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05 Vues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 第一章:什么是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最初属于私学性质,无论在教育组织形式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具有与官学不同的特点。.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才培养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书院体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教育和学术机构。.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兼有祭祀、藏书、教学三大职能。. 书院的祭祀活动.
E N D
第一章:什么是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最初属于私学性质,无论在教育组织形式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具有与官学不同的特点。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才培养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书院体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教育和学术机构。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兼有祭祀、藏书、教学三大职能。
书院的祭祀活动 书院建祠堂行祭祀礼,既是书院一种主要活动内容,又是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祭祀活动,祭奠儒家的“先圣”“先师”“先贤”,在师生心目中树立模范人物的形象,以培养知礼仪、明廉耻的思想品质。
书院藏书管理制度 三个特点: 一是人员精干,既可节省开支,又能提高效率,以免人浮于事之弊。 二是职责明确,各司其事,可免推诿扯皮之陋。 三是相互监督,层层负责,从制度上保证整个体系的正常运作。 第一种,监院负责制。 第二种,斋长负责制。 第三种,董事负责制。 第四种,山长负责制。
书院的教学活动 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主要通过讲学的形式体现。 分为传授一般文化知识的普通教学和涉及学术传播的传道讲学两方面。 普通教学是唐、五代以来就有的功能,传道讲学则是南宋理学家赋予书院的责任。
第二章: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一)书院的萌芽: (二)书院的发展: 宋代书院 元代书院 明代书院 清代书院
(一)书院的萌芽: “书院”之名出现于唐代。 最初指两种: (官) 收藏、整理图书的机构; (私) 个人读书的场所。 以讲学活动为主的书院萌芽于唐末,初兴于五代。
“梧桐书院,唐罗靖、罗简讲学之所” ——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一; “唐义门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弟子弱冠,皆令就学” ——同治《九江府志》卷二十二。
书院的形成原因: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背景:唐朝乱世) (2)我国渊源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3)佛教禅林讲学的影响。(制度化) (4)印刷术的应用
(二)书院的发展: 1.宋代的书院: 发展历程: 三次兴学时发展停滞 南宋的复兴 北宋初年的兴盛
北宋初年,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国家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士心向学。 统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以满足立国之初对于大批治术人才的需要,而忽略了设学培育人才
“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白鹿洞书院记》吕祖谦 “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后来所至,书院甚多。而其田土之锡,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学。” ——《文献通考》马端临
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 书院迅速发展的步伐慢了下来。 兴学运动: 范仲淹主持发起的“庆历兴学” 王安石主持发起的“熙宁兴学” 蔡京主持发起的“崇宁兴学”
书院在南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南宋,重科举轻学校,士人“荣辱升沉,不由学校;德行道艺,取决糊名”。因此,学校有名无实,生徒“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为文具”。 同时,理学发展到南宋已趋成熟,学派勃兴,各派学术大师为了讲论,传授自己的学术主张,积极创设书院。
宋代书院发展特点: 第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第二,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第三,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2.元代的书院: 元初,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书院发展出现两种动向: 一是全国不少府州县开始了书院的重建工作。 二是志士不仕新朝,纷纷避居山林,自建书院。 元朝政府因势利导,对书院积极倡导。 “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几遍天下。” ——《日下旧闻》
元政府对书院的控制,使自宋代以来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更加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元政府对书院的控制,使自宋代以来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更加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任命书院的教师; 其次,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生徒的去向; 再次,设置书院学田。
3.明代的书院: 发展历程: 沉寂 兴盛 禁毁
明初,书院沉寂。 所谓明初书院沉寂,是指由于统治者对书院不重视、不提倡,造成了书院的数量较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并不是统治者禁止书院,在全国不设书院。 一方面,士人为了获取功名利禄,纷纷趋向官学,书院受到冷落; 另一方面,统治者既然通过官学和科举以满足了对于人才的需要,就无意再兴办书院了。 此外,书院比较自由的学风也有悖于明初的专制统治。
明朝中期,书院兴盛 主要原因: 第一,统治者衰败,内部矛盾激化,宦官专政。在野士大夫设立书院。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第二,科举腐败,官学衰落,学校有名无实。从事学术研究的士大夫纷纷建立书院授徒讲学。 第三,湛若水、王守仁等著名学者极力倡导。著名学术大师到处设书院讲学。
明朝中后期,四次禁毁 嘉靖16年、嘉靖17年、万历7年、天启5年 虽然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均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紧密相关,其实质是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然而,书院是禁不住的。官方越禁,民间越办;越是禁毁,越是发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4.清代的书院: 发展历程: 沉寂 复苏 积极倡导 改为西式学堂
清初,书院沉寂 全国尚未统一,政权还不很稳固,清政府为了防止利用书院讲学宣传民族思想,聚众成势,反对清朝的统治,因而在积极创办官学的同时,严禁创设书院。 “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即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 ——《图文集成.选举典.学校部》
康熙年间至雍正初年,书院复苏 清政权已基本巩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在文教上,清政府实行专制统治的同时,也采取了怀柔手段,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对书院通过赐匾额、赐书籍的方法进行褒奖,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代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
雍正十一年,积极倡导书院 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书院积极倡导,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书院的控制的: 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 第二,控制书院师长的选聘权。 第三,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清朝书院的类型: 第一类,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第二类,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所谓制艺,通称八股文) 第三类,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 第四类,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第一、第二类最普遍,尤以第二类为甚,但一般学术地位不高;第三类书院反映了当时书院发展的新趋势,但社会影响并不大;第四类书院虽然数量不过,但是学术影响较大,对清朝文化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书院制度走向没落 晚清,西学东渐,1901年,光绪帝一纸诏令,改中国书院为西学学堂。接下来的晚期新政,完全废除书院和科举,建学堂,引进和实行西方的教育制度。 直至新文化运动之后,书院被完全抛弃。
“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胡适 书院师生的感情甚笃;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如果单从研究形式来看,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得多。 ——毛泽东 “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下一条腿了。” ——季羡林
第三章:书院的特点 (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二)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三)书院的培养目标 (四)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五)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六)师生关系融洽 (七)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其经费来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