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第七章 遗传重组

第七章 遗传重组. 遗传重组. 遗传重组: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 发生:减数分裂性细胞内,体细胞 地点: 核基因间,叶绿体基因间,线粒体基因间, 重组子间; 前提条件:不同基因型的遗传物质彼此能够转移。 作用: 保证了遗传多样性 , 为选择奠定了物质基础 , 是生物得以进化发展,与突变一起是变异的来源. 遗传重组主要类型: ( 依据对 DNA 序列和 所需蛋白质因子的要求 ) 同源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异常重组

pippa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七章 遗传重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遗传重组

  2. 遗传重组 遗传重组: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 发生:减数分裂性细胞内,体细胞 地点: 核基因间,叶绿体基因间,线粒体基因间, 重组子间; 前提条件:不同基因型的遗传物质彼此能够转移。 作用: 保证了遗传多样性,为选择奠定了物质基础,是生物得以进化发展,与突变一起是变异的来源

  3. 遗传重组主要类型:(依据对DNA序列和 所需蛋白质因子的要求) 同源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异常重组 其共同点是双股DNA间的物质交换,但发生的情况不同。

  4. 第一节 遗传重组的类型 一、同源重组/普遍性重组 1.同源重组:依赖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交换对等的部分。 例: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交换;细菌的转化、转导、结合;噬菌体的重组… • 需要重组的蛋白质参与;(例如.大肠杆菌:RecA蛋白、RecBC蛋白) • 蛋白质因子对DNA碱基序列的特异性要求不高;(存在重组热点和序列长度的影响) • 真核生物染色质的状态影响重组的频率。

  5. 2.条件:2个DNA分子序列同源,且同源 区域越长越有利。3.功能:A: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B:有助于DNA的损伤修复;C:使真核生物产生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正确分离到子细胞至关重要的瞬间物理连接。

  6. 二、位点专一性重组/保守性重组 原核生物中最为典型 特点: 供体与受体的特定位点的短同源序列之间。 DNA精确切割 连接 DNA不失去、不合成、不交换对等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又称整合式重组),需要位点专一性的蛋白质因子参与。

  7. 例如: λ噬菌体DNA通过其attP位点和大肠杆菌DNA的attB位点之间专一性重组而实现整合过程。条件:一段15bp的同源序列和位点专一性的蛋白质因子(不能催化其他任何两条不论是同源的还是非同源序列间的重组,从而保证了λ噬菌体整合方式的专一性和高度保守性,因此又称保守性重组。)而且这一重组不需要RecA 蛋白质的参与。

  8. 三、异常重组 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但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依赖DNA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因此又称复制性重组。

  9. 一、重组双方DNA分子的断裂与重接 1. 证据: 1961,M.Meselson and J.J.Wergle两个双标记λ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 (c.mi)λ噬菌体113C和14N “重”链 (+.+) λ噬菌体212C和14N “轻”链 第二节 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同时感染 大肠杆菌 CsCl密度梯度离心 重链 重链和轻链 轻链 子代噬菌体

  10. 2、几个概念:重组核心:两个DNA分子的连接 连接分子/接合分子: 重组接点/重组结合点: 杂种DNA/异源双链DNA: 分支迁移:重组接点沿双链移动 交互重组:一条亲本双螺旋分子和另外 一条亲本 双螺旋分子共价连接,中间有一端异源双链区,这种重组称为交互重组。

  11. 二、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 Robin Holliday于1964年提出了重组的杂和DNA模型,又称Holliday模型。该模型对重组过程的解释如下: A、同源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联会; B: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DNA中两个方向相同的单链,在DNA内切酶的作用下,在相同位置同时切开; C:切开的单链交换重接; D:形成交联桥结构;

  12. E:交联桥沿配对DNA分子“移动”。两个亲本DNA分子间造成一大段异源双链DNA( Holliday结构) F:E和F相同; G:绕交联桥旋转1800; J:形成Holliday异构体; I、通过两种方式之一切断DNA单链,若左右切,则形成非重组体,若上下切则形成重组体。 由上可知:无论Holliday结构断裂是否导致旁侧遗传标记的重组,他们都含有一个异源双链DNA区。

