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综述

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综述. 朱 彦 郭 明. 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 贵 州 大 学 2010.8.19. 贵州地处世界岩溶发育最复杂、类型最齐全、分布面积最大的东亚岩溶区域中心,也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大、岩溶最发育的省区。全省碳酸盐岩出露面积 11 . 61 万 km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73 . 6 %。 岩溶特定的岩土工程背景使人类 的建筑工程 岩土适应性 、工程建筑 环境 以及 地质灾害 的工程治理与防护都具有独特性,相应的也就有了 岩溶山区综合性岩土工程技术方法。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综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综述 朱 彦 郭 明 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 贵 州 大 学 2010.8.19

  2. 贵州地处世界岩溶发育最复杂、类型最齐全、分布面积最大的东亚岩溶区域中心,也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大、岩溶最发育的省区。全省碳酸盐岩出露面积11.61万km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6%。 岩溶特定的岩土工程背景使人类的建筑工程岩土适应性、工程建筑环境以及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与防护都具有独特性,相应的也就有了岩溶山区综合性岩土工程技术方法。 这里简介贵州岩土工程师在岩溶山区工程建设中的思想、技术、工作形迹,由于内容太多,作者能力有限,时间太短,因此,错误属于作者请专家批评;遗漏也是作者,请贵州的同行专家原谅。

  3. 一. 贵州岩溶及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研究回顾

  4. 三个历史阶段即 1.20世纪60年代前 2.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 90年代 3.20世纪90年代至今 贵州岩溶及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大致可按 三个历史阶段及两个研究方面进行叙述: 两个研究内容即 岩溶学的研究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研究

  5. 20世纪60年代前,由于贵州的建筑项目规模相对较小,仅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工程经验。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三一领导的乌江渡水电站;中国第一座采用平行导坑法施工的凉风垭隧道;红粘土的岩土工程性能研究等工程项目及科研工作使贵州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建立了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对贵州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以此同时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团队在张英骏教授、杨明德教授、为我国喀斯特地理学、洞穴学和水文地质学研究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也给工程界提供了岩溶学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以贵州省交通厅牵头的“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从岩土工程应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并研究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作用。

  6. 岩溶学的研究 张英骏、黄威廉、杨明德等学者的地理学学科团队,为我国喀斯特地理学洞穴学和水文地质学研究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对硫酸盐岩岩溶发育机理与有关地质环境效应、中国南方喀斯特与贵州锥状喀斯特的特征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全面研究,形成了贵州的地貌及喀斯特地貌图。这些工作对贵州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有着巨大的支持。

  7. 贵州省地矿系统完成了各种比例尺的基础地质图、综合工程地质及水文工程地质图使贵州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具有充分的基础资料。贵州省地矿系统完成了各种比例尺的基础地质图、综合工程地质及水文工程地质图使贵州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具有充分的基础资料。

  8.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研究 乌江渡水电站于乌江中游,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兴建的第一座高坝。因此乌江渡大坝的建设曾引起国内大坝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大坝的成功建设也为中国在石灰岩地区兴建众多的大坝开创了先例,建立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 1、石灰岩地区建坝,尽量选择坝址附近有可靠隔水层做防渗依托,成为在岩 溶地区选择坝址的重要原则之一。 2、重视岩溶发育规律和演变历史的研究,特别是河流发育过程、断裂构造和 岩体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3、在灰岩地区利用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指导研究岩溶发育状况是一种有效的方 法。 4、注意断层对隔水层隔水作用的破坏,是石灰岩地区大坝建设工程地质勘察 时需认真注意的问题之一。乌江渡大坝1979年建成,20年的运行证明大坝建设十分成功。该项工程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有乌江渡大坝成功的建设经验,消除了早期人们在岩溶地区建坝的恐惧心理。兹后中国在石灰岩地区又成功地建设了一大批大型水电工程,如鲁布革、观音阁、隔河岩、东风、天生桥、万家寨等。

  9. 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袁玩、高岱等就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红粘土的成因,成分和它的物理及力学性质;列举其岩土工程特征、对红粘土膨胀特性及相关关系,内在因素,外部条件,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及开裂处理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红粘土的工程分类。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该成果已列入国家规范。并有两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交流。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袁玩、高岱等就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红粘土的成因,成分和它的物理及力学性质;列举其岩土工程特征、对红粘土膨胀特性及相关关系,内在因素,外部条件,建筑地基基础工程及开裂处理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红粘土的工程分类。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该成果已列入国家规范。并有两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交流。 膨胀量试验 直 剪 试 验 CBR试验

