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682 Vues
《 江苏省义务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 解读. 曹恒来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纲要. 一、 《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 的作用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四、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建议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 《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 的作用. 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E N D
《江苏省义务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曹恒来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纲要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四、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建议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衔接。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 从课程的总体目标来说,实现了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向信息素养培养的转变,又对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了界定。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 从课程的总体目标来说,实现了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向信息素养培养的转变,又对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了界定。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初步学会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 从课程的总体目标来说,实现了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向信息素养培养的转变,又对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进行了界定。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 从内容来说,把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两个阶段与初中阶段,每个阶段均打破了原来“零起点”模式,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自然延伸,兼顾学生认知发展与知识积累的程度,逐渐加大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并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了较好地衔接。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旧课程: 小学: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初中: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高中: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旧课程: 小学: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初中: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高中: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存在问题: (1)因特网成为信息获取的惟一来源; (2)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均为“零起点”,出现了简单重要复。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新课程: 第一阶段: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信息的存在,知道其作用。 (2) 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尝试根据信息需求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3)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阅读多种形式的电子读物,初步形成阅读能力,并体验多媒体在呈现信息方面的优势。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新课程: 第二阶段: (1) 能对收集的信息做有用性和时效性上的判断,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2) 了解关键词及其意义,积累提取关键词的经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信息。 (3) 能够使用菜单中的“另存为”、“图片另存为”、“目标另存为”等命令将网页及网页中的图片、文件等保存到本机上。 (4) 尊重他人的信息作品,获取他人信息时注意及时记录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合法地的使用他人作品。 (5) 了解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注意防范计算机病毒。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新课程: 第三阶段: (1) 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 (2) 了解远程登录、FTP等不同下载工具,了解他们的特点,利用多线程、断点续传等功能提高下载效率。 (3) 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养成从权威网站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4) 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包括对其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等。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高中《网络技术应用》: 通过尝试与分析,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与特点;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又称集成搜索引擎)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
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作用 信息的识别与获取 高中《网络技术应用》: 通过尝试与分析,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与特点;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又称集成搜索引擎)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 新课程的内容建构起了信息获取能力的层级结构。强调信息获取是广泛意义上的信息获取,而不仅仅是网络上的信息获取。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基础性 • 职业教育是在明确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专业技能教育。 • 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基础性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文化也逐步走向繁荣,并渗透至工作、学习、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 • 在工作方式上,随着计算机与自动化办公软件的日益普及,“无纸化办公”成为主流。网络、笔记本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SOHO一族。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基础性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文化也逐步走向繁荣,并渗透至工作、学习、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 • 在学习方式上,以往是将教育和工作截然分开,在学校中接受教育,踏入社会进行工作。网络教育的日渐兴盛使工作和学习连成一体,持续人的一生,满足人们求知的渴望。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基础性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文化也逐步走向繁荣,并渗透至工作、学习、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 • 交往方式也因网络的存在发生了改变。对许多人来说,写信已是很遥远的回忆了,长途话费又太高,而通过QQ、E-mail可以方便的进行即时或延时的心灵交流。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基础性 从上面列举的一些现象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已经与读、写、算并列成为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信息素养的具备对学生的发展及将来生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代社会每一个人生存、生活、学习、交往、发展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文化也逐步走向繁荣,并渗透至工作、学习、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 • 交往方式也因网络的存在发生了改变。对许多人来说,写信已是很遥远的回忆了,长途话费又太高,而通过QQ、E-mail可以方便的进行即时或延时的心灵交流。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技术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技术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信息意识的培养也是必须的。然而纸上谈兵的将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更需要通过操作与应用来体现。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技术性 在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学时,大家经常会呈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文本,结果是大家都知道文本的内容,但实际交流中却并没有养成一定的网上礼仪: 一名学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他的老师,信件开头就是“Hi”,然后直呼他的名字。 发送邮件时,不标明主题。 对自己的计算机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毒和杀毒措施,成了病毒的传染源。 四处传递连环信。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技术性 另一方面,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操作。信息能力需要在操作中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伦理道德也都需要在利用信息技术中形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上机时,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培养信息能力。