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學習目標的撰寫

學習目標的撰寫. 學習目標的心理學理論. 有關的概念與研究背景 學習目標的分類 認知學習領域 心理動作 ( 或技能 ) 學習領域 情意學習領域 人際關係技巧學習領域 各類學習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與主次關係. 有關的概念與研究背景. 各科教師的任務為根據總教育目標,制訂各門課程的總教學目標 ( 課程目標 ) ,並為實現課程目標設計每個教學單元的目標 ( 單元目標 ) 。 學習目標 (learning objectives) 是單元目標的進一步分解,為單元教學目標的具體、明確的敘述。 單元目標較學習目標為概括性。. 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學習目標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學習目標的撰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學習目標的撰寫

  2. 學習目標的心理學理論 • 有關的概念與研究背景 • 學習目標的分類 • 認知學習領域 • 心理動作(或技能)學習領域 • 情意學習領域 • 人際關係技巧學習領域 • 各類學習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與主次關係

  3. 有關的概念與研究背景 • 各科教師的任務為根據總教育目標,制訂各門課程的總教學目標(課程目標),並為實現課程目標設計每個教學單元的目標(單元目標)。 • 學習目標(learning objectives)是單元目標的進一步分解,為單元教學目標的具體、明確的敘述。 • 單元目標較學習目標為概括性。

  4. 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學習目標 • 學習目標亦稱行為目標,為對學習者透過教學以後將能作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描述。 • 學習目標主要描述學習者透過學習以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而不是老師的教學計畫。(例子,p.150)

  5. 內容分析與目標編寫間的關係 教學內容 分析 教學目標 編寫

  6. 學習目標的分類 • 認知(cognitive) • 心理動作(技能)(psychomotor) • 情意(affective) • 人際關係技巧(interpersonal skills learning)

  7. 認知學習領域 • Bloom的認知歷程分類: • 知識(knowledge):對訊息的回憶 • 理解(comprehension):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訊息 • 應用(application):將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 分析(analysis):將知識分解,找出個部分之間的關聯性 • 綜合(synthesis):將知識各部分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新的整體 • 評鑑(evaluation):根據一定標準進行判斷

  8. 兩種認知學習分類系統的比較

  9. 相同之處 • Bloom所稱之教育目標與Gagne所稱之學習結果是相通的 • 均把認知領域的學習分成不同層次,認為「知識(語文資訊的回憶)」僅是教學的最低要求。教學上應重視學習者智能技巧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 把智能技巧的學習排成由低而高的不同層次,層次的分類是累積性的,表現為每一層次的行為包含了較低層次的行為。

  10. 相異之處 • Bloom分類系統便於引導全面描述教學目標和評定教學,但未揭示各級層次智能技巧的心理機制,而無法引導教師用什麼方法或提供什麼條件來實現教學目標。對課程開發中的內容分類有用。 • Gagne的分類系統可彌補Bloom分類系統的缺失。對實際教學計畫與評量更有用。

  11. 心理動作(或技能)學習領域 • Harrow將心理動作學習由低而高分成四類: • 反射動作 • 基礎性的基本動作 • 知覺能力:對所處環境中刺激所做的觀察和理解,並做出相對應調節動作的能力。 • 體力:動作的耐力、力量、靈活性和敏捷性。 • 技巧動作:熟練完成複雜動作的能力。 • 有意交流:傳遞感情的體態動作,亦稱肢體語言。包括:反射性及習得的動作。

  12. Kibler所提心理動作領域的分類 • 臂、肩、腳、腿的全身動作 • 手和手指、手和眼、手和耳、手、眼、腳的精細協調動作 • 臉部表情、手勢、肢體動作的非語言性表達 • 言語行為及其與手勢的協調。

  13. Simpson將動作技巧的學習目標分為(運用最廣): • 知覺(perception):瞭解與某動作技巧有關的知識、性質、功用 • 準備狀態(set):為適應某動作技巧的學習做好心理上、身體上和情緒方面的準備 • 指導下的反應(guided response):能在教師指導下表現有關動作的行為