  10. 贵州饭店的岩土工程勘察中,结合岩溶地区的特点,采用多种测试技术,建立了岩溶地区贵州饭店的岩土工程勘察中,结合岩溶地区的特点,采用多种测试技术,建立了岩溶地区 地基的岩土质量评价的定量标准。在贵州首次成功修建高层建筑(30层,地下一层,楼高120米。)1989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金奖。

  11. 交通部于2002年设立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分"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岩溶地区公路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岩溶地区筑路材料研究"和"岩溶地区公路建筑环境保护研究"四项课题开展研究。目的是解决岩溶环境条件下公路修筑的关键技术问题,支撑广大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建设,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岩溶地区公路交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交通部于2002年设立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分"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岩溶地区公路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岩溶地区筑路材料研究"和"岩溶地区公路建筑环境保护研究"四项课题开展研究。目的是解决岩溶环境条件下公路修筑的关键技术问题,支撑广大岩溶地区的公路工程建设,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岩溶地区公路交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项目成果获2007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07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研项目的实施为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项目成果获2007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07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研项目的实施为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13.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内涵及任务 1.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应以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为基础,采用工程材料、工程设计的手段,解决建筑工程的岩土适应性、工程建筑环境以及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与防护学、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2.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应包含岩石和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三个内容。 3.岩溶地区岩土工程服务于各类主体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全过程。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技术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主要以工作内容为线索,研究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施工,岩土工程检测以及岩土工程管理诸方面带有共性的规律性和有关要求和方法,(可以称为总论);另一部分主要以工程类型为线索,研究岩土地基工程,岩土边坡工程,岩土洞室工程,岩土支护工程和岩土环境工程诸方面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管理上带有个性的规律性和有关要求及方法,(可以称为分论)。这两部分的结合构成了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学严密的学科体系。

  14. 工程地质学 土体力学 岩体力学 水文地质学 矿物学 工程地质学 工程材料 基 础 地 质 学 工 程 科 学 结构力学 岩石学 岩溶地区的 岩土工程 地层学 工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 施工工艺及机械 地貌第四纪地质 给排水工程 管理科学 灾害社会学 监测技术 环境科学

  15. 二. 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条件

  16. 1.季风气候明显.侵蚀降雨次数多、强度大 贵州省降雨量集中在4~l0月,占全年雨量的80%左右,其中夏季(6~8月)最多,占47%以上。年均暴雨(日降雨量≥50mm或l2小时降雨量≥25mm)次数在6~13次之间,暴雨降雨量大部分地区占全年雨量的30% 以上,且暴雨强度较大,1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110 mm以上,l2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300mm;连续暴雨情况较普遍,几乎所有县均有每年连续3日以上暴雨的记录。暴雨多集中5~1O月,其他月份较少,季节性明显。一般来说,降雨量≥lOmm就可产生土壤侵蚀。据研究,我国南方岩溶山区降雨侵蚀力多在400—800之间。 贵州省年降水量 贵州省年平均降水量

  17. 2.水热条件好。土壤条件好的地段植物 生长旺盛 贵州省极端 最低气温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3~16℃之间,积温一般4 500—5 500℃ ,雨热同期。由于水热条件较好,土壤深厚的段植物生长旺盛,地表植被受破坏后恢复较快。 贵州省极端 最高气温

  18. 3.土层浅薄。植被稀疏。环境脆弱 岩溶山区由于岩性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十分缓慢,土层浅薄(多在30—50cm之间),分布不连续,土壤蓄、容水能力较差,营养供给不足,植物生长缓慢,植被稀疏,多为灌草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生态环境脆弱,植被一旦破坏, 极难恢复。

  19. 4.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起伏剧烈 地势 贵州的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地势起伏剧烈,相对高差大多在500m以上,最大可达2 100m以上,以高中山为主; 黔中高原以丘陵坝子为主,海拔1 000~1400m,地表起伏相对较小,一般50~200m;黔中高原向东、向南的斜坡地带,平均海拔800—600m,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表破碎,河流纵横交错。

  20. 峰林洼地

  21. 地质构造复杂 由于新老构造运动的交替影响,岩溶山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断裂、褶皱较多,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石分布,使岩溶地区受地质构造形迹控制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导致岩土工程性质差异很大。

