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第三章 农业生产与土地

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土地 / 劳动和资本。而这些要素的使用程度(比例)可称为集约度。比如农业是土地集约度较高的,可称为土地集约型产业。 集约 --- 节约的区别 土地节约型、劳动节约型:用来促进其他投入品对劳动(土地)替代的技术称为劳动(土地)节约型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往往省略土地而仅仅研究劳动和资本。但是,在农业的生产理论中,土地是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中心。. 第三章 农业生产与土地. 除了三种生产要素以外,在生产中还有中间投入要素,比如原材料。

ordell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三章 农业生产与土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土地/劳动和资本。而这些要素的使用程度(比例)可称为集约度。比如农业是土地集约度较高的,可称为土地集约型产业。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土地/劳动和资本。而这些要素的使用程度(比例)可称为集约度。比如农业是土地集约度较高的,可称为土地集约型产业。 集约---节约的区别 土地节约型、劳动节约型:用来促进其他投入品对劳动(土地)替代的技术称为劳动(土地)节约型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往往省略土地而仅仅研究劳动和资本。但是,在农业的生产理论中,土地是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中心。 第三章 农业生产与土地

  2. 除了三种生产要素以外,在生产中还有中间投入要素,比如原材料。除了三种生产要素以外,在生产中还有中间投入要素,比如原材料。 • 普通的微观经济学中,由于中间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几乎不变(在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一斤面包需要的面粉量,一件T恤需要的布料等),因此中间投入要素并没有在微观经济学中有深入的研究。 • 农业中的中间投入要素(肥料等)的使用量与粮食产量的比率却并不是一定的。因此考虑肥料及粮食的价格来决定肥料的投入量,在农业中是非常重要的。

  3. 本章纲要 第一节 BC过程与M过程 第二节 BC过程与收获递减规律 第三节 M过程与规模经济 第四节 农业生产函数的三种形式 第五节 地租与农地价格

  4. 第一节BC过程与M过程 • 稻米及小麦的生产过程,一般是耕地、播种、施肥、灌溉、锄草、病虫害的防治、收获等。 • 在以上的生产过程中的两个侧面:

  5. BC过程(技术):生物/化学过程:种子发芽、成长及结实的侧面。该过程中,肥料、农药等起重要的作用,于是取生物学(Biology)的B及化学(Chemistry)的C,将农业生产的该过程称为BC过程或BC技术。BC过程(技术):生物/化学过程:种子发芽、成长及结实的侧面。该过程中,肥料、农药等起重要的作用,于是取生物学(Biology)的B及化学(Chemistry)的C,将农业生产的该过程称为BC过程或BC技术。 ——土地节约型(促进工业投入品和劳动对土地的替代) • M过程(技术):机械过程:用机械及人力进行耕种、收获的侧面。取机械学(Mechanics)的M,将该过程称为M过程或M技术。 ——劳动节约型(促进机械和动力对劳动的替代) • 注意:可能存在着交错。

  6. 当然,农业生产是由于两方面的结合而进行的,但是要理解土地、劳动、资本这3个基本生产要素与肥料、农药等中间投入要素之间的复杂的技术关系, 将BC过程与M过程分开考虑有很大的便利 • 而且:转下页

  7. 关于农业生产中的问题:****问题不在于资本的供给,而在于确定旨在使农业投资有利可图而必须采取的投资形式——舒尔茨(1964)关于农业生产中的问题:****问题不在于资本的供给,而在于确定旨在使农业投资有利可图而必须采取的投资形式——舒尔茨(1964) • 最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活动是什么? • 人们怎样在发展农业生产中获得高额利润?

  8. 农民增加投资可能基于以下的某一项的实现 1)资源数量一定,产量增加(农业技术) 2)相对于投入成本而言,产品价格提高 3)相对于产品价格而言,资源(投入)成本下降 • 现实是:农业投入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动 例如:相对于其他要素,土地成本的上升 因此:提高作物产量或提高种植强度(复种) 生产效益较高的技术和制度得到应用

  9. 美国 日本 指数 100 50 1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图3-1 美国和日本1880-1960年间化肥和农机相对费用的下降 相对于农业工资的农机价格 相对于耕地价格的化肥价格 1880年为100

  10. 表3-1 美国农业投入要素所占份额的变化(单位%) 1958年其他投入为动力和机械22%、种子饲料和家畜11%、肥料5%、其他17% 因此,BC技术及M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方法

