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649 Vues
當代民族志書寫內涵及其討論 — 學科史與方法論的思考. 一、民族志的學科屬性與特色 Ethnology Anthropology Sociology Historiography Cultural Studies. Marion Lundy Dobbert, Ethnographic Research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or Modern Schools and Societi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2. pp.5-11.
E N D
當代民族志書寫內涵及其討論—學科史與方法論的思考當代民族志書寫內涵及其討論—學科史與方法論的思考 一、民族志的學科屬性與特色 • Ethnology • Anthropology • Sociology • Historiography • Cultural Studies
Marion Lundy Dobbert, Ethnographic Research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or Modern Schools and Societi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2. pp.5-11. • Characteristics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es
深入「蠻荒」研究「土人」或「奇風異俗」? • 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餘毒? • National Geographic or Discovery﹖ • 傳統的語言、考古、文化、體質? • 當代的文化理論與族群論述﹖ • 後現代主義﹖ • ………………………………﹖
Anthropologists travel to the location of the people that they wish to study • Anthropologist’s entire person is used as the primary instrument of research • Continual cross-cultural frame of reference • Set the parameters for anthropologist’s job • Use of the natural history approach. - Like Charles Darwin, ecology, ge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 The Past,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 -如何面對「過去」、「歷史」與「史學」? 1. 民族史(ethnohistory) 2. 歷史人類學(historical anthropology) 3. 歷史民族志(historical ethnography) ◎ 參考文獻: 黃應貴,〈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會合:一個人類學者的觀點〉,收入氏著,《人類學的評論》,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91,頁295-334。 • 林開世,〈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 年11月),頁11-29。 • Emiko Ohnuki-Tierney ed., Culture Through Tim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1-25. “Introduction: The Historicization of Anthropology” by Emiko Ohnuki-Tierney
民族學是一門對於民族從事「記錄」與「比較」的學問民族學是一門對於民族從事「記錄」與「比較」的學問 蔡元培(1868-1940)〈說民族學〉
文化 族群 從無知、誤解到理解 • 刻板印象(stereotype) ↓ • 偏 見(bias、prejudice) ↓ • 歧 視(discrimination)
當聽到「伊斯蘭」時,會聯想到… • 回教?回家睡覺嗎? • 穆斯林?沒事就把女人包得像粽子一樣? • 阿拉伯?石油、沙漠、駱駝、杜拜六星級超豪華帆船旅館? • 阿里巴巴?大盜還是商務網路系統? • 恐怖份子﹖幹麻老是綁著炸彈炸別人也炸自己? • 好像可以娶四個老婆﹖雖然搞不清楚但真的很羨慕 • 一聽到「豬」就會抓狂?好像吃東西滿龜毛的 • …………………………?
Anthropologists travel to the location of the people that they wish to study ◎ 西方人類學所說的 “being there”(到點研究) “waddling in”(實際投入)
A. 如同C. Geertz所說: “最起碼要比旅遊描寫和土地登記書的內容來的嚴 謹些;要有忍受一定程度的寂寞、隱私侵犯以及肉體不適的意志;是對於(自己)特殊的成長過程與無法解釋的熱誠的一種疏解之道;也是培養忍受外界自然無心的羞辱以及投入大海撈針式研究所需要的耐心的一種過程。” • - Clifford Geertz, Works and Lives: The Anthropologists as Autho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23-24.
B 問題意識: 1. 傳統西方人類學與研究對象之間的「空間性」與「文化性」的差異, 會出現在類似中國人研究中國漢人社會或少數民族社會現象中嗎?如果有,依程度不同,我們如何看待並進行這種「異質性」(heterogeneity)的研究?如果沒有,我們如何面對並投入這類「同質型」(homogeneity)的研究?