  13. HOLLIDAY模型

  14. 环状DNA分子的重组 两个环状DNA分子配对、断裂、重接形成“8”字型结构中间物,根据切割的位置不同,可分别形成两个亲本环、大的单体环或者是滚环结构。也可以形成“χ” 结构。

  15. 三、基因转变及其分子机理 (一)异常分离与基因转变 1938,H.Vinkle 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现象。(源于基因内重组) pdxp:酸度敏感的VB6需要型 pdx: 酸度不敏感的VB6需要型

  16. Mitchell: + pdxp x pdx +

  17. 粪生粪壳菌(Olive): GA × ga A GA 非重组孢子对 A Ga ga a 重组孢子对,一个孢子基因转变 a GA gA A 重组孢子对,一个孢子基因转变 A a ga非重组孢子对 a

  18. (二) 基因转变的类型 染色单体转变:2:6或6:2分离比 减数分裂4个产物中,一个出现基因转变 半染色单体转变:5:3;3:1:1:3 减数分裂四个产物中,一个或2个的一半出现基因转变 减数分裂后分离: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有丝分裂中

  19. (三)基因转变的分子机制 基因转变的实质:重组过程中留下的局部异源双链区,在细胞内的修复系统识别下不同的酶切/不酶切产生的结果。不同的切除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0. 根据切除修复原理,基因转变的几种类型产生的分子机制可以归纳如下(图8-8)。根据切除修复原理,基因转变的几种类型产生的分子机制可以归纳如下(图8-8)。 • 1.两个杂种分子均未校正(图8-8A)复制后出现异常的4+∶4g(或3∶1∶1∶3)的分离。 • 2.一个杂种分子校正为+,或校正为g时,则发生另一种类型的半染色单体转变,前者修复后出现5∶3的分离,后者子囊孢子的异常分离比为3∶5(图8-8B)。

  21. 3.两个杂种分子都被校正到+(或g)时(图8-8C),修复后出现6+∶2g(或2+∶6g)的异常分离。这便是出现染色单体转变的起因。3.两个杂种分子都被校正到+(或g)时(图8-8C),修复后出现6+∶2g(或2+∶6g)的异常分离。这便是出现染色单体转变的起因。 • 4.当两个杂种分子都按原来两个亲本的遗传结构进行修复时,则减数分裂4个产物恢复成G-C、G-C、A-T、A-T的正常配对状态,子囊孢子分离正常,呈现4+∶4g的结果,如图8-8D所示。

  22. 四、Meselson-Radding模型 Holliday模型中为对称的杂合双链,而实际情况有不均等分离现象,1975年Meselson-Radding提出模型解释这种不对称重组现象: 1.单链切断 2.链置换 3.单链入侵 4.泡切除 5.链同化(碎链吸收) 6.异构化——Holliday 7.分支迁移

  23. 五、负干涉 负干涉: 两个邻近基因,尤其一个基因不同突变点间,双交换的频率比预期高,并发系数C>1,即一个区域的交换引起邻近区域交换的增加。 局部负干涉: 负干涉的形成原因是存在并不伴随两侧遗传标记重组的基因转变。

  24. 第三节 细菌的同源重组 • 一 、细菌同源重组的特点 细菌的接合、转化以及转导重组都是同源重组,而且这种重组是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环状双螺旋DNA分子与一个双链或单链DNA分子片段之间的。且重组需要3种基因所编码的RecA和RecBC蛋白质。

  25. RecA蛋白:多功能蛋白 1.NTP酶活性:存在单链DNA时, RecA具水解ATP/dATP活性,促进联会。 2. 单链DNA结合活性:RecA蛋白与单链DNA形成丝状复合物,使其免受核酸酶攻击。 3.DNA解旋活性:DNA为单链或寡聚核苷酸。RecA蛋白在双链DNA的单链切口处解开双螺旋 4.部分单链DNA区,RecA蛋白促进DNA分子间联会。 RecA蛋白 异源双链区

