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病理教研室 马 光. 学习要点. 1. 掌握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的概念; 2.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3. 掌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4. 熟悉病因、疾病的经过和转归以及脑死亡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5.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亚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 health ) :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美状态。. 二、疾病的概念.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一章 疾病概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病理教研室 马 光

  2. 学习要点 1. 掌握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的概念; 2.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3. 掌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 4. 熟悉病因、疾病的经过和转归以及脑死亡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5.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3.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亚健康的概念

  4.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美状态。

  5. 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致病原因的损害作用,使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表现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等,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6. 三、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 sub-health ) :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指人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出现机体生理功能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表现,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

  7. 健康与亚健康、疾病的关系:

  8. 第二节 病因学 病因学(etiology):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9.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cause ) 健康机体 不利条件 (诱因) (+) 病因 患病机体 (-) 有利条件 • 病因 : 引起疾病,赋予其特异性的因素

  10. 病因的分类 (一)病原生物因素临床最常见 主要包括: 1.病原微生物 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等。 2.寄生虫 如原虫、线虫、蠕虫等,临床常见于:阿米巴、蛲虫、钩虫、绦虫、血吸虫等感染。 致病特点: ①病原生物进入机体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其数量、侵袭力与毒力的大小; ②有生命,有入侵途径、定位器官; ③有典型的病程经过。

  11. 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

  12. (二)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 如机械力、温度变化(高温或低温)、电离辐射、噪音、气压变化等。 致病特点: ①能否致病取决于其强度、时间、作用部位; ②多数只作用于疾病初期不参与疾病发展; ③潜伏期较短,甚至无潜伏期; ④对机体各组织器官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如刀割伤)。

  13. 2.化学因素 如强酸、强碱、化学毒物及其它一些致病的化学毒物等。 致病特点: ①致病作用与毒物的性质、剂量、作用部位、机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②既作用于疾病初期又可参与疾病的发展; ③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损害; ④除慢性中毒,潜伏期一般较短。

  14. (三)营养因素 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 • 过剩

  15. (四)遗传性因素 •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异常

  16. (五)先天性因素 损害正常胎儿发育的因素 唇裂 无脑儿

  17. (六)免疫性因素 免疫反应过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免疫因素均可对机体造成影响。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 如对青霉素、血清制品的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如艾滋病,由于HIV病毒破坏淋巴细胞而使机体免疫功能全面崩溃,常因并发感染而死亡。

  18. (七)精神、心理和社会性因素 指紧张的工作,不良人际关系,恐惧、焦虑及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不是一个单纯生物学的概念。人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复杂的社会联系,经常会碰到社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condition ) 条件指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促进或抑制)——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例如: ①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抵抗力↓→结核菌入侵→结核病    营养不良及过度劳累是条件,而结核菌是病因。 ②婴幼儿→呼吸道防御功能不全→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防御功能低下是条件,病原体是病因。

  20.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例如:①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诱发肝性脑病    ②体力活动、过多过快输液、情绪激动→诱发心力衰竭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时称之。例如:高血脂症、高血压、抽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21. 第三节 发病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22.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三大机制) 1. 神经机制(neural mechanism)众所周知,生物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特别是神经反射),而许多病因也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而致病,称为神经机制。 举例:乙型脑炎、狂犬病、有机磷农药中毒、休克。

  23. 2. 体液机制(humoral mechanism)体液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病因通过影响体液的质、量或其调节而致病,称为体液机制。    体液因子通常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在许多情况下,神经机制与体液机制常协同作用,故又称为“神经-体液机制”。

  24.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发挥作用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发挥作用

  25.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经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经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

  26.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对细胞自身发挥作用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体液因子对细胞自身发挥作用

  27. 3. 细胞分子机制(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各种病因通过影响细胞、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致病,称为细胞分子机制。 近年来,不少学者十分重视疾病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的研究)。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类所有的疾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甚至急性损伤性疾病)都与基因的改变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28. 二、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四大规律) 1.自稳态的失衡与调节(imbalance and regulation of homeostasis) 正常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精细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互相协调,机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亦保持适应关系,这种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疾病发生时,稳态调节的某一方面首先发生紊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机体通过反馈调节(特别是负反馈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各种新平衡的建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某些代偿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各种疾病不同的病理特点。

  29. 举例:发热 发热的三个时相 Ⅰ.体温上升期;Ⅱ.高温持续期;Ⅲ.体温下降期; 红线代表体温调定点曲线;黑线代表体温曲线。

  30. 射线 创伤 微生物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化学解毒作用 物理性屏障 致癌原 凝血 异物 应激状态 致畸原 炎症 免疫反应 应激原 致热原 2. 损伤与抗损伤(Damage and anti-damage)

  31. 3.因果交替(alternation of cause and result) 因果交替是指原因与结果不断转化,推动疾病不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举例:失血性休克 血压下降 交感神经兴奋 心输出量减少 恶 大出血 性 微动脉 收缩 回心血量锐减 循 微静脉 环 组织缺氧 微循环淤血 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32. 4.局部与整体关系 (local-systemic relationship) 生物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疾病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全身变化,或二者兼有。 一方面,局部的病变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如肺结核除表现咳嗽、咯血等局部症状外,还可导致发热、盗汗、消瘦、乏力、血沉加快等全身性反应,甚至可播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

  33. 例:危险三角区长疖子(局部感染)→挤压→扩散至颅内→颅内感染、败血症。例:危险三角区长疖子(局部感染)→挤压→扩散至颅内→颅内感染、败血症。

  34. 另一方面,全身性疾病亦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部疖肿,尿毒症患者可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等。另一方面,全身性疾病亦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部疖肿,尿毒症患者可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等。

  35.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36. 一、疾病的经过 高潮 前奏 尾声 序曲 临床症状明显期 前驱期 疾病 潜伏期 转归期

  37. 二、疾病的转归 完全康复 康复 不完全康复 疾病的转归 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死亡

  38. 康复(recovery) 根据康复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及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 完全康复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某些感染性疾病还可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但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并未完全恢复,有些可留有后遗症(如心肌梗死后留下的疤痕)。

  39. 死亡(death) 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按照传统的观点,死亡是一个过程(process),分为濒死期(agonal stage)、临床死亡期(stage of clinical death)及生物学死亡期(stage of biological death)。

  40. 脑死亡(brain death)的概念 脑死亡是指大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具有下述意义:1)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时间,节约医药资源;2)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更好的供体。

  41.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 自主呼吸停止 • 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 • 瞳孔散大或固定 • 颅神经反射消失 • 脑血液循环停止

  42. 本 章 小 结 1、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基本概念。 3、 发病学四大规律、三大机制。 4、 脑死亡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标准。

  43. 复习思考题 1. 疾病、健康、脑死亡的概念。 2. 病发生、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3. 损伤与抗损伤规律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