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北宋). 一、相关知识. 1. 作者简介:. 2. 相关人物:. 司马光( 1019 年 11 月 17 日- 1086 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主持编纂 《 资治通鉴 》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家士大夫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赠太师,谥文正。. 3. 写作背景:.

quon-cash
Télécharger la présentation

答司马谏议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北宋)

  2. 一、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3. 2.相关人物: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主持编纂《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家士大夫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赠太师,谥文正。

  4. 3.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但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熙宁三年(1070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5. 二、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等,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6. 补充材料: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7. 三、字词音义 强聒 (guō) 重(chóng)念 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辟(pì)邪说 难壬(nànrén)人 不恤(xù)国事 胥(xū)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 会晤(wù)度(duó)义而后动

  8. 第一段译文: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 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9. 第二段译文: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 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 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 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10.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 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11. 第三、四段译文: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12. 四、课文分析 第一层次:交代写信的缘由。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 2.冀君实或见恕也。

  13. 第二层次: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司马光: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天下怨谤 王安石: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14. 第三层次:分析反对派对新法的原因,表达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并表明自己态度。  第三层次:分析反对派对新法的原因,表达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并表明自己态度。   人(百姓):“习于苟且” 士大夫(既得利益者):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君主):“欲变此” 某(王安石):“非某之所敢知” 第四层次: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15. 五、文章主旨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而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揭露出既得利益的官僚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自己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

  16. 六、写作特点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2.论证方法多样。 ◎ 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 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17. 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 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但语言相当婉转,体现了同僚书信往来的礼仪特色。 ◎ 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 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18. 七、课后练习 1、“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 A、忧愁 B、顾念 C、怜悯 D、单薄 2、下列句红色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致天下怨谤也。招致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仅仅 ( B ) (C)

  19. 3、下列句中红色字体的“见”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终必不蒙见察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选出与“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D) (D)

More Related