开展,A国X产品的生产增加,Y产品的生产减少。B国则相反,Y产品的生产增加、X产品的生产减少。生产的变化导致对要素需求的变化,A国对劳动要素需求增加,工资率上升,对资本的需求下降,利率随之下降;B国则对资本的需求上升,利率上升,对劳动的需求下降,工资率随之下降。

  12. 要素价格:W、 R B国贸易前 A国贸易前 贸易后 W高 W低 贸易后 W提高 W降低 均等 R低 R高 R提高 R降低 图形解释 P46 图3-7

  13. A国QX偏向于L轴,A国劳动丰裕,B国QY偏向于Y轴,B国资本丰裕。KBLB、KALA分别为两国等成本线(即要素相对价格w/r),PB>PA。A国QX偏向于L轴,A国劳动丰裕,B国QY偏向于Y轴,B国资本丰裕。KBLB、KALA分别为两国等成本线(即要素相对价格w/r),PB>PA。 K A国出口X产品,B国出口Y产品。两国对本国丰裕要素的需求随出口而增长。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增长将改变要素的相对价格,两国要素价格差异将不断缩小。直至将两国要素价格拉平为止。KBLB、KALA等成本线发生旋转,直到与KWLW重合。 KB QY B KW B’ KA A’ A QX O LA LB LW L P46 图3-7两国自由贸易后要素价格相等

  14. 结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均衡的条件下,两国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相等,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的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同质,因此,两国商品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相同,两国的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相同。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贡献在于分析了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有的假设与现实不完全一致。 要素价格的均等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在现实中,贸易壁垒以及运输成本等原因会使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较难实现。

  15. 3.2.3 雷布钦斯基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得出的结论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但是在现实中,一国的要素数量经常在发生变化,比如人口的增长、资本的积累、自然资源的开发等。一般来说,要素总量的变化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改变,从而影响国家的比较优势,甚至改变一国的国际贸易结构。 雷布钦斯基分析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国要素数量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即当商品价格不变时,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导致需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出量以更大比例的增加,同时会减少其他产品的产出。如土地增加,食品的相对供给会更大幅度增加。

  16. OX、OY直线的斜率分别表示均衡时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X部门偏向于K坐标轴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部门偏向于L坐标轴,为劳动密集型产品。OX、OY直线的斜率分别表示均衡时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X部门偏向于K坐标轴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部门偏向于L坐标轴,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E点表示一国要素变化前的禀赋点。根据要素充分利用的假设,OYEX为一个平行四边形。X、Y点所对应的资本和劳动量,代表两个产品部门的要素投入量。假定劳动供给不变,资本增加,则图中的要素禀赋E点转变为E'点。在商品价格不变时,要素禀赋点移动,但X、Y两产品生产的要素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根据几何图示可以得到,X产品产出量增加,Y产品产出量减少。 K E' E K* X' X Y Y' O L* L

  17. 结论: 雷布钦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n):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一要素的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产品部门的生产下降。如果假定密集使用增长要素的产品是一项出口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恶化;反之,如该产品是一项进口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改善。

  18. 3.3.列昂惕夫悖论及解释 3.3. 1 对美国检验 资本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更大,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更大。违背了H-O模型的结论。 表3 –3 美国每百万美元进出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

  19. 上表的分析和结论: • 从上表可见,美国进口替代品比出口商品需要单位劳动的资本数高出30%。里昂惕夫的结论是:“美国参加国际分工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非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也即该国利用外贸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 • 众所周知,美国为资本丰富国,按H-O定理,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成为悖论。 • 其他人也实证了各国的情况,有与H-O定理一致的,也有和里昂惕夫之迷一致的。所以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H-O命题。但我们可以认为,该命题不够完善,或命题的假设太严格,离现实有差距。

  20. 2.对其他国家的检验 结果表明,有2/3的生产要素在不到70%的情况下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预测。这说明,列昂惕夫悖论在更大范围内仍然存在,贸易并不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预测一致。

  21. 3.3.2 列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 要素密集度逆转 • 要素需求逆转 • 人力资本 • 自然资源 • 贸易壁垒(关税结构) H-O模型并没有错

