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三、 急性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四、 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五 、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的生化改变. 第一节 概述. 心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 是发达国家的第一位死因。. 心脑血管病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基础都是 动脉硬化 。. 返回章. 心电图. 超声心动. 心导管检查. 影像学检查. 核素心血管造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 心脏疾病的诊断技术. 价格昂贵不适合动态监测. 血液生化检查 : 酶类 与 蛋白类 心脏标志物.

qamar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2.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三、急性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四、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五、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的生化改变

  3. 第一节 概述 心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是发达国家的第一位死因。 心脑血管病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基础都是动脉硬化。 返回章

  4. 心电图 超声心动 心导管检查 影像学检查 核素心血管造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心脏疾病的诊断技术 价格昂贵不适合动态监测 血液生化检查: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 价格较便宜且适合动态监测

  5. 1969年,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AMI的诊断标准:1969年,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AMI的诊断标准: ①典型的病史和长期的胸痛。②明显的心电图改变。 ③一系列酶的改变 • 2000年,国际卫生组织(WHO)规定AMI的诊断标准: 心肌肌钙蛋白升高随后缓慢降低或CK-MB快速升高后降低,并伴有如下症状之一可诊断为AMI。 ① 缺血症状。 ② ECG 出现病理 Q 波。 ③ECG 呈缺血改变( ST 段抬高或降低)。 ④ 冠状动脉检查有异常。

  6. 冠 心 病 原因:由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导致心肌供血减少引起。

  7. 无症状 动脉硬化初期心绞痛 冠状动脉狭窄>70%,活动后心肌供血不足不稳定性心绞痛(又称变异性心绞痛,UA) 休息时心绞痛, 持续时间较长(>20min),少数心肌纤维坏死急性心肌梗死 (AMI,简称急性心梗) 血管完全堵塞,心脏无 血供,大面积心肌坏死心源性猝死

  8. 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梗死 无Q波心肌梗死 Q波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

  9. 病理:斑块破裂和冠脉血栓导致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理:斑块破裂和冠脉血栓导致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急性冠脉综合症 临床典型胸痛史者,根据心电图: 1. ST段抬高的AMI(STEMI)2. ST段不抬高的AMI(NSTEMI): ①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cTn≥正常上限。 ②不稳定心绞痛cTn≤正常上限。

  10. 危险因素:是指个体固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或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它们的存在可促使疾病发生,去掉以后可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 针对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使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第二节 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11. ①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②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③同一疾病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临床常用相对危险度(RR)表达其危险程度。RR是指暴露于某一危险因素的人与未暴露于此危险因素或与危险因素低于某一水平者相比较,发病的概率的比值。①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②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③同一疾病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临床常用相对危险度(RR)表达其危险程度。RR是指暴露于某一危险因素的人与未暴露于此危险因素或与危险因素低于某一水平者相比较,发病的概率的比值。

  12. 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最有价值,可及早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最有价值,可及早预防和治疗 1. 血脂 • ★高胆固醇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促进动脉硬化的主要物质; • ★其常规测定指标是TC(<5.7mmol/L)、HDL-C和TG; • TC和HDL-C不是很充分的预报因子,TC/HDL-C比值可更准确地预 • 报冠心病的发生,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 • ★我国目前也将TC和HDL-C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首选辅助指标.

  13. 2.CRP • ★CRP和冠心病密切相关,被看做独立的危险因素; • ★CRP的升高反映了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和粥样 • 斑块的脱落; • ★ 和严重感染时的CRP不同,冠心病人的CRP仅轻度升高。 • ★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冠心病一个长期或短期的危 • 险因素,<2mg/L。 hsCRP和TC:HDL-C联合分析,大大提高了预测冠心 病的准确性。

  14. 3. 凝血因子 • ★冠脉内血栓生成是冠心病发展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特发性冠脉事件的最重要的原因。 • ★溶栓疗法已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主要治疗措施:90%的急性心肌梗死有血栓生成 (首剂需在6h内使用)。 •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15.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 血浆纤维蛋白原:冠心病病人血中纤维蛋白原>3g/L是发生 恶性事件的预兆。 • 凝血因子Ⅶ:(1)在中年男性中,因子VII的升高是冠心病独 立的危险因素;(2)因子VII水平升高25%,5年内发生冠心病 的危险性增加62%。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其作用 尚需进一步证实。

  16. 今后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

  17. 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在正常血液中不存在,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 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 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 ④能评估溶栓效果。 第四节 急性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外应该 具有以下特性:

  18. 心肌标志物的发展史

  19. 一、LD和LD同工酶 • 1.细胞的胞浆和线粒体中 ,四聚体 , • 2.H4(LD1),MH3(LD2), M2H2(LD3), M3H(LD4),M4(LD5); • 3.心脏、肾脏和红细胞所含的LD同工酶比例相近,以LD1和LD2为主 . 血中出现时间 :发作后8~12h 峰值时间 :48~72h半寿期 :57~170h回复正常 :约7~12d