  14. 機械作用(mechanism):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要掌握的動作已形成熟練的技能。機械作用(mechanism):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要掌握的動作已形成熟練的技能。 • 複雜的外顯反應(complex overt response):能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表現全套動作技巧,一氣呵成。 • 適應(adaption):練就的動作具有應變能力,能適應環境條件及要求的變化。 • 創作(origination):學習某動作技巧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創造新動作技巧的能力。

  15. 情意學習領域 • Krathwohl所提情意目標的分類 • 接受或注意 • 反應 • 價值評定 • 組織 • 形成品德

  16. 人際關係技巧學習領域 • 尋求與提供訊息 • 提議 • 支持和擴充 • 引導和阻止發言 • 異議 • 摘要

  17. 心理動作學習 認知學習 人際關係 技巧學習 情感學習 各類學習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與主次關係

  18. 學習目標的編寫方法 • 基本要求 • 說明具體的行為,以便教師能觀察學生,瞭解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到。 • 說明產生上述行為的條件 • 指出評定上述行為的標準

  19. ABCD模式編寫學習目標 • 確定教學對象(A,即audience) • 說明透過學習後,學習者應能做什麼(B,即behavior) • 說明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C,即conditions) • 規定評定上述行為的標準(D,即degree)

  20. 具體編寫方法 • 對象與行為的描述 • 學習目標描述中首先應確定教學對象 • 說明學習者透過一定的學習後,應獲得怎樣的能力 • 行為的描述應該是具體可觀察的特徵,應避免使用諸如:「知道」、「理解」、「掌握」、「欣賞」等涵意較廣的動詞來描述行為 • 描述行為的基本方法為動賓結構的短語:行為動詞(action verb)為說明學習的類型;賓語則說明學習的內容

  21. 條件的描述:條件指學習者表現行為時所處的環境等因素。學習活動本身常容易被看成作為描述學習結果的一種條件;而學習目標中所謂的條件是用以評定學習結果的約束因素,說明在何種條件下來評定學習成績。條件的描述:條件指學習者表現行為時所處的環境等因素。學習活動本身常容易被看成作為描述學習結果的一種條件;而學習目標中所謂的條件是用以評定學習結果的約束因素,說明在何種條件下來評定學習成績。 • 環境因素 • 人的因素 • 設備因素 • 信息因素 • 時間因素 • 問題明確性的因素

  22. 標準的描述:標準指作為學習結果的行為可被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標準的描述:標準指作為學習結果的行為可被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 • 基本部分和選擇部分 • 內外結合的描述:先用描述內部過程的術語陳述教學目標,後用可觀察的行為作例子使目標具體化。(Gronlund,1978) • 教學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區別。

  23. 認知領域一般教學目標及行為動詞舉例

  24. Gronlund所提撰寫教學目標的方法 • 列出教材大綱 • 依據認知、技能、情意分類系統草擬一般教學目標 • 查閱有關教學目標的資料 • 撰寫具體目標 • 行為的描述應具有可觀察的特徵 • 具體目標的寫法是行為動詞加上學習內容

  25. 每項一般目標都要列出足夠的具體目標,來描述學生的行為是否可以達成該項目標,具體目標要和一般目標緊密結合。每項一般目標都要列出足夠的具體目標,來描述學生的行為是否可以達成該項目標,具體目標要和一般目標緊密結合。 • 對於高層次的目標、較複雜的目標及不易觀察的情意目標,均不能予以忽視。 • 如有需要可修改一般目標。

  26. 情意目標的撰寫 • 編寫成具有可觀察性和可測量性的學習目標有其困難度,僅能透過「觀察的」來間接推斷情意目標是否達成。即將學習者的具體言行看成是思想觀念的外在表現。 • 情意目標編寫中,應儘量避免使用如「增強…意識」、 「培養…態度」 、 「提高…欣賞能力」等抽象術語,應採具體的、可觀測的、甚至是可測定的行為動詞來描述。

  27. 同意、爭辯、贊成、承擔…職責、迴避、合作、辯護、駁斥、參加、幫助、提供…幫助、拒絕、分享、主動做…、專注同意、爭辯、贊成、承擔…職責、迴避、合作、辯護、駁斥、參加、幫助、提供…幫助、拒絕、分享、主動做…、專注

  28. 情意領域一般教學目標及行為動詞舉例

  29. 技能領域一般教學目標及行為動詞舉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