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k likes | 1.35k Vues
第三篇. 基因信息的传递. Central Dogma. 描述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 1958 年 F.crick. 逆转录酶. 1970 年 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 James Watson (1928– ) Francis Crick (1916–2004) 1953 年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 1962 年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美国癌症学会传染性肿瘤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 Howard Temin 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 David Baltimore 于 1970 年在鸡肉瘤中发现了逆转录酶,发展了中心法则。于 1975 年获得诺贝尔奖。.
E N D
第三篇 基因信息的传递
Central Dogma • 描述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 1958年 F.crick 逆转录酶 1970年 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
James Watson (1928– ) • Francis Crick (1916–2004) • 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美国癌症学会传染性肿瘤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Howard Temin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David Baltimore于1970年在鸡肉瘤中发现了逆转录酶,发展了中心法则。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奖。
DNA replication* RNA transcription* Protein biosynthesis*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Gene recombination and gene engineering
第十章 DNA生物合成 (复制) DNA Biosynthesis (Replication)
Section 1* General features of DNA replication Section 2* Enzymes in DNA replication Section 3 Process of DNA replication Section 4 Reverse transcription and others Section 5* DNA damage and repair
复制 亲代DNA 子代DNA • 复制(replication) • 是指遗传物质的传代,以母链DNA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
第一节 复制的基本规律 Basic Rules of DNA Replication
一、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和意义 • 子链继承母链遗传信息的几种可能方式 全保留式 半保留式 混合式
半保留复制的概念 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从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的意义 按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一致,即子代保留了亲代的全部遗传信息,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 遗传的保守性,是物种稳定性的分子基础,但不是绝对的。
复制中的放射自显影图象 二、双向复制 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
ori A B C ter A. 环状双链DNA及复制起始点 B. 复制中的两个复制叉 C. 复制接近终止点(termination, ter)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的复制。 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replicon) 。复制子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
ori ori ori ori 5’ 3’ 3’ 5’ 5’ 3’ 5’ 3’ 5’ 3’ 5’ 3’ 复制子
三、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3 3´ 3´ 5´ 3´ 5´ 5 解链方向 3 5 领头链 (leading strand) 随从链 (lagging strand)
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 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第二节 DNA复制的酶学 The Enzymology of DNA Replication
参与DNA复制的物质 底物(substrate):dNTP 聚合酶(polymerase):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简写为 DNA-pol 模板(template) :解开成单链的DNA母链(ssDNA) 引物(primer):提供3-OH末端使dNTP可以依次聚合 其他的酶和蛋白质因子
一、复制的化学反应 (dNMP)n+ dNTP → (dNMP)n+1+ PPi
聚合反应的特点 DNA 新链生成需引物和模板; 新链的延长只可沿5 → 3方向进行 。
二、DNA聚合酶 全称: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DDDP) 简称:DNA-pol • 活性:1. 53的聚合活性 • 2. 核酸外切酶活性
5´ A G C T T C A G G A T A 3´ | | | | | | | | | | | 3´ T C G A A G T C C T A G C G A C 5´ • 核酸外切酶活性 ? • 3 5外切酶活性 能辨认错配的碱基对,并将其水解。 • 5 3外切酶活性 能切除突变的 DNA片段。
(一)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DNA-pol Ⅰ DNA-pol Ⅱ DNA-pol Ⅲ
美国科学家, Kornberg 1955年从E.Cole 中发现了DNA 聚合酶,为DNA的复制打下了基础。为此,Kornberg 1959年获得诺贝尔奖。 Arthur Kornberg
DNA-pol Ⅰ (109kD) 复制产生短片断的DNA 功能:对复制中的错误进行校读,对复制和修复中出现的空隙进行填补。
木瓜蛋白酶 N 端 DNA-pol Ⅰ C 端 小片段 大片段/Klenow 片段 323个氨基酸 604个氨基酸 5 核酸外切酶活性 DNA聚合酶活性 5 核酸外切酶活性 • Klenow片段是实验室合成DNA,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
DNA-pol Ⅱ(120kD) • DNA-pol II基因发生突变,细菌依然能存活。 • 它参与DNA损伤的应急状态修复。
DNA-pol Ⅲ (250kD) 复制产生长片断的DNA • 功能 • 是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酶。
(二)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DNA-pol 起始引发,有引物酶活性。 DNA-pol 参与低保真度的复制 。 DNA-pol 在线粒体DNA复制中起催化作用。 DNA-pol 延长子链的主要酶,有解螺旋酶活性。 DNA-pol 在复制过程中起校读、修复和填补缺口的作用。
三、复制保真性的酶学依据 • 复制按照碱基配对规律进行,是遗传信息能准确传代的基本原理。 • 复制保真性的酶学机制: • (一)DNA-pol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和及时校读 • (二)复制的保真性和碱基选择
A:DNA-pol的外切酶活性切除错配碱基;并用其聚合活性掺入正确配对的底物。A:DNA-pol的外切酶活性切除错配碱基;并用其聚合活性掺入正确配对的底物。 B:碱基配对正确, DNA-pol不表现活性。
(二)复制的保真性和碱基选择 • DNA聚合酶靠其大分子结构协调非共价(氢键)与共价(磷酸二酯键)键的有序形成。 •嘌呤的化学结构能形成顺式和反式构型,与相应的嘧啶形成氢键配对,嘌呤应处于反式构型。
DNA复制的保真性至少要依赖三种机制 1. 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 2. 聚合酶在复制延长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 3. 复制出错时DNA-pol的及时校读功能。
四、复制中的分子解链及DNA 分子拓扑学变化 DNA分子的碱基埋在双螺旋内部,只有把DNA解成单链,它才能起模板作用。
解螺旋酶(helicase) • ——利用ATP供能,作用于氢键,使DNA双链解开成为两条单链 • 引物酶(primase) • ——复制起始时催化生成RNA引物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 • ——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并保护单链的完整
局部解链 10 8 (二)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 解链过程中 正超螺旋的形成
拓扑异构酶作用特点 • 既能水解 、又能连接磷酸二酯键 • 分 类 拓扑异构酶Ⅰ 拓扑异构酶Ⅱ
作用机制 切断DNA双链中一股链,使DNA解链旋转不致打结;适当时候封闭切口,DNA变为松弛状态。 反应不需ATP。 拓扑异构酶Ⅰ 切断DNA分子两股链,断端通过切口旋转使超螺旋松弛。 利用ATP供能,连接断端, DNA分子进入负超螺旋状态。 拓扑异构酶Ⅱ
五、DNA连接酶 • DNA连接酶(DNA ligase)作用方式 连接DNA链3-OH末端和相邻DNA链5-P末端,使二者生成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
5’ 3’ 3’ HO 5’ ATP DNA连接酶 ADP 5’ 3’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