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likes | 949 Vues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 1921 )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 过程 。
E N D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1921)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过程。 1938年,毛泽东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经过延安整风,“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毛泽东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党在幼年时期(走俄国人的道路)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历史必然性 任何伟大理论的 创立都不是偶然的, 都有着理论的和历史的渊源、 时代的需要和深刻的 实践基础。
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要从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29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中,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就成为鲜明的、贯通的、完整的统一体。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 第二,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关注的问题.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1978年12月-1982年9月) 酝酿和准备阶段 第二个阶段:(1982年9月-1987年10月) 提出到初步形成阶段 第三个阶段(1987年10月-1992年10月) 形成科学体系阶段 第四个阶段(1992年10月-1997年10月) 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为指导思想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9月十二大。 历史转折时期,是邓小平理论酝酿和准备阶段。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1982年9月十二大-1987年10月十三大。 全面改革、迎接挑战的时期,是邓小平理论提出到初步形成阶段。
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1987年10月十三大-1992年10月十四大。 继往开来时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科学体系阶段。
第四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1992年10月十四大-1997年10月十五大。 再造辉煌时期,是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阶段。
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后,党的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 “邓小平理论”,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4、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5、贯穿体系的基本观点
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展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发展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外部条件: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国策 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战略步骤: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略)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思考:为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精 髓 所谓精髓,就是贯串一切的、内在的能赋予理论生命力的东西,是理论体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生命力的所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所有结论
3、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5、贯穿体系的基本观点 贯穿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有三个: 实践观点、生产力观点、群众观点。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2、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十五大把邓小平列为20世纪中国三位伟人之一,与孙中山、毛泽东并列。
20世纪中国三伟人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1866-1925)广东省香山县人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县人 邓小平(1904-1997)四川省广安县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历史地位 2)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 (3)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 首先,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 最后,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 再次,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 其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卜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两大历史性课题”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 ☆一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二是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10日起在全国发行。 2006年8月10日读者在北京王府井书店阅读《江泽民文选》 2006年8月10日《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
江泽民简历 1926年8月17日生于江苏扬州 1943年参加学生运动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 上海解放后任上海益民食品厂副厂长,上海制皂厂副厂长 55年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 56年一汽动力分厂厂长 62年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局长,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 1980年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1982年后电子工业部长,党组书记 1985年后上海市长,市委书记 1989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 1989年11月中央军委主席 1990年3月国家军委主席 1993年3月国家主席 2002年11月中央军委主席 2004年9月辞去中央军委主席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到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 2000年0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1年07月,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质 2002年11月,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地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理论准备阶段 长期思考的起点是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1989年6月《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 1990年《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1998年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的干部教育。
1、2000年2月:在广东首次提出 • 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到广东高州市考察提出两个代表,25日在考察深圳、顺德和广州之后发表了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
名胜高州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高州市讲话 高州名胜-宝光塔 高州市委书记卢方圆 高州名胜-冼太庙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 2000年2月在广州上下九路步行商业街 2000年2月22日在深圳龙岗区布吉镇南岭村观看文艺演出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南岭村提出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2、2000年5月-2002年5月:系统阐明 2000年05月14日,江泽民视察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后的讲话; 2000年06月0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 2001年07月01日,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2年0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七一讲话: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实质 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系统地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2年5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2002年5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2002年11月: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入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并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2004年3月:写入宪法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2004年0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