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突破非选择题的技巧

 突破非选择题的技巧. 一、通读材料及问题(特别注意引言和出处)。 其主要目标是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找出几则材料的中心或线索。 二、审题、再读材料或回忆教材,寻找答案点。 1. 审题:首先审清回答的内容是什么?主体是什么?其次审清条件限制,大致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角度限制。 2. 找答案点:三种基本途径,一是从材料中找;二是从教材中找;三是处理方法找。 三、整理回答,关注题型。 题型就是解答题目的类型和方法。有叙述、比较、分析、论证、评价五种基本题型。. 1 .内容、措施类设问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突破非选择题的技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突破非选择题的技巧

  2. 一、通读材料及问题(特别注意引言和出处)。其主要目标是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找出几则材料的中心或线索。一、通读材料及问题(特别注意引言和出处)。其主要目标是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找出几则材料的中心或线索。 • 二、审题、再读材料或回忆教材,寻找答案点。 • 1.审题:首先审清回答的内容是什么?主体是什么?其次审清条件限制,大致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角度限制。 • 2.找答案点:三种基本途径,一是从材料中找;二是从教材中找;三是处理方法找。 • 三、整理回答,关注题型。 • 题型就是解答题目的类型和方法。有叙述、比较、分析、论证、评价五种基本题型。

  3. 1.内容、措施类设问 【方法技巧】内容、措施类设问表述一般有以下形式:(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

  4. 解答方法分析如下:(1)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2)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3)组织答案。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题;答案书写要规范和条理清晰。解答方法分析如下:(1)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2)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3)组织答案。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题;答案书写要规范和条理清晰。

  5. 2.影响类设问 【方法技巧】 影响类设问主要有以下形式:(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 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 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2)宽泛性的 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 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解答方法分析如下: (1)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2) 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①政治影响,可从政治格局、 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权更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产生等方 面思考。②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 局等方面思考。

  6. (3)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思考。(3)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①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②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4)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①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②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3)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思考。(3)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①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②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4)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①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②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7.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部和西南部的路上挤满了饥饿的搭便车者。每一条铁路 线的两侧都能见到无家可归者燃起的营地篝火。我看到男人、女人和 孩子们在坚硬的路面上行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次麦子和棉 花大跌价中变得一无所有的佃农。……农民因为工人的贫困而变得贫 困;同时,工人也因为农民的贫困而生活困苦。这两类人都没有钱去 购买对方的产品,因此我们也就同时在一个国家中遇到了生产过剩和 消费不足的现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美国富足生活中的贫困(1932年)〉》

  8. 材料二 关于“新政”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措施,一些人(如胡佛)把它说成是“极权主义”,另一些人(如大企业主)则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一些人,如查尔斯·E·库格林神父就曾鼓吹:“在我们中间,希特勒的政策、墨索里尼的建议和斯大林的教条,比华盛顿和杰斐逊的思想更受到尊重”,胡说“新政”是犹太人纲领,甚至提出要“用枪弹”消灭罗斯福。而另一些人,如激进民主派的休伊·郎,则提出要消灭超出一定数额的所有个人的财产,鼓吹实行一种所谓“财富共享”的假社会主义。材料二 关于“新政”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措施,一些人(如胡佛)把它说成是“极权主义”,另一些人(如大企业主)则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一些人,如查尔斯·E·库格林神父就曾鼓吹:“在我们中间,希特勒的政策、墨索里尼的建议和斯大林的教条,比华盛顿和杰斐逊的思想更受到尊重”,胡说“新政”是犹太人纲领,甚至提出要“用枪弹”消灭罗斯福。而另一些人,如激进民主派的休伊·郎,则提出要消灭超出一定数额的所有个人的财产,鼓吹实行一种所谓“财富共享”的假社会主义。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9.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问首先应依据材料出处“1932年”判断这种现象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辩证分析。 答案:(1)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 (2)政治: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为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经济:使救济和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是这只是制度内部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10. 3.叙述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叙述型试题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归纳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或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一种题型。题目中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这就要求学生答题时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整理出来。