  20. ①限制LD应用,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对病人作个案处 理,主要用于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诊断。②在胸痛发作24h后测定LD同工酶,作为CK–MB补充:LD出 现较迟,窗口期较长,如果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CK己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参考价意义。 ③LD出现较迟,如果CK–MB或cTn已有阳性结果,AMI诊断 明确,就没有必要再检测LD和LD同工酶。④LD1/LD2比例(>0.76%)更敏感和特异,但不用于评估 溶栓疗法(常致溶血,使LD1升高)。 检测AMI时LD和LD同工酶的应用原则:

  21. 1.CKBB(CK1)存在于脑组织中,CKMB(CK2) 和CKMM(CK3)存在各种肌肉组织中;2.CK-MB占心肌总CK的l5%~25%(骨骼肌中为1~2%)。3.CK–MB:1972年首次用于临床。4.CK、CK–MB: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指标。较 早期诊断AMI,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 二、CK和CK同工酶 血中超过正常:发作后4~6h 达峰值时间:24h 回复正常:48~72h CK半寿期:10~12h

  22. CK-MB亚型在AMI时出现早于CK-MB. CK-MB2>1.9U/L且CK-MB2/CK-MB1>1.5为标准; MB2/MB1和MM3/MM2的比值升高(正常人<1)均可作为诊断AMI的标准之一。 CK-MM3/CK-MM1>1.0也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准之一。 CK亚型分析在诊断AMI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CK总酶和同工酶。

  23. 检 测 • CK-MB的质量检测:1985年,单克隆抗体法,其诊断AMI较 酶法更敏感、更稳定、更快(10 ~40min),且可以自动 化。 • CK同工酶亚型(即CKMB的亚型):常用高压电泳分离(快 速、敏感),但其不是临床常规项目。 • 测定时间:住院时、3h后、6h后、9h后共4次。

  24. 临床意义(CK及其同工酶) (1)较早期诊断AMI、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 • 总CK>100U/L,CK-MB>15U/L,%CKMB<4%,多考虑肌 肉疾病, • 总CK>200U/L,%CKMB在4%~25%,AMI诊断可成立 • 总CK>200U/L,%CKMB>25%,有CK–BB或巨型CK存在。 (2)观察再灌注的效果。 溶栓后几小时内,CK-MB继续升高,然后下降(冲洗现象)。

  25. ①快速、经济、有效,能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应 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②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③能测定心肌再梗死。 ④能用于判断再灌注。 CK作为AMI标志物优点:

  26. ①特异性较差,特别难以和骨骼肌疾病、损伤鉴别。 ②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前和36h以后敏感度较低,只有CK–MB亚型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③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 缺 点:

  27. 肌钙蛋白(Tn):各种骨骼肌胞浆的细丝中,由钙介导 调节肌肉收缩。1965年首次发现Tn,新的蛋白因子。1971年Tn电泳分离出三个组分:肌钙蛋白C(TnC), 肌钙蛋白I(TnI), 肌钙蛋T(TnT)。 肌钙蛋白C:与钙结合的部分 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I:含有抑制因子的部分 肌钙蛋白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 三、肌钙蛋白(Tn)

  28. cTn为心肌特有,并且正常人血清中几乎测不到cTn.因而cTn分辨力高,特异性高。 由于心肌中肌钙蛋白的含量远多于CK(心肌含肌钙蛋白10.8mg/g,含CK1.4mg/g),因而敏感度高于CK,不仅能检测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而且能检测微小损伤。和CK-MB比较,对AMI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29. cTn在AMI发生后的变化 AMI后4~8h升高(与CK-MB类似,但晚于肌红蛋白),但窗口期长窗口期长,cTnT长达7天,cTnI长达10天,甚至14天。诊断发现较迟的急性心肌梗死,替代LD。

  30. cTnT的临床意义 1.用于AMI的诊断:随时间延长,敏感性逐步提高.发生6h后,敏 感性达90%以上(可达5天以上);对于单一性AMI,特异性低 于CK-MB. 2.应用cTnT对不稳定心绞痛病人监测可以发现一些轻度和小范 围心肌损伤;对于心肌炎、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cTnT是比 CK-MB敏感。 3.cTnT还可用于评估溶栓疗法的成功与否,观察冠状动脉是否 复通;(双峰的出现) 4.cTnT与CK-MB均常用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大小;

  31. 灌注成功 未再灌注 心梗后灌注成功与未再灌注病例cTnT的变化

  32. cTnI的临床意义 • 1.cTnI是一个十分敏感和特异的AMI标志物,心肌损伤后4~6h释放入血; • 2.和cTnT一样,cTnI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 • 3.cTnI可敏感地测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存在: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MI。 目前检测的cTnI多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在AMI中90% 是 cTnI–cTnC复合物,5%的cTnI–cTnT。