  22. 贵州省岩溶岩组分布 贵州省岩溶 岩组分布 岩层出露齐全,尤其是贵州从寒武纪到第四纪均有出露,软硬岩石交错分布,即使是岩溶面积集中的地区,非可溶性岩石一砂页岩等也广泛出露。 红粘土 岩溶岩组上覆土层 碎石土

  23. 地表地下水系复杂 岩溶山区最为复杂的环境问题是水环境尤其是地下水环境问题。由于岩石可溶和裂隙等发育,岩溶地区地表水经常伏流进入地下,地下水又不断出露形成地表水,地表地下水系交替出现,断头河、盲谷等比比皆是,地表地下河道交错纵横,十分复杂。分水岭地区,地表水系不发育,水流向深性发育特征明显;斜坡地带,地表水地下水交替出现情况较多。因此,岩溶地区工程性水土流失不仅对地表水有影响,而且对地下水的也有影响,尤其是对地下水循环影响较大。 岩溶发育强度分带性 1.垂直循环带(包气带 ) 2.季节循环带,或称过渡带 3.水平循环带,或称饱水带 4.深循环带

  24. 环境平面 分区 岩土平面 分区 降水量、气温、 地势、植被、 地貌 岩溶发育 垂直分带 岩溶岩组: 岩土体系 纵向分带 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属性体系 工程 因素 工程 因素分类 区域的分布和特性划分 将贵州岩溶地区按环境条件、岩土分布进行平面分区;按岩土组合、岩溶发育垂直 分带进行纵面分部;按工程因素进行特点分类,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属性体系可分 为18主类。40余个次类。以明确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案。

  25. 区域的分布和特性划分 将贵州岩溶地区按环境条件、岩土分布进行平面分区;按岩土组合、岩溶发育垂直 分带进行纵面分部;按工程因素进行特点分类,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属性体系可分 为18主类。40余个次类。以明确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案。

  26. 三. 贵州岩溶地区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27. 1.岩溶塌陷 塌陷多分布于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尤以灰岩为甚,占总数的66%,发生在白云岩中的塌陷占总数的30%。全省已有塌陷近100处,塌陷坑点2 200余个,80%集中在六盘水市、安顺市、遵义市、贵阳市,其中以六盘水市塌陷个体最多。 自然塌陷多发生在峰丛洼地、谷地中;抽水塌陷多分布于地下水浅埋的岩溶盆地、槽谷,如水城盆地、贵阳盆地、遵义槽谷。 岩溶塌陷发生的基本条件有3个:1)可溶性基岩具有开口的岩溶形态(如溶洞、竖井、深溶隙等),这是地下水和塌陷物质的储存场所或运移通道;2)覆盖层为松散土层或软弱岩层,绝大多数塌陷发生于土体中,极少数发生于软弱地层中,这是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物质条件:3)水和气的作用,地下水位变动、地表水人渗等形成水压力、气压力,是产生塌陷的诱因。 毕节机场的岩溶塌陷

  28. 岩溶塌陷因素框图 岩溶塌陷危害框图 防治岩溶塌陷的主要对策 1.塌坑回填 2.注浆 3.控制地下水开采量采用并探讨排 4.气管法 排气管法示意图

  29. 2.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开挖和初期支护以后围岩变形、突泥、突水及深基坑的突水2.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开挖和初期支护以后围岩变形、突泥、突水及深基坑的突水 岩溶地下水是诱发隧道发生突(涌)水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岩溶裂隙水对隧道围岩的危害越来越成为岩溶地区隧道建设中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 岩溶隧道施工突水包括隧道开挖直接诱发突 水、间接诱发突水和隧道开挖面后方突水三种模式。

  30. 贵阳绕城高速公路毛栗坡隧道,溶洞内处于有压水状态,则在水的压力作用下,随着水压力的增加洞壁会发生塑性变形直到破坏,发生突水突泥现象。贵阳绕城高速公路毛栗坡隧道,溶洞内处于有压水状态,则在水的压力作用下,随着水压力的增加洞壁会发生塑性变形直到破坏,发生突水突泥现象。

  31. 3.水库的渗漏 思林水电站位于贵州乌江中游河段,距下游的思南县城23km。大坝左、右岸均有岩溶管道水构成横向地下水径流凹槽。槽向径流内溶洞发育,地下水活动强烈,地下水位低平,成为两岸坝肩地基绕坝渗漏流向下游排泄的通道,对坝址防渗不利。 坝基开挖到位后对已揭露的岩溶管道、溶洞、岩溶带进行深挖后进行混凝土回填处理;对于管道渗漏,两坝肩防渗线向上游偏折,接泥页岩进行封闭;坝基下无隔水层,只能为悬帷幕,帷幕下限至透水率小于1Lu岩体。 工程处理措施后,效果良好。