  11. 叙述型试题的解答步骤:一读,即读材料和设问;二断,即根据材料判断是什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三联,即找出材料与所学知识的交点;四答,即根据设问,逐问作答。叙述型试题的解答步骤:一读,即读材料和设问;二断,即根据材料判断是什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三联,即找出材料与所学知识的交点;四答,即根据设问,逐问作答。

  12. [示例] (2010·江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13.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14. [解析]本题主要以苏联20世纪前期的海报为命题切入点,考查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图片、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的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经济体制、管理手段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纺织工业为轻工业,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抓住“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的关键信息,从海报内容、政治倾向等角度分析即可。

  15. [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因为苏联在30—90年代,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6. 尝试用上述方法做以下题目 • 1.阅读下列材料: •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 ——钱乘旦

  17. 请回答: (1)十月革命后,苏联(俄)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工业化有什么显著特点?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 (3)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18.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苏联(俄)和美国的工业化发展。第(1)问主要从斯大林时期苏联开展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来概括;第(2)问结合列宁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来概括;第(3)问结合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概括作答。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苏联(俄)和美国的工业化发展。第(1)问主要从斯大林时期苏联开展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来概括;第(2)问结合列宁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来概括;第(3)问结合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概括作答。

  19. 答案:(1)1917年—1921年,企业实行国有化;20—30年代,将部分无力经营的企业租借给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施“五年计划”,使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答案:(1)1917年—1921年,企业实行国有化;20—30年代,将部分无力经营的企业租借给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施“五年计划”,使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罗斯福: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20. (3)内部变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导致苏联解体。(3)内部变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导致苏联解体。 美国——二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制度;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苏相互竞争。

  21. 题型综述 4. 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对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解答时要注意“四要、四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22.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辐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辐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读评分是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而要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规范化。

  23. 图片图表型非选择题 题型一 【题型特征】 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从命题形式来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24. 【解题技法】 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25.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26. 材料3:

  27. (1)上述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呈现什么特点?(1)上述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呈现什么特点? (2)仔细观察上图,美国为什么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真好”?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比较材料3中图片,请说出欧元的设计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元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到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时间跨度大,涵盖面广,图文并茂。试题难度不大,体现了高考命题高起点、低落点的特色,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8. 答案:(1)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答案:(1)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2)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关税大大降低,美国凭借其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从中获取暴利。墨西哥:农民失业,民族经济受到冲击。启示:贸易自由化是把双刃剑,落后国家要积极应对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注意保护民族经济。 (3)特点:反映出欧洲灿烂的文化;成员国之间的开放、团结与协作。作用:欧元的出现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和发展,使欧洲一体化成为公众参与推动自下而上的一体化进程。

  29. 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题型二 【题型特征】 混合型材料解析题是将文字材料、数字图表型材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将信息处理、再认再现史实和准确表述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

  30. 【解题技法】 (1)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 (2)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构思答题,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立足材料,依托所学知识,条理作答。

  31. 例1 【高考例析】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32.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主题二、茶叶与民族企业 (2)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及企业变化发展的原因。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33. “张一元”大事年表

  34. 【解析】 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已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第(2)问发展阶段划分是关键。划分阶段时把握好特殊信息。如1956年公私合营、1992~1999年的茶叶公司、股份制等。2002年扩建为饮品责任公司。第二小问,选一个阶段即可,切忌多选,按题目要求做答。【解析】 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已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第(2)问发展阶段划分是关键。划分阶段时把握好特殊信息。如1956年公私合营、1992~1999年的茶叶公司、股份制等。2002年扩建为饮品责任公司。第二小问,选一个阶段即可,切忌多选,按题目要求做答。 【答案】(1)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35. (2)发展阶段: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36.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37.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38. 5.开放探究型、综合型非选择题 题型综述 开放探究型、综合型非选择题,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以当前人类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考查。 题型灵活,图文并茂,除文字材料外,还给出图表、数据、公式、漫画等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各学科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跨度大,且试题分值较高,是拉开学生考分档次的题,所以一定要重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