  11. BC过程与M过程的不同点。 • BC过程:与农场的规模无关。----分割可能(divisible),BC过程中使用的种子、肥料、农药、水等要素都可以分割到最小单位 • M过程:与农场的规模有关。----分割不可能(indivisible)、M过程中起中心作用的机械则不能象种子、肥料、农药、水等要素那样分割。 • BC过程:基本的技术问题是收获递减规律 • M过程:基本的技术问题是规模经济

  12. 第二节BC过程与收获递减规律 • 生物和化学技术的进步主要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或单位存栏的家畜产量的需求所诱导的。 • 小麦的生产者,在10亩耕地中要播种多少种子?要施多少肥料?这是农业生产中的关于BC过程的问题。无论是100亩还是1亩,问题是一样的,因为这个问题是分割可能的。

  13. 粮食生产的技术上的限度 粮食生产量=单产×种植面积 • 可能会:世界的粮食问题的存在 • 经济上的最适产量(最经济产量) 例:小麦的收益 =产量×小麦价格–施肥量×肥料价格

  14. 图3-2 中的最适产量的位置? ----用肥料的边际生产力来说明 产量 M 图3-2 肥料反应曲线 y2 A2 1kg y3 A1 1kg y1 0 F1 肥料使用量

  15. 上图中: • Y1为未有肥料投入时的产量 • Y2为技术上的最大可能产量 • 边际产量递减(收获递减规律) :产量随着肥料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肥料的增产效果逐渐减小。当产量达到技术上的最大可能点,产量便开始减少。 • 二个重要含义 1、粮食生产的技术上的限度 2、经济上的最适产量

  16. 每增加1kg肥料时: • 收益的增加部分: 肥料的边际产量×小麦价格–肥料价格 • 增加部分的收益为正: 肥料的边际产量×小麦价格>肥料价格 • 增加部分的收益为负: 肥料的边际产量×小麦价格<肥料价格 • 当肥料的边际产量×小麦价格=肥料价格时 决定最经济的产量-比如在Y3 也即:肥料的边际产量=肥料价格/小麦价格

  17. 一般可以描述为: 考虑到可变投入与产品的相对价格,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即边际产量等于资源价格与产品价格的比率)时,就达到了净收益最大的目的,此时的可变投入量就是最经济投入量。---边际平衡原理。

  18. 边际产量 总收益 • 表3-2用数据说明了图3-2 最适经济产量的决定 肥料反应曲线的数据 注:肥料100kg按30美元,小麦100kg按50美元计算。

  19. 价值(元) 总产品价值(VTP) 利润 图3-3 边际成本变动曲线 总成本(TC) 边际产品价值(边际收益) 价值(元) 投入单位(例如化肥)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追加1单位投入的成本,边际收益是指追加单位投入所获得的额外产品的价值 Q3 Q1 Q2 投入单位(例如化肥)

  20.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最经济点 图3-4 最经济的肥料投入量 资料来源:江岛一浩:农业经营 P59

  21. BC技术利用的案例: 1、绿色革命的经济含义 • 绿色革命:大约从1967年开始,矮杆、高产、耐肥的小麦、水稻和玉米品种向欠发达国家的传播。 • 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CIMMYTY) •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

  22. 2、提高动物生产率 • 欠发达国家动物生产的特点:重要性的差异性(含役畜、用畜)、现代化生产体系不足、资金融通与财富积累作用、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大。 • 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经济互补性:自然饲料、农作物副产品、劳动力的互补、童工、肥料等。

  23. 提高动物生产率 1)良种(动物遗传) 2)饲养方式的改善与饲料添加剂 3)疾病预防 4)生长环境制御

  2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可变投入不断追加到另一(一些)固定数量的投入上面时,该可变投入由稀缺到充裕,最终会使后一单位的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出比前一单位低。通常用于描述连续追加到有限土地的其他投入物的边际收益变动。它要求人们注意单一投资的合理集约度、各种要素的适当配比,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土地对其他投入资源的容受力,能够使土地报酬不断增加。

  25. 第三节 M过程与规模经济 •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费变小。---规模经济 • 对农业而言,农场的规模越大,其生产费用越便宜。 • 农业的生产费用:*简单地 BC过程仅考虑肥料(在考虑平均费用时, BC过程的生产 费用可以忽略,因为BC过程是可分割的) M过程仅考虑农机具及使用农机具的劳动力