  32. 4.深挖高填的工程稳定性 贵阳至毕节公路的高边坡稳定 受岩溶环境的特点控制岩溶地区常遇到大量的深挖高填路基,其边坡的稳定性长期困扰工程建设的实施。 对特定的高边坡,通过追踪边坡变形的发展,评价其变形稳定性,并在滑动面形成和贯穿之前进行变形控制,就能有效的防止高边坡的失稳破坏。这就是基于变形理论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的主体学术思想。显然,这一理论较传统“强度稳定性”理论更符合岩溶地区实际,并能节省大量的高边坡处置经费。建立了高边坡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的三阶段理论,即表生改造、时效变形和强烈变形与累进性破坏,并建立了西南地区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的五大类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高边坡演化地质-力学模型和灾害的防治原则。 著名的平溪大滑坡 正在施工中的公路边坡

  33. 5.溶蚀洼地的岩土工程问题 FAST台址洼地 根据特殊的地形条件,根据岩土工程分区原则首先按地貌分区分为:陡岩区、斜坡区和洼地区。 陡岩区主要为基岩和危岩体,斜坡区主要为崩塌堆积体,局部有基岩出露,洼地区表层为耕植土,耕植土及粘土和有机质粘土,下层为块石堆积体,基岩埋深较厚。 在纵向上,陡岩区又分为上层危岩区和下层基岩区,斜坡区分为表层堆积区和下层基岩区,洼地区分有上层散体块石堆积区和下层交结较好的块石堆积区;纵向上,岩体总体呈现上坏下好的趋势。

  34. 岩溶山区洼地软弱地基特征 岩溶盆地内多为第四纪湖沼泽沉积和坡洪积土所覆盖。地质年代较近,固结水平低,较软弱的盆地内软土。 岩溶盆地软土分类: 盆地边缘软土: 盆地边缘,靠近山坡地带,长期泡水软化表层红粘土厚度2~4 m,岩溶土洞发育,接近基岩而的粘土处于软塑状态。 盆地中部软土: 土层较厚,1O~25 m,表层为亚粘土,底部有淤泥及淤泥质 土;2 m以下软土处于饱和状态。 泉旁软土: , 土层从上至下有淤泥,厚度大于l m。局部有草皮层厚度约1.5 m,下部多有泥炭,厚度3~4 m。局部大于7 m,泉水终年不止,土壤K期泡于水中。

  35. 6.边岸溶蚀卸荷裂隙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台址发育的6组岩体结构面将台址切割成近五边形洼地,形成沿洼地陡崖的若干临空面,临空面周围岩体应力重分布并在临空面附近产生应力集中带,坡脚附近形成最大剪应力增高带,根据现场地形及工程特点,无论上述危岩体向哪个方位崩塌,都将会对FAST工程的安全运营构成极大的威胁。广泛分布由溶蚀卸荷裂隙形成的危岩。

  36. 7.岩土工程建筑对脆弱且难以恢复的岩溶环境及其生态环境的破坏7.岩土工程建筑对脆弱且难以恢复的岩溶环境及其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工程建设开发活动中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建筑工程周边地表水系的自然特征,加速水土流失,破坏植被,进一步诱发岩溶塌陷和边坡失稳,加剧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引发大量地质-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岩溶地区大规模工程活动引发的环境效应的特殊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岩溶地区工程建设开发活动中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强的环境保护界线和环境保护指南。 无序开挖对生态的破坏 岩土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 贵罗路旁的地下河出

  37. 四.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技术发展简介

  38. 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 一、区域性岩土分布和特性 二、本构模型的建立 三、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 四、岩土工程问题计算机分析 五、深基坑工程 六、地基处理技术 七、环境岩土工程 八、岩土工程数字化技术

  39. 我国岩土工程行业标准化的进程及分析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的标准化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的标准化及其GIS架构 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关于基础岩土工程标准体系的研究 多尺度基础岩土工程空间数据库的研究 空间数据库管理软件 商用数据库系统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系统的GIS架构 1:50万比例尺数据库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数据库的数据组织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数据库的背景数据来源 1:20万比例尺数据库 1:1万比例尺数据库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系统软件平台 一、贵州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基础岩土工程信息 的标准化及其GIS架构

