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201 Vues
巧用“设问”, 拉近政治课堂上的师生距离. 绍兴市高级中学 曹娟娟. 一、用“庖丁解牛式”设问,统筹课堂. 庖丁解牛:未解牛,先有牛之整体 用在教学设计中,未设问,先统筹安排整堂课的设问意图、设问方向、设问脉络。. 《 面对经济全球化 》 在设问前先明确方向: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 主要表现 —— 载体 —— 影响 —— 应对。 采用浙商成功案例 ——“ 奥康”作为主打材料,设计设问主线:奥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如何对应?奥康国外开设分厂目的何在?奥康遭遇欧盟反倾销对其发展道路的影响?未来如何应对?. 二、用“由浅入深式”设问,激发参与度.
E N D
巧用“设问”,拉近政治课堂上的师生距离 绍兴市高级中学 曹娟娟
一、用“庖丁解牛式”设问,统筹课堂 庖丁解牛:未解牛,先有牛之整体 用在教学设计中,未设问,先统筹安排整堂课的设问意图、设问方向、设问脉络。 《面对经济全球化》在设问前先明确方向: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载体——影响——应对。 采用浙商成功案例——“奥康”作为主打材料,设计设问主线:奥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如何对应?奥康国外开设分厂目的何在?奥康遭遇欧盟反倾销对其发展道路的影响?未来如何应对?
二、用“由浅入深式”设问,激发参与度 • 设问讲求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忌讳一问便让课堂冷场,学生语塞的设问类型。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设计中,采取“由浅入深式”设问,从“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引入,在感悟美国人与中国制造相伴的同时,让学生换位思考:离开“世界制造”的中国会如何?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再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奥康经济全球化引申。 从简单看书,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到学会结合具体案例区分三种表现,从资本全球化的表现:跨国投资办厂,到跨国公司设立的目的。再从“奥康”人的疑问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每个问题的提出力求让学生有思维的渐进过程。
三、用“环环紧扣式”设问,承上启下 • 课堂教学的顺理成章,不仅能理顺教师的思路,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其中过渡环节的设计有助于承上启下,让整堂课流畅。 在视频“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结束后,提问:在美国不愿意离开“中国制造”的同时,中国是否能离开“世界制造”呢? 在提出“生产全球化”时,及时引导:奥康想要在生产环节盈利,需要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衔接资本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两个知识点时,提出设问:国内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的奥康集团为什么要在美国纽约投资办厂?
四、“用精挑细选式”设问,提高有效性 • 1、材料:尽可能典型、简明扼要、观点鲜明 • 2、设问:与材料紧密相关,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时,分别采用奥康与法国鞋企健乐士(GEOX)联合设计生产——生产全球化;奥康在世界多国设销售点——贸易全球化;奥康在国外直接投资办厂——资本全球化。设问与作答可以简明扼要 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采用奥康遭遇的“困境”为线,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出“经济全球化即是机遇也有挑战”,重新用材料:奥康与欧盟反倾销案六年长跑最后获得全面胜利的视频资料,总结奥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应对。 选好上课的案例也是决定一节课能否顺利进行,并有出彩点的关键,所以有必要“精挑细选”,无论是材料还是设问。
五、用“先礼后兵式”设问,落实基础 • 礼:基础知识 • 兵:课堂随练(设问) 无论是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跨国公司建立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看清教材,认真落实知识,每个设问在提出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熟悉教材,组织语言,并且引导其加入自己的观点
六、用“悬丝扣脉式”设问,发掘易错点 • 中医可以通过悬丝扣脉来了解病人病情,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设问或关注学生的回答来发掘学生的难点、易错点。 设计过渡: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奥康带来的损失时,不少奥康人大呼:“经济全球化到底是福音还是祸水”,引出辩论“经济全球化是福音”和“经济全球化是祸水”,期间反方有学生提出,经济全球化掌控在发达国家手中,所以对发达国家是福音,而对发展中国家是祸水。这是一个很好的诊断点,在辩论结束,由“裁判”总结陈词后,我突然抛出这个学生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这样,不仅落实了知识,也找到了学生的知识漏洞。
粗薄看法,敬请谅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