  26. 图3-6 农机具费用与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 S 等产量线 M L o 农机具费用 该图为分别用3种农机具,收获50公顷小麦时的劳动时间和农机具费用

  27. 上图中的费用最小点? 微观经济学的最小生产费决定理论 MPa/Pa=MPb/Pb • 总费用=劳动费+农机费 • 平均费用=总费用/总产量 • 劳动费用的高低,或者说劳动费与农机费的相对关系(劳动工资与农机费的比率)决定了等产量线上的费用最小点。

  28. 劳动费用低时(工资水平低) 用图中S的成本低,尽管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大农场是小农场的集合,因此1吨小麦的平均费用与农场规模无关。规模经济也不成立。 • 劳动费用高时(工资水平高) 用图中L,M的成本低.劳动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例上升,劳动与机械的代替发生。小农场的平均费大于大农场的平均费,大规模农场具有规模经济性。

  29. 农业生产中的机械过程,经历了依靠人力、牲畜、固定式动力及移动式动力的变化。农业生产中的机械过程,经历了依靠人力、牲畜、固定式动力及移动式动力的变化。 • 人力机械与农用手工工具:传统的生产工具、现代材料和技术制造的新型生产工具(如手摇农药喷雾器、脚踏水稻脱粒机) • 畜力机械:畜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农民需要精通日常饲养、繁殖、管理、牲畜的训练、配套农具的使用等。4年? • 畜力成本与畜力共生的其它产品问题: • 畜力成本表现为:饲料生产、劳动力、土地的机会成本、疾病问题等。 • 共生产品问题:肉、皮、奶、有机肥料。

  30. 机器动力取代畜力机械的原因: 1)可能由于人工费用的上升,使相对于机器动力的相对成本上升。因为人工与畜力是互补的。 2)由于稀缺,土地利用竞争加剧,饲养成本上升。 3)动物疾病的风险。 4)效率问题。随着规模的扩大 5)社会因素。

  31. 固定式及便携式动力机械:水泵、马达、便携式喷雾器等固定式及便携式动力机械:水泵、马达、便携式喷雾器等 • 移动式动力机械:拖拉机、收割机等 表3-3 适合不同农场的拖拉机功率

  32. 机械过程需要关注2个问题:农业机械化对于劳动力的替代程度;机械化的发展如何影响当地的农户收入与就业。机械过程需要关注2个问题:农业机械化对于劳动力的替代程度;机械化的发展如何影响当地的农户收入与就业。 • 本节的分析中,应该注意2个因素的作用: 不断变化的资本对劳动力的相对成本;研究、开发及生产具有更高效益(更低成本)的农业机械技术的速度。

  33. 我们知道在劳动工资水平较高时,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问题是农场规模的扩大,需要进行农地的整合。由于农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一个工厂的规模的扩大要困难的多。这也就是常说的农业的结构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知道在劳动工资水平较高时,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问题是农场规模的扩大,需要进行农地的整合。由于农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比一个工厂的规模的扩大要困难的多。这也就是常说的农业的结构问题的一个方面。

  34. 第四节 农业生产函数的三种形式 一、投入-产出关系 (factor-product relationship) 二、投入-投入关系 (factor-factor relationship) 三、产出-产出关系 (product-product relationship)

  35. 一、投入-产出关系,一般生产函数 • 要素-产品关系 (factor-product relationship) •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素投入导致的产出之间的特定数量关系。这是生产函数的基础关系。 • Y=f(X1,X2, …X3) • 要素—产品关系以净收益最大化研究这种(这些)可变投入的投入适合度。(上节中的最经济化肥投入)

  36. 固定报酬的生产函数 递减报酬的生产函数 产量 产量 可变要素投入量 可变要素投入量 递增报酬的生产函数 农业生产中的常见形态 农业生产中并不常见 产量 当可变要素投入在比例上少于其他固定要素投入时,可能产生 图3-7 要素投入与报酬变动的生产函数曲线 可变要素投入量

  37. 产量 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总产量曲线(TP) 边际产量曲线(MP) 平均产量曲线(AP) 可变要素投入(X) 图3-8 农业生产函数中的合理阶段与不合理阶段