  40. 岩土工程行业现行标准规范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及其分类编码 归并整理资料 图形资料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的GIS架构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区划 对代表性岩层点实地调查 工程试验 基础岩土工程信息空间数据库 采样试验

  41. 二、岩溶地区岩土工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岩溶地质预报的分形理论 岩溶分布规律具有自相似性 岩溶形态具有标度不变性特 岩溶元的概念

  42. 武隆隧道位于渝怀(重庆—怀化)铁路第二大隧道.隧道沿乌江走向穿越页岩、钙质泥岩、灰岩、泥质灰岩及砂页岩互层等地层.沿乌江两岸及隧道拱顶以上地表岩溶广泛发育,隧道施工多次揭露溶洞、暗河,多次发生大型至特大型岩溶涌水,严重威胁隧道施工安全.武隆隧道位于渝怀(重庆—怀化)铁路第二大隧道.隧道沿乌江走向穿越页岩、钙质泥岩、灰岩、泥质灰岩及砂页岩互层等地层.沿乌江两岸及隧道拱顶以上地表岩溶广泛发育,隧道施工多次揭露溶洞、暗河,多次发生大型至特大型岩溶涌水,严重威胁隧道施工安全. 该隧道地表岩溶分形图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武隆隧道穿越区域乌江边地表岩溶发育的特点。

  43. 岩溶渗预测模型 索风营水电站左岸帷幕穿越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厚层及薄层灰岩,由于断裂的影响,地层中溶洞、溶蚀裂隙及泥化夹层均较发育,岩溶渗预测模型建立是防渗的难点和重点。 专门制定了对溶蚀裂隙及泥化夹层的灌浆处理技术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左岸防渗帷幕采取双排孔布置,以及事先查明溶洞系统发育规模与部位并进行封堵、扩孔灌注混凝土及水泥砂浆等措施,能保证帷幕灌浆工程的质量,防渗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

  44. 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突出力学机制研究 岩溶隧道裂隙突出水是裂隙岩体在岩溶水及水压持续作用下受施工外力干扰发生劈裂破坏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特征。 从力学角度分析出,岩溶隧道裂隙水突出过 程划分为突水蓄势阶段和突水失稳阶段。 岩溶裂隙水突出的蓄势力学机制表现为岩溶水对裂隙岩体的软化溶蚀作用和岩溶水压对裂隙岩体的有效应力作用;裂隙水突出失稳机制则主要体现在岩溶水对裂隙岩体的拉剪或压剪破坏作用、岩溶水流对裂隙突水通道的冲刷扩径作用以及岩溶水压对突水量的动力控制作用。

  45. 三、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结果更加接近现场岩土体的有关特性 虚拟测试技术将会在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其他学科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广泛地引人到岩土工程中来 岩土工程测试将与理论分析手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6. FAST工程台址的综合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47. 1. FAST工程台址详勘的技术路线 5.台址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 岩土工程稳定性趋势分析 岩土工程稳定性定性评价 岩土工程稳定性定量评价 6.台址岩土工程适宜性评价 开挖方案建议 台址工程建设中的不良工程条件处理及措施 1.岩土工程外业勘察 • 台址岩土工程地表测绘 • 台址岩土工程钻探 • 台址岩土工程物理勘探 • 台址岩土工程现场原位试验 2.室内试验 3.勘察数据分析整理 数据标准化工作 勘察数据的空间及属性分析 岩土工程模型建立 岩土与工程结构作用的工程分析 4.台址岩土的工程特性区域划分 平面分区 纵向单元化 技术路线: 岩土工程外业勘察室内试验 勘察数据分析整理 岩土的工程特性区域划分 台址岩土工程适宜性评价、 基础及开挖方案的确定 台址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

  48. 洪家渡水电站灌浆监测 灌浆的压力因工程的规模及地质条件复杂等原因而大幅提高,国内相关大型水电工程的最大灌浆压力已达到5~8MPa,较大的灌浆压力一方面有利防渗帷慕体的结实耐久,另一方面对水工结构物产生抬动变形等危害,因此灌浆抬动监测不容忽视。一般灌浆工程主要采用单点法观测30m以上的地表层灌浆抬动变形,洪家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趾板高压采用分层多点监测岩层变形新方法。 。 洪家渡水电站在整个工程建设期内,共开展主要科研项目24项,较大的设计及施工优化17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应用25项。以上项目中有部分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l项; “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l项;“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l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l项、三等奖8项,并获第8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