  33. 心肌钙蛋白优点1)敏感度高于CK,不仅能检测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而 且能检测微小损伤,如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2)检测特异性高于CK。3)有较长的窗口期,有利于诊断迟到的急性心肌梗死和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的一过性损伤。4)双峰的出现,易于判断再灌注成功与否。5)肌钙蛋白血中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的较好的相关性, 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6)胸痛发作6h后,血cTn浓度正常可排除AMI

  34. 心肌钙蛋白缺点1)在损伤发作6h小时内,敏感度较低,对确定是否早期使用溶栓疗法价值较小。2)由于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较差。心肌钙蛋白缺点1)在损伤发作6h小时内,敏感度较低,对确定是否早期使用溶栓疗法价值较小。2)由于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较差。

  35. Mb是一种氧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肌肉中(特异性不高),约占肌肉中所有蛋白的2%。Mb分子量小,仅17.8kD,小于CK-MB(84kD)质更小于LDH(134kD),且位于细胞质内,故出现较早。到目前为止,它是AMI发生后最早的可测标志物。 四、肌红蛋白(Mb)

  36. 关于溶栓疗法的时间 • 使用溶栓疗法越早,抢救AMI成功率越高; • 最好在发作3h内溶栓,每延迟1h,病人在30天内存活机 • 会减少21/1000; • 且首剂必须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6h以内应用,超过6h, • 溶栓疗法无效。 故早期诊断AMI显得优为重要。

  37. 升高时间:2h达高峰时间:6~9h,恢复至正常时间:24~36h 阴性预测价值:100%,在胸痛发作2~12h内,如Mb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血中Mb 其他血清Mb升高: 过度体育锻炼、骨骼肌创伤、休克、严重肾衰、肌肉注射等。

  38. 心肌梗死病人和急性骨骼肌损伤病人的肌红蛋白和碳酸酐酶Ⅲ(CaⅢ)心肌梗死病人和急性骨骼肌损伤病人的肌红蛋白和碳酸酐酶Ⅲ(CaⅢ) 心肌梗死和急性骨骼肌损伤时,肌红蛋白升高,但CaⅢ特异性较高,仅见骨骼肌损伤时,在心肌梗死时,始终正常。

  39. 1.优点:1)在急性心梗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至今出现最早的心梗标志物。2)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3)能用于判断再梗死。4)在胸痛发作2~12h内,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急性心梗诊断。1.优点:1)在急性心梗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是至今出现最早的心梗标志物。2)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3)能用于判断再梗死。4)在胸痛发作2~12h内,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急性心梗诊断。 肌红蛋白的评价 2.缺点: 1)特异性较差,但如结合CAⅢ,可提高诊断急性心梗特异性。2)窗口期太短,回降到正常范围太快,峰值在12h,急性心梗发作后16h后测定易见假阴性。

  40. 第五节 心脏疾病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 ①脂肪沉积、脂肪条纹形成, • ②粥样斑块形成,冠状动脉血流减少, • ③粥样斑块破裂,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心肌缺血, • ④一支以上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或痉挛,心肌坏死。 冠心病 的自然 病程 前两个阶段病人无症状

  41. 缺血修饰性白蛋白( IMA): 在缺血时,由于自由基等破坏了血清清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而导致清蛋白与过渡金属的结合能力改变,这种因缺血而发生与过渡金属结合能力改变的清蛋白称为缺血修饰清蛋白。 缺血修饰性清蛋白( IMA) 早期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

  42. IMA的测定原理: 血清中正常清蛋白以活性形式存在,加入氯化钴溶液后,CO2+可与清蛋白N-末端结合。心肌缺血患者血清中含有较多的修饰清蛋白,加入同样浓度的氯化钴后,由于IMA与CO2+结合的能力减弱,使溶液中存在较高浓度的游离钴,二巯苏糖醇(DTT)可与游离钴发生颜色反应,以测定其吸光度,即可推测IMA含量。

  43. AMI标志物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1. 急诊室的胸痛甄别 只要休息时发生的胸前区不适,持续 20min以上,就应作紧急状态处理。 为了提高诊断效率,迅速作出诊断:

  44. (1)缩短测定周期(turnaround time TAT): TAT的定义为 • 从采集血样标本到报告结果的时间。 样品测定周期(TAT):从采集标本到报告结果的时间。

  45. (2)标志物的选择 • ① 早期标志物:即急性心肌梗死发生6h内血中即相对增加 • 如:Mb。 • ② 确诊标志物: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h血中浓度 • 增加,对心肌损伤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 • 性,在发作后数天仍异常。 • 心肌钙蛋白(指cTnT或cTnI)是当前最好的确诊急性心肌 • 梗死的标志物。

  46. 2.心脏标志物的检测频度  心脏标志物的敏感性与发作后的时间密切相关,峰值浓度和梗死面积有关,这些都有赖于合理的检测频度有关 。 排除AMI,缺少决定性心电图依据时,抽样频率:入院时即刻,入院后4h,入院后8h,入院后12h或第二天清晨各测一次。 有确诊AMI的心电图改变时的抽样频度可减少(如一日二次,早8:00和晚8:00):进一步证实诊断,估计梗死范围,确定有无再梗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