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技术性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过程与方法”独立出来。这种强调并不是指简单地让学生知道某某过程需要几步,各需要采用什么方法等等,而是强调让学生参与到某具体过程之中,体验该过程与方法,并通过体验感悟其意义。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技术性 例如:文字处理中的“复制”,可以通过菜单完成,可以使用图标,也可以借助快捷键,具体采用哪种操作方式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习惯与爱好。然而,尽管操作方式方法不同,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内涵和一定的操作过程: 选定——复制——粘贴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综合性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综合性 纲要中设立的拓展模块I为“主题活动”,它又分为硬件使用拓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两类。硬件使用拓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将部分常用计算机外设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其中,让学生同时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拓展中,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作用,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发展性 文件管理: 某老师是个音乐爱好者,在他的电脑硬盘里下载了许多音乐文件。由于没有进行分类,查找起来很不方便。请你给他设计一个有层次的分类目录结构,以便在各个文件夹中存放对应的音乐文件。
基础(68) 拓展I(34) 拓展Ⅱ(34) 拓展Ⅲ(34) 基础(68) 拓展I(34) 拓展Ⅱ(34) 拓展Ⅲ(34) 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基础模块: 划分为四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 、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
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拓展I:主题活动 开设时间以小学为主,其规定学习形式为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
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拓展II:程序设计 开设时间以初中为主,分为算法与问题解决、程序结构与设计两项内容。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适时地为他们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让这部分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为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结构 拓展III:机器人 小学和初中均有具体设计,它分为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三项内容。与基础模块相似,这三项内容在纵向上构成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序列,在横向上既各自陈述一个方面,又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本模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适合学生学习的机器人这个实验平台,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初步认识和接触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四、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建议 小学: 根据本纲要所提出的内容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3~5年级完成基础模块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内容的学习,分别使用《小学信息技术》(上下册),在其中穿插拓展I“主题活动”的内容采用每周1课时常年开设的方式,以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实验小学层次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六年级组织部分班级尝试开设拓展III或拓展II,同时积累一些面上开展机器人教学的经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别学生的竞赛。
四、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建议 初中: 初中1~2年级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使用《初中信息技术》(上下册)教材,采用每周1课时常年开设的方式。强列建议实验初中在初三年级率先开设拓展II,以充分体现示范作用。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把握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准确实施教学 本次纲要针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初中课程必修模块不再基于“零起点”或“低起点”,充分体现了“螺旋上升”的设计思想。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层级逻辑关系,并按照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将不同水平上的内容均衡分布到各个学习阶段。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把握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准确实施教学 文本信息加工: 第一阶段: 能够在简单的字处理软件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分段等简单编辑。——文字编辑层级 第二阶段:根据表达和文体格式的需要进行文字、段落及文档格式的设置——格式设置层级 第三阶段: 会综合运用标记与格式等功能编辑常见的应用文档,并通过字处理软件中的处理工具提高文字处理的工作效率。——设计应用文档层级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重视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信息技术并非一种简单的“技能技巧”,在“技能技巧”的背后包含有深刻的技术思想与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工具操作,深刻理解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的精髓,才能适应学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始终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当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之后,必然要面对技术条件的更新换代。因而,要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引导他们对技术思想和方法有所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教会他们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迁移至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重视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人机交互的方式——图形用户界面 大家都知道Windows具有相同的操作方式,当我们熟悉了Windows98、Windwos2000之后,谁也不会认为当他面对WindowsXP时会茫然不知所措。当他在课程中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可以直接使用WPS编辑文档,甚至感觉不到存在的转换。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重视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文件管理——分类的思想 在以往文件管理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使用资源管理器建立文件夹、文件夹的重命名、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基本操作。新课程强调:“认识常见的计算机文件类型,根据文件分类的需要,创建文件夹层次结构保存多种文件”。文件管理的教学中,除了这些基本技能的教学,更要使学生了解分类方法的重要性,并能按照文件管理的需要,自己按照一定的规律设计分层次的目录结构来分门别类的管理文档,养成良好的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3、克服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演练法: 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为主,动作技能的学习仅靠教师讲述是无法学会的,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的练习才能形成。演练法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的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程度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3、克服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练法: 教练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教师观察和发现问题,并随时给予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效培养。教练法类似于体育训练中培训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方法。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3、克服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要正确认识“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3、克服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系统、完整的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能够突出重点和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结构。转变教学观念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原有的教学方式。虽然讲授法存在着不足,但是,讲授法也有着其它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越性,只要运用得好,讲授法教学同样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3、克服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类比法: 类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人们发现某一不熟悉的事物和另一熟悉的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时,借助于类似的方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
五、教学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3、克服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更应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营造适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