  22. 3.3.2 列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1.素密集度逆转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假定7中,对于要素密集度,认为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同种商品在两个国家密集度相同,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 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如果两种商品的替代弹性有较大差异时,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就将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的现象。 即某些要素价格下,X 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Y产品劳动密集型的;而另一些要素价格下,X产品却又是劳动密集型的,而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

  23. 一旦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等规律将无法实现。由于同种商品,在两国不同的要素价格下,可能属于不同类型。一旦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等规律将无法实现。由于同种商品,在两国不同的要素价格下,可能属于不同类型。 • 如A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X产品,B国出口资本密集型的Y产品,但是,两国无法实行专业化分工向对方出口同种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不可能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要素密集度逆转发生的概率虽然极小,但无论可能性多大,都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 明哈斯 对美日产业的检验:如果按照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假设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日本的产业要素比率排序应该与美国相同。

  24. 2. 要素需求逆转 •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假定8:两国消费者对两种商品偏好相同,所以,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考察剔除了需求方面的影响,仅仅考虑要素禀赋差异。 • 但是,实际贸易中,供求双方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如果一国对于某一种商品享有比较优势,而消费者特别偏好这一产品时,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决定的进口方向将改变。

  25. 假定A、B两国的消费者偏好不同,A国特别偏好X产品,无差异曲线低且偏向于X轴;B国特别偏好Y产品,无差异曲线高且偏向于Y轴。由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A国资本相对丰裕,在资本密集型产品X上占有比较优势。B国劳动力丰裕,在劳动密集型产品Y上占有优势。假定A、B两国的消费者偏好不同,A国特别偏好X产品,无差异曲线低且偏向于X轴;B国特别偏好Y产品,无差异曲线高且偏向于Y轴。由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A国资本相对丰裕,在资本密集型产品X上占有比较优势。B国劳动力丰裕,在劳动密集型产品Y上占有优势。 在封闭条件下,因A国特别偏好X产品,故A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反而高于B国,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B国生产分别上移(下移)与PW相切点。即B国多生产X产品并出口X产品,A国多生产Y产品,并出口Y产品。A国不是出口X产品反而进口X产品。 PA斜率大于PB斜率,两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PA于大PB。 Y B PB A PW EA PA O B’ A’ X 图3-10 要素需求逆转

  26. 按照需求逆转说,美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美国如果偏好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的贸易方偏好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将被抬高,直到美国的比较优势转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按照需求逆转说,美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美国如果偏好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美国的贸易方偏好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将被抬高,直到美国的比较优势转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 因此,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27. 3. 自然资源说 •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贸易模式。该理论认为,仅仅考虑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限制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使用范围。列昂惕夫曾在1956年指出,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可能出现悖论原因之一。 • 在列昂惕夫悖论中,许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进口品实际上可以说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28. 列昂惕夫在计算进口品的要素需求量时,抬高了进口品资本/劳动的比率,没有计算自然资源。列昂惕夫在计算进口品的要素需求量时,抬高了进口品资本/劳动的比率,没有计算自然资源。 • 比如:美国大量进口的石油、煤炭、钢铁等产品的生产,既包含资本的贡献,同时也离不开自然资源的贡献。也许这些产品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 美国的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60%—70%,这些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度很高,把这些产品归入资本密集型产品加大了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29. 4.人力资本说 • 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要素过于宽泛,实际上,劳动有很多种类,性质不同。一般劳动可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类。其中熟练劳动不是先天具备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后具有一定的技能,即称之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 基辛(Donald Keesing,1966)将劳动分为8类,第一类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人力资本最高,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其次,最后异类为没有技术的工人。

  30. 基辛用美国1962年的贸易数据分析,把劳动分成八类后,两要素模型变为了多要素模型。基辛用美国1962年的贸易数据分析,把劳动分成八类后,两要素模型变为了多要素模型。 • 基辛通过检验美国进出口商品发现,在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第一类劳动的含量比例最高,在美国的进口产品中地一类的劳动含量比例最低。因此,美国可能是一个技术劳动禀赋丰裕的国家。通过美国和13个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出口的是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 • 列昂惕夫认为悖论可能是把劳动看成是同质引起的,不同质量的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简单的按人/年或单位劳动小时计算,会引起误差。 • 如果将美国工人人数乘以3,美国的贸易模式就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推测。加入人力资本后,列昂惕夫悖论可以得到解释。