  26. RecBC:溶解酶(Resolvase)活性,断裂Holliday 结构的交联桥完成重组。

  27. 二、细菌转化重组机制 • 实质:单链DNA片段与完整DNA之间的重组,如下情况: ①切除外源DNA——无重组 ②切除受体DNA——发生重组 ③无修复作用 ——子代细胞出现两种基因型(受体基因型和重组体基因型) *通常采用有利于重组体基因型生长的选择条件

  28. 高效率标记(high-efficiency maker):在转化中,有些遗传标记或是很少发生校正作用,或是校正切除几乎总是在受体DNA上,因此转化频率较高,这类遗传标记称为~。 • 低效率标记( low-efficiency maker ):转化中一些标记的校正切除总是倾向于发生在供体单链上,因而出现很低的转化频率,这类标记称为~。

  29. 三、细菌的接合与转导中的重组机制 • 接合重组(Hfr与F-之间进行)部分DNA进入细胞,且只有其中的部分参与重组,需要RecA和RecBC参与,机制与转化重组相似 • 转导重组 (phage-DNA与细菌之间)双链DNA与完整双链DNA之间的重组,供体DNA以双链进入受体细胞,并且以双链形式整合进入染色体,需要RecA和RceBC参与。

  30. 第四节 位点专一性重组 • 一、λ噬菌体的整合和切除 λ噬菌体: attP POP、 大肠杆菌: attB/ attλ BOB、 1.整和: BOB、+ POP、 BOP、+ POB、 2.切除: BOP、+ POB、 BOB+ POP Int IHF Int,Xis IHF

  31. 通过attP和attB间的相互重组,环状的噬菌体DNA转换为整合的原噬菌体,原噬菌体通过attL和attR间的相互重组而切除通过attP和attB间的相互重组,环状的噬菌体DNA转换为整合的原噬菌体,原噬菌体通过attL和attR间的相互重组而切除

  32. 二、位点专一性重组的核苷酸序列 • 1. POP’:O为15bp(核心)富含A-T的非对称序列; P为-160 ~ 0的160bp序列 P’为0 ~ 80的80bp序列 共240bp • 2. BOB’:B为-11 ~0序列 B’为0 ~11序列 共23bp

  33. 第五节 异常重组—原核生物转座子 转座子(transposon,Tn):基因组内不必借助于同源序列就能 改变自身位置的一端DNA序列. 异常: 转座、重组发生在非同源序列间,不 需RecA蛋白 一、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1.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IS):长度在768-5700bp, 两端具几~几十bp的反向重复序列

  34. 含有Is的质粒经变性后形成柄环结构

  35. 当一个IS插入“靶”DNA后,其两端会出现一小段正向重复序列(约5-11个核苷酸对。当一个IS插入“靶”DNA后,其两端会出现一小段正向重复序列(约5-11个核苷酸对。 插入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的机制

  36. 二、转座子: 大(2000-25000bp),转座有关的基因,抗药性及其他基因,两端具相同或同源序列。如IR序列。 三、转座噬菌体:Mu噬菌体 与其他温和性噬菌体的差别:其基因组不论在进入裂解周期或处于溶源状态都可随机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位置,且游离的和已整合的基因次序是相同的. 使宿主菌获得一定特性 Tn3的结构模式图

  37. 第六节 异常重组——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 一、酵母菌的转座子: Ty系列,长度约6300bp,两端含有两个δ 正向重复序列,其插入酵母菌染色体后,受体出现5bp的正向重复序列。 • 二、果蝇的转座子 P因子:杂种不育 ORF0 ORF1 ORF2 ORF3,内含子1,2,3 P(母)x P(父), M(母)x M(父), P(母)x M(父):F1正常; P(父)x M(母): F1不正常

  38. 无转座,后代可育 转座,后代劣育 无转座,后代可育 P因子与杂种劣育

  39. 三、玉米的转座子 1932年,美国玉米遗传学家B.McClintock发现玉米籽粒色斑不稳定遗传现象,于1951年,第一次提出转座因子的概念。 糊粉层颜色: A C R Pr I/Ds 花色素 颜色 红 紫 抑制因子 解离因子 I/Ds:解离因子 Ac:激活因子

  40. DNA transposable element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