  38. 一般而言,当可变投入物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时,总产量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一般而言,当可变投入物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时,总产量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 • 每一单位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直至零,此时的总产量最大。 • 投入的合理区间是平均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至边际产量为零的区间(第2阶段)。 • 考虑到可变投入与产品的相对价格,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即边际产量等于资源价格与产品价格的比率)时,就达到了净收益最大的目的,此时的可变投入量就是最经济投入量。---边际平衡原理。 (上节中的最经济化肥投入) • 例:也即:肥料的边际产量=肥料价格/小麦价格 时

  39. 表3-4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表(假设数字) 当EPC=1时,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两曲线相交. 生产弹性(EPC) =产品数量变动百分率/ 要素数量变动百分率 = △Y/Y/ △X/X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解释参考上图) (0-1)之间 当EPC<0时,总产量曲线下降

  40. 农业生产决策问题 农业生产决策方法 1.盈亏平衡分析法 TR 赢利区 收入 TC=FC+VC 亏损区 盈亏平衡点 成本 图3-9 盈亏平衡图

  41. 1.盈亏平衡分析法 Q:产量 FC:固定成本 VC:变动成本 P:市场价格 R:为利润 Qe:盈亏平衡点 Qe×P=FC+Qe×VC Qe=FC/(P-VC) 当计划赢利为R时 Qr×P=FC+Qr×VC+R Qr=(FC+R)/(P-VC)

  42. Y1 Y2 X X*X 年份 总净收入 总成本 总销售量 总利润 2002 189.15 170.22 69.02 4763.76 18.93 2001 222.93 233.07 112.21 12591.08 -10.14 2000 189.28 162.6 67.46 4550.852 26.68 1999 121.73 101.5 42.59 1813.908 20.23 1998 84.89 71.58 29.17 850.8889 13.31 1997 64.52 54.05 22.41 502.2081 10.47 1996 40.96 26.31 14.1 198.81 14.65 1995 22.33 14.95 7.43 55.2049 7.38 盈亏平衡分析法的例子 表3-5 总净收入、总成本表(假设数字)

  43. 盈亏平衡分析法的例子 R2=0.82 F=281.9242 t1=21.50592 t2=-7.3556 总收入二次曲线 TR=3.544838Q – 0.01344Q2

  44. 盈亏平衡分析法的例子 R2=0.979 F=328.8464 t1=7.826639 t2=18.13412 总成本曲线 TC=5.278499+ 2.173638Q

  45. 盈亏平衡分析法的例子 根据:总收入曲线 TR=3.544838Q - 0.01344Q2    总成本曲线 TC=5.278499 + 2.173638Q 由盈亏平衡点分析法可知: TR-TC=0时,为企业盈亏平衡点 代入可得: 0.01344Q2-1.3715Q+ 5.278499 =0 解得:Q1= 4.006 ,Q2=98.04

  46. 盈亏平衡分析法的例子 由d(TR-TC)/dQ =0.01344Q - 1.3715=0 可得: 利润最大点的Q=50.02 代入得: TC=145.879 TR=116.184 π max=TC-TR=29.695

  47. 盈亏平衡分析法的例子 • 该农场的盈亏平衡点位于Q1= 4.006 ,Q2=98.04处,企业在区间Q=[4.006,98.04]生产可以获得经济利润。 • 当Q=50.02时,利润(即总收入和总成本函数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大。 • 根据以上结果,要拯救该农场、扭亏为盈,从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减少产量、降低成本的管理策略。

  48. 二、投入-投入关系 • 要素-要素关系(factor-factor relationship) • 为实现一定量的产出,当两种(或更多种)可变投入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不完全相互替代时,单位替代所产生的效果通常会经历递增到递减的过程。 • 考虑到两种可变投入物的相对价格,当它们相互替代的边际成本相等(两种资源的边际替代比率等于它们价格比的倒数)时,就实现了一定产出的成本最小化(或一定成本的产出最大化),这时的要素配比达到了最佳点。这就是要素的边际替代原理。

  49. 边际替代率 衡量一个要素或产品替代另一个要素或产品的比率。 本问题解释的是要素替代:产品量不变,要素的替代关系。用来回答怎样生产的问题(计算可变资源的最优配置) 例:两种配合饲料如何配置,可以生产相同活体重的生猪。 下表是单位活体重的生猪生长需要的不同饲料配合比例

  50. 表3-6 生产要素利用的最佳配合比例的确定 注:饲料成本1时,设PX1=0.2元,PX2=0.4元;饲料成本2时,设PX1=0.2元,PX2=0.3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