2. 如何「選點」? (1)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最重要的構思點 (2)已有前人從事過田野研究的場域:對於時間差距、 以及研究深度、主題與「社區」範圍的差異性和重 疊性的自我評估 (3)從來沒有人從事過田野研究的場域:對於研究主題 的代表性和研究成果呈現的結合意義的自我衡量 (4)個人際遇所產生的「優勢」考慮
2. Anthropologist’s entire person is used as the primary instrument of research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自身屬性的基本思考點 • subjectivity (主觀性) • objectivity (客觀性) • homogeneity (同質性) • heterogeneity(異質性)
人類學/民族學的「田野典範」 (paradigm in field work) • -如何從「民族學史」中理解田野與 民族志寫作的重要互動意義
西方人類學/民族學史(含日本、蘇聯) •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史 • 從傳統「民族志學」到當代人類學/民族學 • 人類學:文化現象及其模式呈現的詮釋 • 民族學:族群/民族現象及其發展意義的解析 • 當代「田野」實踐的意義及其反思 • 田野倫理問題的重要性與自我要求
「東方主義」(Orientalism)現象的認識與反省 • Edward Said: 《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 、《遮蔽的伊斯蘭》、《知識份子論》、《鄉關何處》(Out of Places)
Edward W. Said(1935-2003) • Covering Islam • 《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中的穆斯林世界》
b. 田野工作者的角色認定 -研究者「自我的身份」與「他者的視野」
甲、「自身經驗」的投射與體會 1. 自我文化和族群屬性的反思 2. 個人價值觀和群己關係的體認 3. 學習經驗和學科訓練的型塑 4. 職業參與和社會歷練的影響
乙、「在地經驗」的認知與建構 1. 釐清研究者「他者」的角色特徵和自覺性 2. 分辨研究物件「展演」內容的原生性和建 構性 3. 歸納田野資訊「學科屬性」的內涵和意義 4. 規劃民族志書寫「問題意識」的導向和分 析架構
西方學界對於「經典式」、「科學式」的民族志的批評與西方學界對於「經典式」、「科學式」的民族志的批評與 反思
1. 美國人類學: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E. Marcus ed.,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文本(text、discourse、narrative)研究的吊詭: *「詩意式」(Poetics)的迷境- 書寫(writing、literary)與文化的「事實」: 虛構、建構或具體描述?人類學家是在收集文本還是「製造」(making)文本? *「政治式」(Politics)的困境- “Ethnography is actively situated between powerful systems of meaning” -by James Clifford
跨學科訓練 (學科整合研究,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 當代人類學的學理(紀律,discipline)究竟是以何種方式呈現? * 以人類學的歷史學化(historicization of Anthropology)與歷史學的人類學化(anthropologization of history)為例 * 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應用」及其反思
2. 英國社會學: Martyn Hammersley, What’s Wrong with Ethn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1992. ※ The Politics of Social Research (1995) • 民族志: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的再現(representation)或建構(construction)? • 民族志無法深入的部份:研究成果與政策的矛盾 • 質性(Qualitative)與量化(Quantitative)方法的抉擇與互動
Chapter 4: “ By What Criteria should Ethnographic Research be Judged? ” 甲、民族志呈現「架構」(framework)的共通的標準: 1. A generic conceptual framework 2. A novel framework of concepts 3. An elaborated framework of concepts 4. An eventful framework 5. A framework interpenetrated with the empirical materials 乙、「正當性」(validity): Ex. 準確(plausibility)與可信(credibility) 丙、「相關性」(relevant): Ex. 主題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topics)、書寫文獻的運用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 當代台灣‧中國大陸民族學• 人類學的自省與反思 • 1. 田野、民族志書寫的典範意義,諸如「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文本」(text)描述與分析等研究取向,在中國民族學發展史中的檢視與再思考。 • 2. 西方理論運用在民族志研究過程中的「取」與「舍」﹕ 當代中國的民族學(人類學),尤其是具有田野基礎的具體研究,是 提供「個案」來呼應、驗證相關西方理論存在的普遍意義,還是有可 能產生與之共生對話的理論體系?這種呼應、驗證性的研究成果有何 價值?相關理論的「原創性」構建與「本土化」、「中國化」呈現是 否有其可行性? • 3. 當代意識型態支配影響下的「國家-社會-族群-文化」的解釋體系,如何與民族志書寫的「正當性」與「相關性」意義「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