  31. 5.关税结构说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一国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增加本国丰裕要素的实际报酬,减少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关税结构说,主要强调关税对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影响。 • 就美国来说,关税更倾向于保护劳动力的所有者而不是资本的所有者。美国设置贸易壁垒主要是针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由于关税保护的结构性差异,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较多排斥,所以资本密集型产品成为美国的主要进口产品。

  32. H-O模型假定2:自由贸易假定。假定没有运输成本、关税以及其他限制商品自由流动的障碍。H-O模型假定2:自由贸易假定。假定没有运输成本、关税以及其他限制商品自由流动的障碍。 • 列昂惕夫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的关税结构。这一结论与赫克歇尔模型中假设的自由贸易模式(假定2)相悖。 • 鲍德温(Robert Baldwin)在1971年的一项研究中,确认了关税结构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并且估计出关税导致进口物品的(K/L)m 减少5%,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列昂惕夫悖论。

  33. 对里昂惕夫之迷的几种解释的综述: 1 劳动力不同质:即美国劳动力效率高,是外国劳动生产率的3倍,按进口竞争替代品计算的劳动力还原为外国劳动力须乘以3,就会与H-O命题一致。同时,资本也不同质,美国资本效率更高。 2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须加到物资资本上:劳动可分为两类,即简单劳动和须经教育和培训后才能从事的技能劳动。人力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是由教育、训练和健康投资而花费的资本,既需时间、也需资源。人力资本可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不能从人身上分离出来单独买卖。我们可间接计算。凯能Kenea的估计方法是将技能劳动者超出简单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化,并将工资差看成人力资本的报酬。美国出口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世界其他地区更高。

  34. 3 要素密集度反向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即美国进口竞争替代品在美国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在外国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4 美国消费者偏好资本密集型商品。 5 市场不完善:1947年美国关税政策限制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而且,由于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返销进口的商品多属资本密集型商品。

  35. 本章小结 •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和雷布钦斯基定理四个方面。后三者为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核心观点是,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态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各个国家生产和出口本国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 •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雷布钦斯基定理分别讨论了产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变化的放大效应和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品产量的放大效应。

  36.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论证了不仅仅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够产生福利,实行保护主义业可以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论证了不仅仅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够产生福利,实行保护主义业可以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要素均等化定理)指出了国际贸易将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影响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2. 要素禀赋理论由于过于严格的假设而不能解释所有的贸易现实。列昂惕夫悖论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进行的实证研究,最具代表性。 尽管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反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也有支持的。但大多数的学者并不认为仅仅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列昂惕夫悖论引起了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37. 四个定理 • H-O定理: 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上存在差异。若一国拥有某种要素较别国相对丰富,则该国出口该丰富要素密集型商品,将具有比较利益。 •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国际贸易的结果使贸易国之间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以商品的国际移动取代要素的国际移动。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不但商品的价格,且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国际间均有趋向一致的倾向。

  38. 斯托尔伯-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 商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若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提高劳动力的实际报酬率,而减少资本的实际报酬。 • 罗布津斯基Rybczynski定理: 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出的影响。若商品价格不变,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增加更大比例的该要素密集型商品的产出,而减少另一商品的产出。

  39. 本章作业 • P59 复习思考题 • 补充 • 1.美国国会在2000年就是否给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一案进行投票表决。此案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各方都在努力游说。反对该提案的主要是美国的各个工会组织,而支持的多是大公司。为什么? • 2. “自由贸易使穷国受损富国受益。”请评论。

  40. 参考思路 • 1.思路:给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意味着增加与中国的贸易,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自由贸易的趋势是增加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益,减少进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益。 • 所以美国一旦扩大了与中国的贸易就会改变国内各要素的收益:降低美国国内的劳动力的收益,同时增加国内资本的收益,所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工会组织反对该提案,大公司支持该提案。

  41. 2. 思路:一般来讲,自由贸易通过使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并且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优势的产品,使资源达到更优的配置,增加各国的总体福利水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